2020-2021学年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3-26 07:5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学校买来300本课外书,按照人数的比分配给三个年级.四年级42人,五年级50人,六年级58人.六年级可以分得(  )本.
A.84
B.100
C.116
D.150
2.六(1)班有45人,其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4:5.六(1)班男生有(  )人
A.20
B.25
C.36
3.学校买来380本图书,按一定的比分给两个年级,这个比不可能是(  )
A.2:3
B.10:9
C.5:4
D.1:1
4.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2:5:3,则这个三角形是(  )
A.钝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5.《国旗法》明确规定:五星红旗的长与宽之比是3:2。如果有一面五星红旗的宽是96cm,那么它的长应是(  )cm。
A.288
B.192
C.144
D.48
6.一个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的比是2:3,已知三角形的周长为56cm,则三角形的底是(  )
A.14cm
B.24cm
C.14cm或24cm
D.以上都不对
7.苹果和雪梨的质量比是3:2,如果苹果有180kg,那么雪梨有(  )kg.
A.72
B.108
C.120
D.270
8.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之比是3:4:7,这个三角形是(  )三角形.
A.锐角
B.直角
C.钝角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9.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一个底角的度数比是1:2,它的一个底角的度数是 
 .
10.有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的比是2:3,十位上的数加上3后就和个位上的数相等,这个两位数是 
 .
11.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90,它们的比是3:5:2,则甲数比乙数少 
 .
12.A是B的1.5倍,A:B=( 
 : 
 )。
13.按4:5把360本图书分给四年级和五年级,四年级分得 
 本,五年级分得 
 本.
14.甲、乙、丙三数的和是740,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4,乙数与丙数的比是3:4,则甲、乙、丙三数各是 
 、 
 、 
 .
15.把5克盐溶于95克水中,盐与盐水的比是 
 ,比值是 
 。
16.综合实践课上,新区某学校开展包饺子活动,出于营养均衡考虑,将菜和肉的质量比定为3:2,已经准备了36千克的菜,还需要买 
 千克的肉。
17.嫦娥五号是负责嫦娥三期工程“采样返回”任务的中国首颗地月采样往返探测器,也是“绕,落,回”中的第三步。六(1)班学生开展了围绕嫦娥五号的问题讨论。问题:“月球上有水吗?”根据对某校六年级学生的调查,结果认为“有水”“没有水”“不知道”的人数比为6:3:1,则制成扇形统计图中“有水”的那部分扇形所对应的百分比为 
 ,“没有水”的那部分对应的百分比为 
 。
18.学校图书室科技书和故事书的本数比是5:6,已知它们一共有88本,请问科技书有 
 本。
三.判断题(共5小题)
19.大牛与小牛头数的比是4:5,表示大牛比小牛少,小牛比大牛多. 
 .(判断对错)
20.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20分米,两条边的长度比是1:2,底边的长度只能是4分米. 
 (判断对错)
21.把5克盐融入30克水中,盐与盐水的比是1:7. 
 .(判断对错)
22.从甲地到乙地,甲要6分钟,乙要7分钟,甲乙的速度比是6:7. 
 (判断对错)
23.用小麦磨面粉,磨出的面粉与小麦质量的比是4:5,小麦的出粉率是80%. 
 (判断对错)
四.应用题(共8小题)
24.两地相距480千米,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4小时相遇,甲、乙两车的速度比为5:3.甲、乙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25.一块菜地要种三种蔬菜,如图所示.剩下的地按2:1的比种芸豆和丝瓜.芸豆和丝瓜分别要种多少平方米?
26.甲、乙两个粮仓的存粮数的比是4:3,如果从甲粮仓拿出1200千克放入乙粮仓,这时甲粮仓存粮数是乙粮仓存粮数的.
①甲、乙两粮仓共有粮多少千克?
②甲粮仓原有粮多少千克?
27.冬天防治感冒,我国民间常常用生姜、红糖和水按照1:3:24的质量比熬制“姜汤”.要熬制5.6千克姜汤,需要生姜、红糖和水各多少千克?
28.兰心小学有一块40平方米的综合实践基地,它的种白菜,剩下的按7:8种大葱和萝卜,大葱、萝卜的种植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29.某校参加数学竞赛的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是6:5,后来又增加了5名女生,这时女生人数正好是全校参加人数的一半.原来参加数学竞赛的女生有多少人?
30.某地为治理荒漠化,在沙漠上种植了一批沙柳树苗,1个月后树苗的死亡棵数与成活棵数的比是5:11。如果成活了1760棵,那么这批沙柳树苗的总棵数是多少?
