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汕尾学校高二文科历史选修1导学案(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汕尾学校高二文科历史选修1导学案(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2-03 15:50:42

文档简介

日本明治维新
标纲释读
课标要求 高考命题分析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1、简述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2、剖析明治维新的基本内容。3、举例说明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结合史实说明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网观全局
考点释读与探究
考点一、明治维新的背景
【知识梳理】
1、19世纪中期,日本德川幕府统治面临内外危机
(1)内部危机:日本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
① 萌芽出现并不断发展。
②一些 逐渐产生了反抗思想。
(2)民族危机:1853年 后,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
2、政治前提:1868年, 运动成功, 政府的成立。
【特别提示1】倒幕运动的结束,为日本开展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特别提示2】中下级武士虽然担负了民主革命的任务,但并没有演化为资产阶级。
【对点训练1】明治维新前,日本倒幕派代表久坂玄瑞说:(推翻幕府)“诸侯终不足恃,公卿亦不足恃……除草莽志士纠合举义之外,别无他策。”文中“草莽志士”的核心力量是( )
A.农民 B.新兴地主 C.高利贷商人 D.下级武士
考点二、概述基本内容
【知识梳理】
1、政治改革
(1)加强中央集权:
①取消幕府的 ,逐步收回各藩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
② “ ”:各县由中央政府官员直接进行管理。
(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宣布“ ”,废除武士特权。
(3)建立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
①1885年,日本实行 。
②1889年颁布《 》,宣布日本实行 制。
A.主要内容:
a.宣称“ 神圣不可侵犯 ”。
b.规定日本国民称 ,他们享有 范围内的自由。
c.规定日本议会分为 和众议院,议会的权力很有限。
d.规定设立内阁和 , 是行政机关,只对 负责; 是天皇的最高顾问,实际上成为国家最高 机关。
B.评价:
a.形式上确立 的国家体制;
b.标志着日本 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
c.巩固了日本近代 ;
d.具有浓厚的 。
2、发展新经济
(1)币制改革:以 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
(2)土地制度改革:废除了 土地所有制,确认 ,允许土地买卖。
(3)地税改革:
A.具体措施: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 ,新土地税以 支付。
B.作用:促进农村的 商品经济 发展;为国家的 政策提供了有力的财政保障。
(4)推行“ ”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
A.具体措施
a.建立近代企业:从西方国家引进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 ”企业。
b.加紧建设近代 事业,为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c.扶植和保护 发展:除铁路和 以外,大部分国营企业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 给一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资本家。
3、倡导“文明开化”
(1)含义:大力倡导学习西方 。
(2)具体措施
①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国家,翻译西方著作。
②仿效欧美国家的模式进行教育改革,建立 。
③推进生活习俗 。
4、建立新军队:
①1873年开始实行 。
②日本军队称为“皇军”,接受 教育,要求必须效忠 ;它只向天皇负责,不受 干预。
【特别提示1】注意归纳明治维新的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破旧”,通过“废藩置县”废除了封建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通过实行新的身份制,实行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二是“立新”,主要有“殖产兴业”,发展近代工业;“文明开化”吸收西方文化。
【特别提示2】应注意分析上述措施的资本主义性质,理解明治维新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问题探究1】如何认识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学习和引进西方文明问题。(提示:从举措、特点、启示思考)
【问题探究2】如何理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多样性?
【问题探究3】英、法、俄、日在发展资本主义过程中是如何解决土地问题和工业发展的资本问题的?
【对点训练1】某班同学在学习明治维新“奉还版籍,废藩置县"措施时出现争论。以下是一些同学对这一
措施作用的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①加强中央集权,成为现代化重要前提 ②废除封建专制,开启政治民主化道路
③强化君主专制,不利于现代化的推进 ④消灭封建割据,实现民族国家的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对点训练2】下列关于明治维新中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承认土地私有制,使农民得到土地 ②禁止土地买卖,维护农民利益 ③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制度 ④有利于日本农业生产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对点训练3】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对点训练4】在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对土地所有制的处置方式不一,有的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有的废除土地私有制。以下分别对应这两种方式的是( )
A.圈地运动/明治维新 B.明治维新/十月革命
C.十月革命/1861年改革 D.1861年改革/圈地运动
【对点训练5】在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的下列规定中,具有封建性特点的是 ( )
A.万世一系的天皇总揽统治权 B.天皇不得以诏令改变法律
C.天皇是军队的统帅 D.臣民在“法律范围内”享有基本人权
考点三、分析明治维新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梳理】
1.崛起为东方强国
(1)19世纪90年代初,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 ,成为 亚洲 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2)军事实力增强:日本建立了一支 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
(3)国际地位提高:获得国家主权的 和完整,并逐步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一员。
2.踏上对外扩张之路
【特别提示】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经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问题探究1】史学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改革运动;部分学者认为明治维新是一次“明治革命”;也有一些学者提出明治维新其实就是“明治中兴”。以上有关明治维新的三种观点中,你最支持哪一种 说明理由。(4分)并请简要阐明另外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6分)
【问题探究2】结合史实说明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问题探究3】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有何异同?两次改革运动为什么出现不同的结局?
【对点训练】有人说“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孕育在明治维
新中”。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富强 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 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向富强
幕府统治危机




