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 三年级下册美术 第16课 游动的鱼 教案+说课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 三年级下册美术 第16课 游动的鱼 教案+说课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1-03-27 09:0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三年级第二学期美术
)
(
《游动的鱼》
day
)
《游动的鱼》教案
课题:游动的鱼
课时:1课时
课型:彩墨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画面布局的常用方法,初步学会对画面进行大小、聚散的构图安排,运用中锋、侧锋用笔的方法表现游动的鱼。
2.过程与方法:在欣赏、实践过程中,学习大小、聚散布局变化及用深浅不同的墨与色表现鱼儿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画大师的艺术表现风格,体会水墨画的美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画面构图的大小、聚散安排
教学难点:鱼游动的方向问题与疏密的安排。
教学准备:
毛笔、宣纸、墨汁、水、调色盘、国画颜料、鱼儿图片等。
教学活动: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1.欣赏经典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片段。
2.教师介绍这部动画片是由很多优秀的水墨画大师共同完成的,齐白石大师也非常擅长画水里的小动物——鱼虾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齐白石老爷爷画《鱼》,让我们的鱼也游动起来

3.板书课题:《游动的鱼》
欣赏经典水墨动画
片《小蝌蚪找妈妈》
片段。
引导学生欣赏民族经典水墨动画,了解水墨画的不同表现形式,激发对水墨画的兴趣,激发表达的欲望。
欣赏与发现
交流与尝试
1.读画、析画
播放课件大师作品:齐白石《常年大贵》,问:画面中的几条鱼如何来安排和表现的?你看到了哪些对比关系?
出示总结并分析画面中的大小与聚散的安排。
2.眼力大比拼:
师述:画面中似乎隐藏着一个“神
秘的点”,吸引着画面中的鱼都朝
着这个方向游动。你能找到吗?
动手摆一摆,思考:画面中这么多条鱼,先画哪条呢?是先画大鱼还是先画小鱼呢?为什么?
师小结:先安排大的,再安排小的
比较好。
4.教师示范在宣纸上布局。
师:原来构图这么有意思,陈老师也
想来画一画,请你们仔细观察陈老师是怎么布局这些鱼儿的,注意观察鱼头的方向哦。
解析:、先找到画面中“神秘的点”
以便鱼的头部都游向这个点。
、先画大鱼,再画小鱼,小
鱼的布局要注意疏密。
、把“神秘的点”画成一朵
花,原来“神秘的点”不神
秘,它也许就是水里的一个花
瓣,水草等,是为了方便我们
构图而想象出来的一个点。
5.教师提供给学生不同的纸张形式,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样式。问:想不想学习大师来布局?
1.学生欣赏,思考交流作品中的鱼的安排与布局。
2.观察鱼游动的方向
3.动手摆一摆,小组讨论:是先安排大鱼还是先安排小鱼的,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4.认真看老师示范,领会要领。
5.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纸张上用自己手中的图片进行大小布局的安排。
(
引导学生分析大师绘画作品中的大小、聚散问题,理解画面的布局。
鱼的游动必定有一个方向问题,隐藏在画面中有一个看不见的点,有了这个点,画面就不会乱掉,在示范的过程中加入拟人化的故事情节,深刻理解鱼游动的方向问题背后的生活情趣。
)
(
为学生提供多样的纸张,举一反三的进行构图方式的练习,学生感受到布局的趣味性,为最后创作美的作品做准备。
教师在示范的过程中加入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先画大鱼,以及大鱼游动的方向问题,深刻理解聚散背后的生活情趣。
)
艺术实践
1.教师出示作业要求:
内容:运用所掌握的笔墨技法画自己喜欢的鱼。
基本要求:构图合理,有聚散的变化。
提高要求:注意用笔、墨色的浓淡变化。
鱼的造型、姿态生动活泼。
2.
用刚才学到的本领来画一幅画,让
你们的小鱼游动起来吧!
3.给自己的鱼添画有趣的背景。
4.学生作业,提醒学生欣赏画面中中锋、侧锋与墨色的运用。
1.认真倾听老师的要

2.学生实践,教师指导。
(
分层次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
展示评价
教师组织点评:
1.展示并欣赏学生作业。
2.教师点评。评价内容:
(
通过点评再一次强调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a.是否有聚有散,有大有小?
b.是否有中锋、侧锋的用笔?墨色的
变化?
c.鱼儿的形状是否有变化?
