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期末复习 精练课件—2020-2021学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章期末复习 精练课件—2020-2021学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2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6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沪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3-27 07:5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章 运 动 和 力
目录
思维导图
01
易错点透析
02
重点突破
03
思维导图
易错点透析
易错点一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一切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将保持不变. 即原来静止的物体仍处于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没有受到任何外力作用一样,物体的运动状态将不会发生改变.
【例1】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如果它受到的一切外力消失,那么宇宙飞船将(  )
A. 立即静止 B. 减速飞行 C. 加速飞行 D. 匀速飞行
错因分析:错选者没有真正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错选者认为宇宙飞船所受的外力全部消失,将会静止或减速运动到静止下来,从而造成误选.
答案:D
学以致用
1. 用绳子拴住一个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圆周运动,当绳子突然断裂,小球将(  )
A. 保持原来的圆周运动状态
B. 保持绳断时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C. 小球运动速度减小,但保持直线运动状态
D. 小球将沿半径方向飞出去做减速运动
B
易错点二 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分
(1)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所遵循的运动规律. (2)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固有的一种性质,与物体是否受力、处于何种运动状态、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都无关. (3)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4)决定物体惯性大小的因素是质量. 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容易发生改变. (5)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而不是力,所以不能把惯性说成物体受到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更不能与力的大小进行比较.
【例2】关于惯性,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汽车行驶时,突然刹车,乘客的身体向前倾,说明刹车时人具有向前的惯性
B. 快速前进的汽车,在短距离内刹车比较困难,说明速度大时,汽车的惯性大
C. 匀速前进的汽车上的乘客,无论汽车的速度多大,乘客均不会发生前倾或后仰的现象,说明匀速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
D. 以上三种说法均不正确
错因分析: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没有方向.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惯性的大小,只和物体的质量有关,而和物体的运动状态及速度无关,所以A、B、C三个答案都是错误的,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2. 关于惯性现象的解释,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下落的小球速度越来越大,惯性增大了
B. 汽车停车后,惯性消失了
C. 系安全带可以减少驾驶员的惯性
D. 抛出的篮球在空中运动是由于篮球具有惯性
学以致用
D
易错点三 混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
平衡力的条件是“同物、等大、反向、共线”四个条件缺一不可;相互作用力的条件是“异物、等大、反向、共线”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最大的区别是两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例3】把一张书桌放在水平地面上,在书桌上放一个木块,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书桌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书桌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 书桌对木块的支持力和木块对书桌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C. 书桌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书桌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 地面对书桌的支持力和木块对书桌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错因分析:不能正确理解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和联系,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而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这是两者的最基本的区别. 由此可见,压力与支持力是不可能成为平衡力的.
答案:C
学以致用
3. 如图M7-1所示,小丽用力F把一个木块压在竖直墙面上静止.下列受力分析正确的是(  )
①小丽对木块的压力F和墙对木块的弹力是一对平衡力
②小丽对木块的压力F和木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③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和木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④小丽对木块的压力F和木块对小丽的弹力是一对平衡力
A. 只有①正确 B. 只有④正确
C. 只有①③正确 D. 只有③④正确
C
重点突破
重点1:惯性的利用与防范
1. 如图M7-2所示,行驶的车辆突然刹车时,人向前倾的原因是(  )
A.车辆对人施加一个向前的力
B.车辆具有惯性
C.人受到向前推的力
D.人具有惯性
D
2.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惯性现象应用的是(  )
A. 用手拍打衣服的尘土 B. 汽车靠右行驶
C. 锤头松了,将锤柄在地上撞几下 D. 运动员采用助跑跳远
3. 列车沿长直的水平轨道匀速行驶,一乘客向上跳起,又落到车厢里. 他落到车厢地板的位置(  )
A. 正好是他起跳的位置 B. 在他起跳位置的前方
C. 在他起跳位置的后方 D. 在他起跳位置的左侧或右侧
B
A
4. 下列现象,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
A. 熟透了的桃子会从树上掉下来
B. 投出去的篮球会继续向前飞行
C. 关闭了发动机的汽车会向前滑行
D. 人走路时脚被绊了一下,会向前倒下
5. “漂移”是一种高难度的汽车表演项目. 有一种“飘移”方法如下:当汽车在水平地面上疾驶时,突然刹车,由于汽车具有__________仍要向前运动;此时转动方向盘,汽车会急转弯. 整个过程重力和摩擦力改变了汽车的__________.