尊王攘夷




废除旧体制
等级制度森严
发展新经济
闭关锁国政策
倡导“文明开化”
建立新军队
资本主义发展
黑船事件
倒幕运动
民族危机
确立君主立宪制
影 响
崛起为东方强国
不平等条约
踏上对外扩张道路戊戌变法
标纲释读
课标要求 高考命题分析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分析其特点。3、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4、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1、简要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2、剖析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3、概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4、探讨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5、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网观全局
考点释读与探究
考点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知识梳理】
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欧美列强扩大对中国的 与经济掠夺,民族危机的加深。
2、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洋务运动和“ ”思想的破产
3、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4、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
5、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发展。
6、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
考点二、戊戌变法的主要过程
【知识梳理】
一、理论宣传、制造舆论阶段——维新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1、维新派主要人物及思想
(1)康有为:
(2)梁启超:
(3)严复:
(4)谭嗣同:
2、宣传变法的主要方式:
(1)著书立说,论证变法:康有为编撰《 》和《 》;梁启超发表《 》;严复翻译《 》;谭嗣同发表《 》。
(2)创办报刊,宣传变法:1896年8月在上海创刊的《 》;严复在天津创办的《 》。
(3)成立 等政治团体,交流变法思想。
(4)兴办学堂,培养变法人才:典型是康有为在广州创办的 和陈宝箴创办的 。
(5)与顽固势力展开思想论战。
二、公车上书——日本逼签《 》引起,维新思潮发展成为 的政治运动。
三、政治实践——百日维新
1、开端: 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 》,宣布变法。
2、基本内容
(1)政治方面:鼓励官绅士民 ;谕令各省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 等。
(2)经济方面:设立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奖励 ;鼓励商办铁路、矿业。
(3)文化教育方面:改革 ,废除 ;在 设立大学堂;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
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 ,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4)军事方面:建立 ,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还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
3、失败—— 。
【问题探究1】康有为维新思想剖析。
【问题探究2】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
考点二、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知识梳理】
1.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 、 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实行资产阶级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近代 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问题探究1】在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中,“戊戌变法具有特殊意义”,为此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全面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其功不可没”。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兴起
公车上书




政治运动




《马关条约》




变法
宣传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瓜分狂潮
兴学堂、办报刊、立学会、论战
资本输出
民族资
本主义
初步
发展
政治实践
百日维新
高潮
戊戌政变
失败
清政府
放松控制
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政治改革运动




