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90页及第92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题单
教字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班级平均分
师:同学们,老师了解到咱们班在上次数学测验的班级平均分是93分,93分是你的实际的分数吗?那你又得了多少分?(请学生说一说)既然班级平均分不是我们的实际分数,那老师为什么又要计算平均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像这样的数“平均数”。(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抽生说一说)
让我们带着这些思考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生齐读后思考:要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首先应该知道什么呢?(每个人实际收集瓶子的数量)(课件出示收集瓶子的简单统计图)
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
师: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饮料瓶是什么意思?(每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同样多)
师: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呢?赶紧拿出你们的统计图试一试吧。
活动要求:学生在题单上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交流(预设:两种方法)
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
生:13个。师:大家同意吗?13是怎么来的?
(1)移多补少的方法
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ロ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这种方法对吗?为什么要把小红的1个给小兰,把小明2个给小亮?(为了使他们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指名学生试着回答总结)
师:像这样,已知大小不同的几个数,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把多的补给少的,使它们成为几个相等的数,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法。
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生:用算式计算也能求出平均数。把4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加起来除以4。学生口述算式并说算理,老师板书。
(2)先合后分法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14+12+11+15)÷4
=
52÷4
=
13(个)
师:像这样先合并然后再平均分的方法叫“先合后分法。”(师板书“先合后分法”)
师:这里的52表示什么意思?生:4人一共收集瓶子的总数。
师:对,就是把他们4个人收集瓶子的总数量求出来。(板书“总数量”)
师:为什么要除以4?
生1:把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就求出了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生2:平均分成4份,4表示总份数。
师:对,把总数量拿来平均分成4份,用总数量除以总份数也能得到平均数。板书: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师小结:无论是通过移多补少法还是先合后分法,都能得到平均数是13。
师:想一想,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饮料瓶吗?你有什么发现?
生1:每个人实际收集的数量比13多或比13少。
生2:
13并不是他们每个人实际收集的数量,实际每个人收集的数量比13多或比13少。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收集到瓶子比13这个平均数量多,有的比平均数量少呢?
生:平均数并不是每个学生实际收集的数量,而是通过移多补少或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得到的,就是相当于把4个人收集的瓶子的总数平均分成4份得到的。
师:对,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师:现在同学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计算班级平均分了吗?
因为平均分代表的是一个班级的整体水平
。
师:怎样直接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来求平均数。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不仅认识了平均数,还知道了平均数的算法,下面我们就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课件出示)一、填一填
1、
平均数=(
)
÷(
)
2、
126、254、198这三个数的平均数一定比(
)大,
比(
)小。
3、
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平均数就是这三个数中的(
)。
(1)我们学校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50厘米,所以小强的身高一定是150厘米。
(
)
(2)在学校举行的一分钟中踢毽子比赛中,女生队4人获得的平均成绩是19个,这4名队员每人实际踢毽子和个数一定是19个。(
)
(3)有一条河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冬冬身高140厘米,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
(
)
师:平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它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10厘米浅,可能比110厘米深,也可能正好是110厘米,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4、课件出示92页做一做第1题、每2题。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5、课件出示2015年小刚家各季度用水量情况统计图
:第一季度
16吨,第二季度24吨,第三季度
35吨,第四季度21吨,小刚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
(
)
A、(16+24+35+21)÷4
B、(16+24+35+21)÷12
C、(16+24+35+21)÷365
师:为什么选B?
生:因为求的是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一年有12个月,所以要除以12。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师生交流后总结:求平均数可以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几个数据的总和再除以这几个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即为平均数。
五、板书设计
例1:
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1、移多补少法
???????
2、先合后分法
(14+12+11+15)÷4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
52÷4
=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饮料瓶。《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有“移多补少法”和“平均求和法”。
2、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3、向学生灌输简单的平均数计算概念,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平均数。平均数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从而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二、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首先,我从孩子喜欢的游戏入手:“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玩吗?”