31.学校购进图书250册,其中故事书占,余下的是国学经典和科普书,国学经典册数与科普书册数的比是7:8,学校购进的国学经典和科普书各多少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分析】先求四、五、六年级分到图书的总份数是:42+50+58=150份,再求出六年级分到的图书分别占总数的,根据乘法的意义用300乘上这个分数,解答即可.
【解答】解:42+50+58=150(份)
300×=116(本)
答:六年级可以分得116本.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点:已知两个数的比(三个数的比),两个数的和(三个数的和),求这两个数(三个数),用按比例分配解答.
2.【分析】把六(1)班的总人数看作单位“1”,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式解答即可.
【解答】解:45×
=45×
=20(人)
答:六(1)班男生有20人.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按比例分配应用的特点:已知两个数(或三个数)的和,两个数(或三个数)的比,利用按比例分配解答.
3.【分析】由题意可知:380应能被分成的总份数整除,据此逐个选项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解:A、因为2+3=5,5能整除380,所以这个比可能;
B、10+9=19,19能整除380,所以这个比可能;
C、5+4=9,9不能整除380,所以这个比不可能;
D、因为1+1=2,2能整除380,所以这个比可能.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整除的意义和比的意义.
4.【分析】因为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5:3,则最大的角的度数占内角和度数的,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列式求出最大的角的度数,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分类解答即可.
【解答】解:由题意得,三角形的最大的内角度数为:180°×=90°,
所以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基础题,求出最大的内角的度数是解题的关键.
5.【分析】把国旗的宽看作单位“1”,长相当于宽的,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宽乘就是长。根据计算结果选择。
【解答】解:96×=144(cm)
答:它的长应是144cm。
故选:C。
【点评】此题是考查比的应用。关键是把比转化成分数(长是宽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意义解答。
6.【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特征,这个三角形三边的比可能是2:2:3,也可能是2:3:3。当这个三角形三边的比可能是2:2:3时,底占,当这个三角形三边的比可能是2:3:3时,底占,把这三角形的周长看作单位“1”,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分别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底,然后根据计算结果选择。
【解答】解:56×
=56×
=24(cm)
56×
=56×
=14(cm)
答:三角形的底是14cm或24cm。
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白这个等腰三角形边的比可能是2:2:3,也可能是2:3:3,然后根据按比例分配解答分别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底。
7.【分析】已知苹果和雪梨的质量比是3:2,苹果有180千克,也就是苹果的质量是3份、雪梨的质量是2份,根据“等分”除法的意义,用除法求出1份是多少千克,再用乘法解答即可.
【解答】解:180÷3×2
=60×2
=120(千克),
答:雪梨有120千克.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比的意义及应用,根据是求出1份是多少千克.
8.【分析】三个内角度数之比是3:4:7,这三个角分别看作3份、4份和7份,三个角的度数和是3+4+7=14份,其中第三个角是7份,占三角形内角和的一半,即180÷2=90度,所以第三个角是90度,所以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解答】解:3+4+7=14(份)
180×=90(度)
答: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还可以这样想:三角形的内角度数的和是180°,根据比例的意义求出最大的角的度数,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分类判定类型.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9.【分析】因为等腰三角形的内角度数和是180°,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的度数占内角度数和的,进而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用乘法计算即可解答.
【解答】解:1+2+2=5,
底角是:180×=72°
答:底角是72°.
故答案为:72°.
【点评】解决此题关键是由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一个底角的度数比是1:2,得出等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比是1:2:2,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度数的和是180°,计算得解.
10.【分析】因为十位上的数是个位上数的,把个位上的数看作单位“1”,则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少1﹣=;
又因为十位上的数加上3就和个位上的数相等,所以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少3,因此个位上的数是3÷=9,然后再求出十位上的数字是:9﹣3=6,所以这个两位数是69.
【解答】解:个位数字:
3÷(1﹣)
=3÷
=9
十位数字:9﹣3=6
答:这个两位数是69.
故答案为:69.
【点评】此题也可以用份数来解答,更容易理解.
11.【分析】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90,则甲.乙.丙三个数之和是90×3=270,把270平均分成3+5+2=10(份),即可求出1份是多少,甲数比乙数少5﹣3=2(份),即可求出甲数比乙数少多少.
【解答】解:90×3÷(3+5+2)
=270÷10
=27
(5﹣3)×27
=2×27
=54.
故答案为:54.
【点评】由题意可知,甲数比乙数多2份,关键是求1份是多少,要想求1份是多少,用甲.乙.丙三数之和除以分成的份数.
