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 三年级下册美术 第18课 泥条小陶罐--巧筑泥条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 三年级下册美术 第18课 泥条小陶罐--巧筑泥条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1-03-27 08:4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 学 设 计
学校


课题 《巧筑泥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感受泥条盘筑作品的美,学会运用变化的泥条创意组合盘筑有美感的作品。
2、过程与方法:在尝试作业、观察比较、相互交流中,学会变化有美感的泥条,创意盘筑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巧变泥条创作的乐趣,感受泥条盘筑作品带来的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泥条有美感的变化与组合。
2、难点:变化的泥条创意盘筑作品。
三、制定依据
1、教学内容分析:
玩泥巴是人的天性,而泥巴又具有极强的可塑性,通过双手的捏塑把玩,可以创作出各种让人心动的作品,还可以通过它展现自我,表达自我。泥条盘筑是陶艺造型的基本方法,它简单易学,表现力强,在造型的空间上所受限制也较少,所以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但是泥条盘筑法创作需要一定时间,将教学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为:搓泥条;第二课时为:巧盘泥条),便于学生在基础形上再加入创意完善作品。教学中,第二课时的泥条变化与组合是重点,巧妙创意表现是难点,学生将根据自己能力进行创作。
2、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对陶艺不陌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接触陶艺,对基本的搓、捏、压等陶艺技法有一定基础的了解,所以决定在四年级这个学段,选用泥条盘筑成型为教学内容,制作方法容易被学生接受,由于造型随意性较强,还可以给学生留下更多的创意空间。本课着重让学生在练习搓泥条的基础上,根据泥条不同的变化与组合创作自己的作品。
四、教学准备:
教师——陶泥、工具刀、垫布、泥浆、课件、泥条、范作
学生——陶泥、工具刀、垫布、泥浆、泥条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游戏与发现 1、承上节课知识,演示一根泥条的变化。
2、游戏:小小魔术师
学生观察
学生游戏,尝试变化泥条。
预设:旋涡状、波浪形、圆形…… 利用上节课学生的学习成果展开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做小小魔术师变泥条造型中,感受并发现泥条造型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对创意改变泥条造型的兴趣。
二、观察与比较 1、收集学生作业
2、教师肯定有美感的泥条,并修改美感不足的泥条,小结:
整齐、光滑;造型独特都是有美感的泥条;粗糙变化出的泥条欠缺美感。
展示课件中的泥条
板书课题:
巧筑泥条
学生交流评价
(有美感的泥条,美感不足的泥条)
3、学生观赏
4、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通过尝试作业,学生相互评价,在观察比较中发现泥条如何变化出美观形状,从而提高学生对美的鉴别能力。利用这些变化可以进行泥条盘筑的启发,拓宽学生思维,发现更多的创意。
三、创意与表现 1、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板书:泥条的变化)
2、师生合作演示(利用尝试作业中美观的泥条制作)
3、教师修整,并提示学生制作中的注意要点。
4、讲评学生示范的作品,并出示范作。
整齐美(板书)
(交流后并板书)不规则的动态美。
5、出示优秀作品
6、出示分层作业要求:
基础要求:变化泥条,学会盘筑。
提高要求:创意盘筑,体现美感。
7、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1、学生尝试小结
2、个别学生演示,其他学生仔细观察
3、观察与听讲
4、学生欣赏,明确制作要求,开始创作。
利用尝试作业中有美感的泥条变化,通过学生示范、教师辅助完成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两种创意盘筑不同的美;同时作业设计上,根据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采用分层设计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
四、评价与拓展 展示作品
2、出示评价要求:
泥条造型丰富多样,有变化;
作品盘筑体现创意;有美感。
3、组内互评、自评,教师小结并鼓励学生的创意成果,提出意见。
4、欣赏泥条盘筑的动物造型
(课件出示)
学生评价(评出认为最优秀的2件作品,拿到前面展台上)
学生欣赏作品 提供给学生观赏同伴作品、相互学习的机会,有利于今后更好的创作。
对泥条创作进行更深入的观赏,延伸泥条的魅力。
相关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