(喜欢)
师“看来都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那好,咱们今天就来玩一个摸球比大小的游戏。”
2)把全班分成男生队女生队两组,再选一个小小裁判员。师讲解大致游戏流程,提出一个一个摸球浪费时间,让学生决出最优方案“选代表”。老师建议每队选三个代表,PPT宣读游戏规则(1.从男生队女生队中各选出三位选手代表本组参赛。2.参赛者在裁判的监督下依次抽取小球并读出小球上的数。(抽取后小球放回箱中,下一位再继续抽取。3.两队抽取完之后,比较两组数据大小,总分大的那组获胜。)
3)两队选手上场依次摸球,裁判员读数,教师板书两队得分情况,比赛完毕后让下面的同学动手算自己队的得分情况,比较总分宣布获胜队,师趁失败队伍失落的时机,顺势加入他们,抽取一个数值,让失败队重新算分,宣布他们反败为胜。学生异议不公平,因为人数不等。教师总结人数不等时不能用比较总数的方法决胜负。学生提出平均分,教师由平均分引出平均数。(板书:求平均数)。揭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学习什么是平均数和如何求平均数。
(二)初步感知,解决问题。
1)展示体育课同学们在规定时间五秒钟的跳绳个数(舒悦玲6个
李佳奕4个
张熙俊3个
吴涵霖2个
在PPT上用小圆片表示
)。在黑板上同样用教具摆出他们各自跳绳个数。思考怎样操作,可以使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每个人跳的个数相等?学生上台展示并说明自己如何移动。(把多的移到少的使平均)
2)师总结:在总数一定的情况下,把一组不同的数据通过移动多的到少的的,得到一个相同的数字,这样的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法,得到的数字叫做平均数。
3)提问:除了通过这样动手操作,你还有什么办法求出平均数,请在草稿本上试一试?(学生用求和平均法求平均数)。请学生起来说算式,追问括号里的算式表示什么?除数4表示什么?得数4表示什么?明确求平均数各数的意义。
4)观察算式平均数4和最大数6和最小数2比较。(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让学生用一句话说出来他们的关系,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学生齐读。
(三)探究结果,回顾小结
1)以刚才我们所学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来求开始咱们的游戏,男生队和女生队的平均数。在草稿本上做,不能整除的就把余数和商写在后面。教师巡视提点。
2)
学生汇报所列算式,结果。教师着重强调式子中每个数表示什么?巩固所学内容。
(三)课堂提升,丰富情感
1)老师举例“我们学校的四年级学生平均年龄为十岁。”问同学们都有多少岁?在同学们参差不齐的答案中,再次询问那为什么说四年级的平均年龄是十岁呢?(有的大于十岁,有的小于十岁,通过移多补少,可以使他们平均,所以平均年龄为十岁)
2)学生举例,生活中听到或看到的平均数,教师再补充一两个平均数,并做细节讲解。
3)师:其实平均数离我们并不远,我们身边就有平均数,不信咱们一起来看
。
出示潼南油菜花太极图的图片,解释说,老师前不久也购票去看了咱们潼南的油菜花,仅欣赏了美丽的油菜田,还带回来一组数据。是潼南4月1日到4月5日,油菜花门票的售票情况统计图。学生观察统计图说出所观察到的数学信息,师总结提示。面对条形统计图,你还想知道什么?从学生的口中得出问题,平均每天售票数是多少?先让学生估计平均每天售票数。学生说出估算结果,并让他们说明理由,巩固平均数小于最大数大于最小数。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学生通过移多补少法或求和平均法求出平均数为1000。
(四)拓展练习
1)以潼南草木茂盛,水资源丰富,过渡到我国他地方水资源匮乏,土地干涸,最严重地区平均每天每人用水量为三千克,展示3千克水。强调洗脸、喝水、做饭、洗衣服,一共就这么一点水。在这里,提供一则信息:(出示潼南某三口之家各季度用水情况统计表)小刚家每季度用水分别是:16吨、24吨、36吨、27吨。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数学信息。再提问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16+24+35+21)÷4
(16+24+35+21)÷12
)(16+24+35+21)÷365÷3
让学生选择算式,并说明理由,教师从旁辅助,理解几个算式分别求的平均每季度、平均每月、平均每日每人的用水量。给出这家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为87.7千克,与贫困地区每日每天用水3千克比较。让学生畅所欲言(节约用水,给贫困地送水),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助人为乐精神。
(五)巩固练习
出示:陈宁同学的身高为1.3m,他在平均水深为0.8m的水塘中游泳,你认为下面的说法中,谁说得有道理?(1)陈宁同学身高大于平均水深,游泳无危险。(2)水塘有的地方水深可能超过1.3cm,游泳有危险。学生说哪个有理,并说明理由。
五、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可以利用移多补少法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学会了用数据分析、比较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知道了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教
学
设
计
课题
平均数
设计者
核心素养
数据分析
知识本质
总数除以总份数所得的结果就是平均数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感受平均数的作用。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具体数据分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意义和统计意义。
