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能读懂折线统计图的数据变化信息,并能根据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合理的推测。
通过数据解读,比较分析,初步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在数据统计和分析中,发展统计观念,初步体验到数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难点:比较分析,初步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现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
教材分析: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
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因此我在课前先选用了学生上一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利用课余时间按各小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采集富于变化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地过渡到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中去。
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
而后我又精心地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如:助动车流量情况、历届奥运会金牌获奖情况、上海市1993年城区大气中烟尘检测情况、身高的变化、股票分析图、心电图等。学生在了解生活常识的同时,充分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
3、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在安排根据所提供的统计图在组内讨论时,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了空间。同时,在课中就运用学会的绘制知识把课前收集到的些数据,及时制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感悟由数据变化带来的启示,并能合理地进行推理与判断。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将教师云端共享的教学活动导入到自己的笔记中,并保存到桌面。
〖设计意图利用数字教材云端共享功能,将教学活动发送给学生,方便学生课堂探究。〗
导入阶段(创设情景,诱发参与)
多媒体演示出现一组画面:朝春中心小学校门口车流量情况,师边出示流量统计表和相应条形统计图,边说: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平时上学、上班,家长都开着汽车、助动车来接送我们上下学,我们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了调查,把在校门口收集来的数据整理后制成统计表,再绘制成条形统计图。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小组统计的内容吧。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条形统计图,谁来说说一幅完整的统计图由哪几部分构成?(生边回答,师边板书)
标题
项目
刻度
统计图 单位
日期
第一变:把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教师:统计图,我们还可以这样画,(出示制好的折线统计图)说说这张图除了以上五个要素外,你还看到了什么?(点,折线)从这张图中你能看懂些什么?(完整板书:
标题 点
项目 线
刻度
统计图 单位
日期
师:折线统计图由标题、横轴、纵轴、横轴上的项目名称、纵轴上的刻度标识、单位及折线连接的点等构成。
小结:这张统计图能够很形象地反映出助动车流量在一周内的发展变换情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出示课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可以搞清楚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区别,它又有什么独特的特点,我们如何正确地去认图和合理地分析、推测,并且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设计意图:利用数字教材的插入图片功能,导入主题图——朝春中心小学校门口助动车流量情况折线统计图,替代原教材中,和学生实际相距甚远的“2000年上海市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
谁来介绍一下,你在课前了解到的,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统计图?
数字教材→云笔记分享
师:你了解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有哪些?
师演示介绍2个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后,把学生课前云笔记下载的内容分享。
探究阶段:(合作探究,掌握方法)
(一)认图,重点体会定点和连线
1、打开数字教材→仔细观察描点连线的动画过程,并带着问题思考。
交流汇报
师:让我们来交流一下:
(1)个别汇报:
师:周一的对应点,你是怎么确定这个点的位置的?(师规范学生语言表达)
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的对应点又是怎么确定的?
师追问:0要不要连?
小结:看来大家对如何定点、连线的本领已经掌握的很不错了。
2、结合纸质学习单内容的填写,观察、自学:
仔细观察这张折线统计图,请你正确认图和分析,然后做简单的分析和合理的推测。你还能从中了解到哪些其他信息?
纸质→学习单:
(1)横轴表示_____,纵轴表示______。
(2)纵轴上的1小格表示_______辆。
(3)星期三的平均车流量是______辆。
(4)一周中,星期______平均车流量最大。
(5)平均车流量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周____和周____之间。
(6)平均车流量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周____和周____之间。
(7)平均车流量缓慢上升的是周____和周____之间。
(8)平均车流量缓慢下降的是周____和周____之间。
(9)平均车流量不变的是周____和周____之间。
3、师:在折线统计图里,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来反映出什么?数字教材→找一找,用高亮笔划一划:在折线统计图里,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来看变化的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出示下面并出示相应板书)
小结:读懂折线统计图的数据变化信息,才能根据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正确合理的推测。
)
(二)数字教材→小组讨论第二变:把朝春中心小学校门口助动车流量情况折线统计图,变为:朝春中心小学校门口助动车流量情况条形统计图
比较分析感悟特点:看看这张折线统计图和以前学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出示相同点和不同点:
(结合小组回答,出示下面板书:
描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画折线: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小结:我们了解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可以让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数字教材→同桌讨论第三变: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
同桌互相讨论:上下比较每周的数据变化情况,你发现了什么?从中你可以分析得到哪些信息?