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变革的尝试
洋务
运动
早期改
良思潮
促进民族觉醒的思想解放运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标纲释读
课标要求 高考命题分析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简述农奴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剖析“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3、探讨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影响以及与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联系
网观全局
考点释读与探究
考点、农奴制改革
【知识梳理】
1、简述背景:
(1) 阻碍俄国工业发展:使俄国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工业投资和必要的国内市场。
(2) 的失败进一步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和激化了社会矛盾
2.归纳改革的主要内容
(1)颁布“ ”——解放农奴
①主要内容
A.关于农奴的人身解放:自法令公布之日起,农奴获得 ;他们享有 。
B.关于份地和赎金:规定土地仍然归属 所有,农民可以 一块份地;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 。
C.关于农民的管理:由 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
②进步性
A.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大大扩大了俄国 的来源,有利于 的发展。
B.促进了俄国 乃至经济的发展。
C.动摇了俄国落后的 ,促进了 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③局限性
A.不彻底性:农民仍受由 控制的 严格管理。
B.掠夺性:高额赎金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C.欺骗性。
(2)缓慢的政治、军事、教育变革
①政治体制的变革:参照西方 模式,建立选举产生的地方和城市 机构。
②司法制度的改革:建立 制度和律师制度。
③军事改革:实行 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④教育改革: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 ,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特别提示1】要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初衷着手,结合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分析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实质及其产生的影响。
【特别提示2】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与俄国近代化的关系时,要注意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内在联系。同时既要认识到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又要看到改革不彻底对近代化的制约。
【问题探究1】
材料一 列宁在谈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指出:“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据《列宁全集》
材料二 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作简要说明。
【问题探究2】结合史实说明“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向近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但它却使俄国无法全面进入近代社会状态。”
【问题探究3】农奴制改革与俄国十月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内在联系?
【对点训练1】“这次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俄国严重的弱点,过去为外界所没想象到的,现在都暴露出来了。”(《人民英国史》)造成俄国严重弱点的根本因素是( )
A.军事将领的无能 B.战略物资的匮乏 C.腐朽的农奴制度 D.残酷的专制统治
【对点训练2】亚历山大二世在改革前夕发表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再拖延下去,只会更加激起狂怒,只会给整个国家特别是地主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A.揭示了改革的真实意图 B.表达了地主的愤怒
C.强调了国家与地主的矛盾 D.揭示了改革的性质
【对点训练3】“二一九法令”规定土地属于( )
A.国家 B.地主 C.农民 D.资产阶级
【对点训练4】“二一九法令”指出:“有些人只想到自己而忘却了义务是绝对不公道的。”这说明废除农奴制后( )
A.农民和地主取得了对等的地位 B.农民以继续履行义务为条件获得自由
C.地主的经济利益遭到很大损失 D.农民在取得土地前须继续履行义务
【对点训练5】之所以说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 ( )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奴 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C.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 D.从根本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点训练6】列宁说:“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这针对的是( )
A.农民获得人身自由 B.农民赎买部分土地
C.农民不再隶属旧主 D.农民隶属村社管理
【对点训练7】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对点训练8】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农民和地主之间存在敌对情绪,并因
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在随后的改革中,化解农民敌对悄绪的措施是( )
A.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B.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
C.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 D.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
【对点训练9】俄国农奴制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主要表现在( )
A.农民获得人身自由 B.农民无偿获得土地
C.农村仍按旧制度审理案件 D.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阶级矛盾激化
讨论;成立组织;公布法案
改革的酝酿
亚历山大二世农奴制改革
农 奴 制 的 实 行
废除农奴制度
工业发展艰难
二一九法令
土地赎买及赎金
新思潮的涌动
加强村社管理
政治变革
体制;司法;军事;教育
克里米亚战争
失败
历史作用
推动俄国近代化进程北魏孝文帝改革
标纲释读
课标要求 高考命题分析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知道孝文帝改革前夕的社会状况。2、从制度创新和移风易俗角度归纳改革措施。3、结合措施从历史发展角度评价孝文帝改革。
网观全局
考点释读与探究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梳理】
1、了解背景:
(1)5世纪前期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社会问题日益尖锐。
(2)民族融合成为当时的趋势。
(3)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归纳改革的主要内容
(1)推行新制:
①制定官吏 制,整顿吏治。
②设立 :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③推行 :规定土地不得买卖。
④推行新的 :许多农民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收入。
(2)迁都洛阳——为改革的深入创造了条件。
(3)移风易俗
①易服装:下令 贵族一律改穿 。
②讲汉话:以汉语为“ ”。
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参照汉族 制度确定门第高下;按照 高低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④通婚姻:提倡与汉人通婚。
⑤改籍贯。