A
惯性
运动状态
6. 如图M7-3所示,人们常用撞击锤柄下端的方法使锤头紧套在锤柄上,这是因为锤柄突然停止时,锤头由于__________会继续向下运动,从而套紧锤头,且锤头质量__________越容易套紧.
惯性
越大
7. 如图M7-4所示,盛有水的烧杯随小车一起水平向右做__________(填“匀速”“加速”或“减速”)运动;若此时小车突然刹车减速,烧杯中的水面应是图_____(填“乙”或“丙”)的形状,作出上述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填“水”或“烧杯”)具有惯性.
匀速


8. 人站在公交车上,当汽车突然启动时,人会向__________倾倒,这是因为人的脚和车厢的地面之间有__________,脚的底部就随车一起__________,而人的上身由于__________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所以出现上述现象.

摩擦力
运动
惯性
重点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9. 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小枫同学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M7-5甲所示,小红同学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M7-5乙所示,下列是他们关于实验的一些做法和讨论,其中正确的是(  )
A. 小车或木块应该放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才容易保持静止
B. 小车或木块两端的动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C. 当向图甲左、右两盘分别同时加入100 g、
120 g的砝码时,木块仍可能处于静止状态
D. 图乙实验用小车代替木块更科学,是因为小车受力面积小
C
10. 用手竖直捏住物理课本,手和课本都在空中静止. 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 手对课本的压力和课本对手的压力
B. 课本的重力与手对课本的压力
C. 课本的重力与手对课本的摩擦力
D. 课本对手的摩擦力与手对课本的摩擦力
C
11. 体育课有爬绳和爬杆两种运动,某同学先后以相同的姿势顺着绳和杆匀速上爬,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爬绳时受到的摩擦力较大,因为绳子粗糙
B. 爬杆时受到的摩擦力较大,因为爬杆时握杆的力要大些
C. 爬绳和爬杆受到的摩擦力一样大
D. 若爬绳和爬杆的速度不一样,则速度大的摩擦力大
C
12. 如图M7-6甲所示,水平地面上的一个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体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M7-6乙、丙所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0~2 s物体没有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B. 2~4 s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2 N
C. 4~6 s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2 N
D. 4~6 s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水平推力是一对平衡力
A
13. 重100 N的木箱放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地板上,用水平推力F推木箱. F=15 N时,没推动,木箱所受摩擦力为_______N;F=30 N时,木箱做匀速直线运动;F=50 N时,木箱做加速运动,它所受摩擦力为_______N;撤去F,木箱做减速运动,它所受摩擦力为_______N.
14. 如图M7-7甲所示,完全相同的木块A和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15 N的水平拉力F1作用下,A、B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块B所受的摩擦力为_______N;若将A、B紧靠着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水平力F2推A使它们一起匀速运动(如图M7-7乙所示),则推力F2= __________N.
15
30
30
0
15
15. 一跳伞运动员和伞的总质量为70 kg,张开伞一段时间后以5 m/s的速度竖直匀速下降,这时运动员(包括伞)受到的阻力为__________N,阻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 (g取10 N/kg)
700
竖直向上
16. 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活动中.
(1)如果物体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且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状态,说明这两个力是相互平衡的. 由此,小明提出,能否利用如图M7-8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小华认为,若采用小明的方案,必须测出物体所受的 _______和_______的大小来进行比较. 研究发现,在小明的方案中,只能根据相互作用的关系直接测出________的大小,在未知二力平衡条件的前提下,另一个力无法直接测量,所以这一方案无法实施下去.
(3)为此,两位同学不断改进并先后设计了三个实验方案,如图M7-8乙所示,请你判断出他们改进的先后顺序: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这样的改进是为了减小__________对实验的影响.
(4)图M7-8丙是最终确认的实验方案. 此方案中,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卡片的重力可忽略不计.
重力
拉力
拉力
BAC
摩擦力
卡片的重力远小于钩码的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