深度理解
理解平均数概念意义和客观统计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2.通过具体数据分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意义。
教学准备
课前进行掷圈比赛活动、PPT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
设计意图
回顾掷圈比赛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比赛体育活动课上,进行掷圈比赛活动。每组各派3名代表掷圈,每人掷10个,圈中一个记1分
。)师:上次我们班的掷圈比赛活动,获胜的是哪组同学?(出示各组同学的得分统计表)2.引出例题师:还记得当时我们是怎么比出结果的?(比总分)师:在小明的班上,也举行了掷圈比赛,咱们一起去瞧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为平均数的应用埋下伏笔。
(二)学情采集
设计意图
学生对平均数已经历了参考数量求平均数的方法体验,对平均数有一定的计算基础和感知体验,对平均数意义的探索有一定的掌握。
在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计算方面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
(三)数学化活动
设计意图
感受平均数的价值出示例1(先出示图片部分,在出示问题和统计表)(2)得出选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种同学的成绩更合理师:这是两组的成绩统计表。请同学们来当裁判,你认为哪一组的成绩更好?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质疑,教师适时引导)师:能用两组的总成绩来比吗?为什么?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比较,大家认为用两组的平均成绩来比较更为合理。(3)计算平均数,比出结果师:你能分别算出两组的平均成绩吗?开始行动!师:甲组的平均成绩怎么算的?谁来说说?师:用一组的总成绩除以这组的人数,得到的就是一个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师:乙组的平均数怎么求?(学生独立完成)师:现在比比,哪组的成绩更好?师:同学们通过比较平均数,我们知道了乙组的掷圈成绩更好。谁来说说,我们是怎么算平均数的?(板书:总数÷总份数=平均数)师:我们在算平均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意义出示例2师:通过同学们的努力,解决了哪组掷圈成绩好的问题。那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出示例2)讨论得出选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种同学的成绩师:用哪个数据代表这一周每天的销售额合适?为什么?师:如果用12.5万元代表这周每天的销售额,你同意吗?为什么?师:如果用23万元呢?师:那用15万元呢?(学生自由回答、质疑,教师适时引导)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比较,大家认为平均数来代表这一周每天的销售额比较合适。计算平均数师:请同学们算算这一周销售额的平均数。(学生独立完成)师:谁来数说你是怎么算的?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意义师:我们算出来这7天的平均销售额是17万元。请同学们看这个统计图。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孩子们发现:7天的销售额中,有的比平均数大,有的比平均数小,是将销售额多的移到销售额少的。)师:同学们,想想要是这一周中,如果星期一的销售额是25万元,你觉得会不会影响这周销售额的平均数?这样的影响?如果星期三的销售额是10万元呢?师:我们的平均数是受到这周每一天销售额的影响。那用这一周销售额的平均数17万元来代表这一周每天的销售额比较合适。巩固练习(1)练习二十四第1题(2)练习二十四第2题
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感受平均数的作用。经历平均数的计算过程,概括出计算方法。通过形象直观的统计图,理解解平均数的概念意义。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四)小结提升
设计意图
师:关于平均数,你知道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情况,并对知识进行整理
(五)拓展运用
设计意图
课堂活动第1题师:你认为用什么数据代表小明每分的跳绳数比较合适?师:那请同学们算一算。师:有什么问题吗?那用那个数据来代表?为什么?课堂活动第2题出示:陈宁同学的身高为120cm,他在平均水深为110cm的水塘中游泳,你认为他有没有危险,为什么?
让学生感受有时可用“众数”、“中位数”作为代表。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让学生知道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板书设计
平
均
数例1甲组:8+7+9+6+8+7+5+6=56(分)
乙组:9+8+7+6+8+9+9+6=56(分)56÷8=7(分)
56÷7=8(分)例223+15+15+12.5+15+17.5+21=119(万元)119÷7=17(万元)平均数=总数÷总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