12.【分析】根据“A是B的1.5倍”,可知B为1份数,A就为1.5份数,进而用1比1.5即可解答,再把比化成最简比。
【解答】解:把B看作1份数,A就为1.5份数
1.5:1
=15:10
=3:2
所以A:B=3:2。
故答案为:3;2。
【点评】此题考查比的意义,解决关键是把B看作1份数,A就是1.5份数,进而写比化简比,注意是谁比上谁。
13.【分析】先求出总份数,是4+5=9份,再用除法求出一份的数量,是360÷9=40本,四年级分得这批图书的4份,五年级分得这批图书的5份,再用份数乘每份的本数解答即可.
【解答】解:4+5=9
360÷9=40(本)
40×4=160(本)
40×5=200(本)
答:四年级分得160本,五年级分得200本.
故答案为:160,200.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求出每份的本数是多少,然后再进一步解答.
14.【分析】已知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4,乙数与丙数的比是3:4,可求出甲、乙、丙三个数的连比是9:12:16,则甲、乙、丙三个数的和是9+12+16=37份,除三个数的和可求出每份是多少,再分别乘各数占的份数,可知这三个数各是多少,据此解答.
【解答】解: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4=9:12,乙数与丙数的比是3:4=12:16,则甲、乙、丙三个数的连比是9:12:16.
9+12+16=37
740÷37×9=180
740÷37×12=240
740÷37×16=320
答:甲、乙、丙三数分别是
180、240、320.
故答案为:180,240,320.
【点评】本题的重点是求出甲、乙、丙三个数的连比是多少,再根据按比例分配解答的方法进行解答.
15.【分析】把5克盐溶于95克水中,则盐水的质量是(5+95)克,根据比的意义即可写出盐与盐水的比并化成最简整数比;根据比值的意义,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就是比值。
【解答】解:5:(5+95)
=5:100
=1:20
1÷20=(或0.05)
答:盐与盐水的比是1:20,比值是(或0.05)。
故答案为:1:20;(或0.05)。
【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求比值。
16.【分析】由题意可知,肉的质量占菜质量的,把已经准备的菜的质量看作单位“1”,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已经准备的菜的质量乘就是还需要买肉的质量。
【解答】解:36×=24(千克)
答:还需要买24千克的肉。
故答案为:24。
【点评】此题是考查比的应用,除按上述解答方法外,也可把已经准备的菜的质量平均分成3份,用除法求出1份的质量,再用乘法求出2份的质量。
17.【分析】把认为“有水”“没有水”“不知道”的人数分别看作6、3、1,则总人数就是(6+3+1)。把学生总人数看作单位“1”,用认为“有水”人数除以总人数再乘100%;同理,用认为“没有水”人数除以总人数再乘100%。
【解答】解:×100%
=×100%
=60%
×100%
=×100%
=30%
答:制成扇形统计图中“有水”的那部分扇形所对应的百分比为60%,“没有水”的那部分对应的百分比为30%。
故答案为:60,30。
【点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这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关键是根据比求出三部分“人数”及“总人数”。
18.【分析】把科技书和故事书的总本数看作单位“1”,科技书的本数占,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科技书和故事书的总本数(88本)乘就是科技书的本数。
【解答】解:88×
=88×
=40(本)
答:科技书有40本。
故答案为:40。
【点评】此题是考查比的应用。关键是把比转化成分数(科技书本数占科技书和故事书的总本数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解答。
三.判断题(共5小题)
19.【分析】根据条件“大牛和小牛的头数比是4:5”,可以理解为大牛为4份,小牛为5份,求大牛比小牛少几分之几,把小牛的份数看作单位“1”(作除数),根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分之几解答;同理,把大牛的份数看作单位“1”(作除数),根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即可进行解答.
【解答】解:(5﹣4)÷5=1÷5=;
(5﹣4)÷4=;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属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或多)几分之几,把被比的数量看作单位“1”,用除法解答.
20.【分析】根据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为1份,高为2份,即这个等腰三角形三边的比是1:2:2,底占三边之和(周长)的,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乘就是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
【解答】解:20×
=20×
=4(分米)
底边的长度只能是4分米
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比转化成分数,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解答.求出这个等腰三角形三边的比是关键.
21.【分析】先用“5+30”求出盐水的重量,进而根据题意,求比即可.
【解答】解:5:(5+30)
=5:35
=1:7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考查了比的意义,解答此题应注意:最后应化为最简整数比.
22.【分析】把这段路的长度看作单位“1”,先根据速度=路程÷时间,表示出两人的速度,再求出两人的速度比即可解答.
【解答】解:(1÷6):(1÷7)
=:
=7:6
答:甲、乙的速度比是7:6.
所以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点评】解答此题用到的知识点:(1)比的意义;(2)路程、时间和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23.【分析】把面粉的质量看作“4”,则小麦的质量就是“5”,根据小麦的出粉率=×100%即可求出小麦的出粉率.