3、师小结:直条的长短可以表示数量的多与少。
数字教材→同桌讨论第四变:把上一张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同桌互相讨论:
请每位同学先仔细观察两张统计图,然后同桌两人再分别说说这两张统计图各有什么优势?
2、归纳小结: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够以折线的起伏,清楚的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为了配合我们绿色校园的创建,减少我们校门口的空气、噪音等污染,我们每天应该尽量做到在告别线处和家长挥手告别,并及时地劝阻家长不要护送到校门口。
(四)数字教材→看一看,比一比: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1、小组讨论:根据一周的统计情况,对比新旧折线统计图,请你合理估测下周校门口车流量会如何?具体说说估计的理由。(从折线的发展来看,是曾不断上降趋势的,说明周末车流量明显下降,而随着学校绿色环保理念的大力推广教育,家长的意识也会越来越提升,我们校门口的车流量会逐步减缓,一定会给我们学生带来更洁净的校园环境。)
2、小结: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地显示数据的增减变化规律,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经常运用。
(五)小亚生病了,小胖和小丁丁根据记录的数据分别画出了小亚体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这两张折线统计图画出的小亚体温变化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谁画的折线统计图容易看出小亚体温变化的情况?
(小丁丁画的折线统计图容易看出小亚体温变化的情况。)
图1和图2中纵轴上的1小格分别代表多少℃?
(图1中纵轴上的1小格代表1℃,图2中纵轴上的1小格代表0.1℃。)
8时小亚的体温是多少℃?(37.6℃)
17时小亚的体温大约是多少℃?(37℃)
小丁丁画出的折线统计图中的“~~~~~~~”表示什么?
小结:在折线统计图中,为了清晰地看出变化的情况,常使用“~~~~~~~” 省去空白部分。
三、实际应用,体会价值。
1、数字教材→看一看,实际应用
表一:
四位同学两分钟踢毽子数量
小丽 小红 小巧 小亚
84 98 102 81
选出一名同学代表班级参加比赛,说明选择的理由。
表二:
小红两分钟踢毽子数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80 92 98 100
小巧两分钟踢毽子数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90 60 102 71
观察分析,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借助今天的知识来说明你选择的理由。(可以借助Excel制图的功能)
生:要想从四名学生中很快挑出成绩最好的,选择设计条形统计更能直观的反映;而想要比较这两个学生的水平,根据平时检测的情况,选择设计折线统计图更能看出谁更有潜力。
小结: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选择正确而合理的刻度,描点、连线。
〖借助Excel制图的功能,生成自己认为合适的统计图,进行个性化学习。〗
数字教材→看图,同桌讨论回答。
师:我们再一起回头看看,刚开始上课,陈柏均同学下载的这张折线统计图,是小明6~12岁每年生日身高情况得统计,从这张图中,你可以知道什么?
小结:通过折线统计图中,折线的升降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配套练习,云端共享。
数字教材→完成数字教材配套练习。
学生练习数据汇总,针对性分析解答。
云端学习资源共享。
〖1、根据学情,对数字教材练习进行修改,选择更贴近学生的素材。
完成数字教材配套练习。
利用数字教材练习平台的及时反馈,了解学生学习状态,进行针对性分析。
插入资源。〗
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课堂总结。
渗透大数据意识。
〖借助数字教材云端共享功能,进行个性化学习,并分享学习成果。〗
布置作业:
人口和环境是影响我们生存空间的重要因素。请仔细观察下面的折线统计图,你从中可以了解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为自己正确评价: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统计项目标题 点:数量多少
统计项目(横轴) 线:数量增减的变化
单位刻度(纵轴)
统计图 单位
制表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