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
必修
下册
第六单元
12
祝福
鲁迅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借助对三处肖像描写的点评交流,90%的学生能梳理出祥林嫂心理变化,概括祥林嫂的形象特点。
2.通过对典型环境及其中典型人物的分析,多角度探究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二、教学重难点
2、教学难点
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要关注本文的作者---鲁迅一----个备受争议的作家。毛泽东曾经对鲁迅的评价是:“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去世后,他的遗体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书写着“民族魂”三个大字。新中国成立后,鲁迅一度被人们奉为“神”。但90年代后期到如今,又出现了另外
一种声音。很一部分人认为鲁迅作品不合时宜,鲁迅思想已经过时了。但钱理群却说:鲁迅并不过时,他的思想有超越时代的一面。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评判一位作家呢?要真i正理解他就必须走进他的文章,走进他笔下的人物。
2、写作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3、作者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在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创作出我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继而写出《孔乙已》、《药》等,共十四篇小说编成《呐喊》:接着创作出《祝福》等十一篇小说,编成《彷徨》。
鲁迅人生的几次转折点
(一)家道破落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
(二)弃医从文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
(三)痛苦的婚姻
1906年,远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在母亲的反复催促下,终于不很情愿的启程回国。母亲想让鲁迅回家完婚,鲁迅回答说,让姑娘另嫁人为好。但母亲却来电报说:母病速归。
回家后的第二天,婚礼举行。夫人是朱安,鲁迅曾说过“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朱安,小脚,没有文化,比鲁迅先生大三岁,与鲁迅先生实在没有共同语言,他们名存实亡的婚姻维持了十九年。
到1925年3月,鲁迅收到许广平的第一封信,于是开始了新的生活。鲁迅时年45岁,许广平27岁,朱安48岁。翌年,鲁迅与许广平离京,于1927年在上海同居。这段漫长而痛苦的婚姻给鲁迅先生影响很大,使他对中国的妇女问题有更深切的体会。
也可以说小说《祝福》是这个思考的结晶。
4、题目解说
(1)祝福是鲁镇的一一种封建迷信活动,充满了“男尊女卑”等封建礼教色彩,祝福之时也正是封建思想对人们影响和制约最深的时候,也是人们对祥林嫂歧视和迫害最甚的时候。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以此为题可突出主题。
(2)“祝福”与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祝福”展示了初到鲁镇的祥林嫂的勤劳能干,“祝福”时使一向勒快能干的祥林嫂受到了鲁家的冷遇和歧视,即使她倾其所有,花费了“历年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也没有改变。这使她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总是惴惝的,有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最后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惨死雪夜。
(3)所谓“祝福”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其实像祥林嫂这样的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来幸福?以“祝福”为题有反讽之意。
5、层次结构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6、全文分析
1.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内容)。并且思考: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请学生回答:先回答第二个问题第一个小问,明确小说采用的是倒叙的修辞手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六部分的情节概括序幕:鲁镇准备祝福结局:祝福之夜惨死
开端:逃避初到鲁镇
发展:被逼卖到贺家
高潮:再寡再到鲁镇
尾声:鲁镇正在祝福
请学生回答倒叙在本文中的作用。
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二)了解祥林嫂的一生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祥林嫂已经死了,假如现在大家都是大侦探福尔摩斯,我们要来调查侦破这起案件,那么首先我们要做的是不是应该详细了解死者啊?好的,下面我们就看到文本,从“我”的叙述当中找出祥林嫂每个人生阶段的故事。
(1)老师首先进行示范:看到第二大部分第二自然段,看到揭示时间和年龄的词语。
二十六七岁,明确两个信息,二十六岁之前与祥林结婚。二十六七岁,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2)快速浏览。(扫描式阅读,关注时间性和事件性的词汇和句子)
由老师进行课堂提问,学生合作探究,通过阅读文本,查找关键信息,探寻出祥林嫂“二十六七之前:二十六七:二十七八;二十八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岁;三十七八岁”
这几个重要的时间点以及祥林嫂所经历的事件。
明确:二十六岁之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被婆婆抓回去,改嫁。(为什么会撞破头?老师补充封建礼教思想: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二十八九:得到消息,改嫁,年底生小孩,孩子叫阿毛。这个时候的人生相对平稳。三十、三十一岁:家里出现重大变故,先是丈夫患了风寒而死,然后是自己的孩子被狼给叼走了。估计两个家庭悲剧的发生不到半年的时间。然后重新回到鲁镇做短工。(礼教思想)
三十二三岁:在鲁镇做工。经常说起孩子被狼叼走的情景。捐门槛。祭祖事件。(迷信思想)
三十七八岁:最后来到鲁镇,死于鲁镇的大街上。
四、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恩考:祥林嫂如果生活在今天,她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并就这个问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