【解答】解:设面粉的质量看作“4”,则小麦的质量就是“5”
×100%
=0.8×100%
=80%
即用小麦磨面粉,磨出的面粉与小麦质量的比是4:5,小麦的出粉率是80%
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也可这样解答,用小麦磨面粉,磨出的面粉与小麦质量的比是4:5,即面粉占小麦质量的,=80%,即面粉占小麦质量的80%,就是小麦粉率为80%.
四.应用题(共8小题)
24.【分析】先根据路程÷时间=速度,用两地之间的距离除以两车相遇用的时间,求出两车的速度之和是多少;然后根据甲、乙两辆汽车的速度比是5:3,可得甲车的速度是两车速度之和的=,乙车的速度是两车速度之和的=,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即可解答.
【解答】解:480÷4=120(千米)
120×
=120×
=75(千米)
120×
=120×
=45(千米)
答:甲车每小时行驶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45千米.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求出两车的速度之和是多少.
25.【分析】先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b”求出这块菜地的面积,把这块菜地的面积看作单位“1”,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这块菜地的面积乘(1﹣)就是种芸豆和丝瓜的面积.再把种芸豆和丝瓜的面积平均分成(2+1)份,先用除法求出1份(种丝瓜)的面积,再用乘法求出2份(种芸豆)的面积.
【解答】解:30×8×(1﹣)
=240×
=144(m2)
144÷(2+1)
=144÷3
=48(m2)
48×2=96(m2)
答:芸豆要种96平方米,丝瓜要种48平方米.
【点评】求出这块菜地的面积后,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种芸豆和丝瓜的面积,然后再根据按比例分配解答.
26.【分析】由题意可知,甲、乙两个粮仓的存粮总量没变,把甲、乙两个粮仓的存粮总量看作单位“1”,原来甲粮仓的存粮量是甲、乙两个粮仓的存粮总量的,如果从甲粮仓拿出1200千克放入乙粮仓,这时甲粮仓存粮数是乙粮仓存粮数的,则这时甲粮仓存粮数是甲、乙两个粮仓的存粮总量,所以1200千克就占甲、乙两个粮仓的存粮总量(﹣),由此用除法可求得甲、乙两粮仓共有粮多少千克,再乘就是甲粮仓原有粮多少千克;据此解答.
【解答】解:①1200÷(﹣)
=1200÷(﹣)
=1200÷
=7000(千克)
答:甲、乙两粮仓共有粮7000千克.
②7000×
=7000×
=4000(千克)
答:甲粮仓原有粮4000千克.
【点评】解答此题关键是找出甲、乙两个粮仓的存粮总量没变,把甲、乙两个粮仓的存粮总量看作单位“1”.
27.【分析】首先根据题意,把姜汤的重量看作单位“1”,然后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分别用姜汤的重量乘生姜、红糖和水占姜汤的重量的分率,求出它们各需要多少千克即可.
【解答】解:5.6×=0.2(千克)
5.6×=0.6(千克)
5.6×=4.8(千克)
答:需要生姜0.2千克,红糖0.6千克,水4.8千克.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分数乘法的意义的应用,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解答.
28.【分析】根据题意,它的种白菜,先求出种白菜的面积,再将剩下的面积平均分成7+8=15份,大葱、萝卜的种植面积分别占7份和8份,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解:40﹣40×
=40﹣10
=30(平方米)
30÷(7+8)
=30÷15
=2(平方米)
2×7=14(平方米)
2×8=16(平方米)
答:大葱、萝卜的种植面积分别是14平方米和16平方米.
【点评】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读懂题意,先求出剩下的面积,再根据比的意义解决问题.
29.【分析】这里男生人数没变,看作单位“1”,原来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又来了5名女生后,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用5人除以(﹣)就是男生人数.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男生人数乘就是原来女生人数.
【解答】解:5÷(﹣)×
=5÷(1﹣)×
=5÷×
=30×
=25(人)
答:原来参加数学竞赛的女生有25人.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比转化成分数,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求出男生人数,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女生人数.
30.【分析】死亡棵数与成活棵数的比是5:11,即成活棵数占种植总棵数的,把成活棵数看作单位“1”,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用成活棵数(1760棵)除以就是这批沙柳树苗的总棵数。
【解答】解:1760÷
=1760÷
=2560(棵)
答:这批沙柳树苗的总棵数是2560棵。
【点评】此题是考查比的应用。关键是把比转化成分数(成活棵数占种植总棵数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解答。
31.【分析】先求出国学经典和科普书的册数,再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可求出国学经典中余下图书的,科普书占余下图书的,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式解答.
【解答】解:250×(1﹣)×
=250×
=70(册)
250×(1﹣)×
=250×
=80(册)
答:学校购进的国学经典70册,科普书80册。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求出余下的册数,再根据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进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