学生自我介绍作品,并互评。
拓展
欣赏其他题材的作品,了解不同风格的中国水墨。
学生欣赏
(
欣赏其他题材的作品,可以将学到的方法继续进行创作新的作品
)
板书设计
(
游动的鱼
)
(
学生作品展示
)
大、小
聚、散
中锋淡墨画鱼的外形,重墨侧锋画鱼的背鳍
《游动的鱼》说课
课题:游动的鱼
课时:1课时
课型:彩墨画
年级:三年级
教材:上教版美术教材
三年级第二学期
--------------------------------------------------------------------
一、教材分析:
《游动的鱼》是上教版《美术》三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有趣的彩墨画》中的第二课,也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第五节国画课。本课学习要求为:①知道画面布局的常用方法,初步学会对画面进行大小、聚散的构图安排。②运用中锋、侧锋用笔的方法表现游动的鱼。水墨画中的浓、淡、干湿、不同的运笔方式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教材中的多幅范例充分展现了不同的构图和各种用笔创作出的水墨画作品。通过欣赏大师的作品,了解中国画中“留白”的美感,及画面聚散构图的安排,感受水墨画的独特魅力。
在教学设计上将本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教学重点是鱼的画法,学生掌握淡墨中锋勾线、重墨侧锋渲染的方法画鱼。作为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在于构图。学生能够对画面构图的大小、聚散进行安排,并能够完整地表达出来。
二、学情分析:
太阳、小鸟、鱼儿……这些都是小朋友热衷于描绘的,他们可以想象出各种形状的鱼儿,而且喜欢给小鱼们加上一些可爱的装饰品,如小花、蝴蝶结、皇冠等,给予他们各种拟人化的角色。三年级是学生第二次接触中国画,对国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对于水墨的特性和国画技能的表现也有一定的经验。本课基于三年级上学期对水墨点、线的学习基础上,增加侧锋、中锋点、线,墨色浓淡、构图的大小、聚散的基本国画知识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加强并拓宽对于用笔用墨技能的实践感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画面布局的常用方法,初步学会对画面进行大小、聚散的构图安排,运用中锋、侧锋用笔的方法表现游动的鱼。
2.过程与方法:在欣赏、实践过程中,学习大小、聚散布局变化及用深浅不同的墨与色表现鱼儿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画大师的艺术表现风格,体会水墨画的美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画面构图的大小、聚散安排
教学难点:鱼游动的方向问题与疏密的安排。
教学准备:
毛笔、宣纸、墨汁、水、调色盘、国画颜料、鱼儿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以“激趣导入—欣赏与发现---交流与尝试---示范引领—艺术实践—点评评价”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要
“重视学习和传承祖国民族与民间优秀美术,以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扩展体验感悟渠道,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因此这节课重在教给学生学习水墨绘画的画面布局方法,学生能够根据此方法选择喜欢的形式创作各种姿态的鱼的作品。在上课前教师请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不同种类的鱼的图片,将其打印成大小不一的形状,这样学生选择的余地更大,更能开发学生创作潜力。
因此,基于以上理念,来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
导入
在课前2分钟,通过欣赏优秀水墨画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片段,体味传统美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对传统美术的自豪感。
欣赏与发现
通过欣赏大师的作品,观察画面中的鱼儿是如何被安排的,感受画面的大小、聚散变化,感受中国画“留白”的独特魅力。分析学习画面大小和聚散的布局;小组讨论先画大鱼还是先画小鱼,并说明理由,解决画面布局中先画主体的问题。
示范引领
教师在画面中间偏下处滴一滴红色颜料,以鱼的口吻讲出:这是什么?随即画出一条大鱼,另一条鱼心想:它在看什么?我也去看看,随即画出第二条鱼,绘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鱼头的方向,学生通过摆一摆试着在画面上再添加一条大鱼,重点解释鱼头的方向问题,然后再添加小鱼,深刻理解鱼游动的方向问题背后的生活情趣。
交流与尝试
练一练构图:学生利用手中事先搜集到的小鱼图片学一学大师构图,摆一摆,小组互相交流,学会一种构图方法。
艺术实践
教师进而通过练一练的小游戏巩固布局知识,在学大师来构图的趣味环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纸张样式排一排手中的图片,学会一种方法。在课件演示中知道作画步骤总结用笔与用墨的方法,拓展学生的视野,打开创作思路。在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中,学生能够感受水墨画的笔墨情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实行分层教学要求:
1、基本要求:掌握大小、聚散构图安排。运用中锋和侧锋表现鱼。
2、提高要求:注意用笔、墨色的浓淡变化。
鱼的造型、姿态生动活泼。
点评评价
教师组织点评:
1.展示并欣赏学生作业,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
2.教师点评。
评价内容:a.是否有聚有散,有大有小?
b.是否有中锋、侧锋的用笔?墨色的变化?
c.鱼儿的形状是否有变化?
通过点评再次强调本课的重点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