3、探讨改革的历史作用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市场繁荣,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2)加速了 族和北魏政权 进程。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4)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 奠定了基础。
【特别提示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落后民族政府先进地区的同时被先进文化征服”的典型。
【特别提示2】从文明的发展角度来说,孝文帝改革是鲜卑族和北魏政权封建化、农耕化过程。
【特别提示3】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相互促进。
【问题探究1】试结合改革措施从文明进程和国家发展角度评价孝文帝改革。
【问题探究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
【对点训练1】“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产生此效果的改革措施是( )
A.实行官吏考核制 B.实行俸禄制 C.实行宗主督护制 D.实行三长制
【对点训练2】下列与北魏均田制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将全国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 B. 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归农民所有
C. 将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D. 获得土地的农民承担租、调和徭役
【对点训练3】下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
鲜卑姓 拓跋 拔拔 丘穆陵
汉姓 元 长孙 穆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
【对点训练4】北魏时期,“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孝文帝即位后却纷纷“始
返旧墟”,其主要原因是( )
A.均田制的推行 B.民族融合的加深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社会风俗的变化
【对点训练5】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
的表现是 ( )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对点训练6】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着当时( )
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高度 B.鲜卑与汉族地主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
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彻底消失 D.落后的民族终将被强大的民族代替
【对点训练7】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都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都完善地方政权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都推行汉化政策,缓和民族矛盾
D.前者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后者得到旧贵族的支持
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经济复苏与繁荣
北魏孝文帝改革
均田制
三长制
推行新制
北魏崛起与建国
政权封建化加速
统一黄河流域
租调制
阶级矛盾尖锐
社会危机严重
民族交流与融合
迁都洛阳
为国家统一奠基
民族矛盾激化
移风易俗与汉化商鞅变法
2课时
标纲释读
课标要求 高考命题分析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史论结合,简要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简要认识各国改革反映的社会问题。2、从秦国、历史发展角度透视各项改革措施。3、结合措施重点从历史发展角度评价商鞅变法。
网观全局
考点释读与探究
考点一、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知识梳理】
1、时代特征: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具体特征和表现
(1)经济:
①耕作方式变革: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
②土地制度变革:土地国有制(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
③生产经营方式变革: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形成)
④政府垄断手工业、商业局面被打破。
(2)政治:
①政治制度变革:分封制、宗法制瓦解,中央集权制度萌芽: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②阶级结构变动: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等新阶层的出现。士阶层活跃。
(3)文化: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特别提示1】生产力提高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特别提示2】结合历史必修模块相关内容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对点训练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战争 C. 思想文化繁荣 D. 社会动荡变革
【对点训练2】春秋时期的下列现象不能反映社会转型的是 ( )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相地而衰征” C.生产力的提高 D.井田制瓦解
【对点训练3】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分封制度被废除 B.新的社会制度确立
C.等级制度被破坏 D.贵族特权被废除
考点二、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
1.春秋时期的改革
(1)目的:稳定和巩固奴隶主统治。
(2)典型
①齐国管仲改革: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②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的变法
(1)目的: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争取兼并战争的主动权。
(2)典型
①魏国李悝变法。
②楚国吴起变法: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奖励军功。
【特别提示1】春秋时期的改革是奴隶制改革;战国时期的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对点训练1】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
税制改革( )
A.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B.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
C.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 D.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
【对点训练2】有人认为管仲“相地而衰征”的措施导致了西周分封制的终结,其主要依据是( )
A.齐国不再对周天子定期朝贡 B.周天子逐渐失去对全国土地的所有权
C.周朝的文化延续性被中断 D.管仲为相破坏了贵族统治政治制度
考点三、商鞅变法
【知识梳理】
1、背景:社会大变革;秦孝公力求变法图强;法家思想提供理论基础。
2、改革内容与具体措施: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 制度,以 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 。
② ,奖励耕织。
③统一度量衡 。
(2)实现强兵的军事改革
①奖励 ,实行 。
②废除“ ”,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
①严密的 制度,制定 。
②普遍推行 ,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
③“燔诗书明法令”,制订 。
(4)社会习俗的改革
①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②强制推行 政策。
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经济上: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 ,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2)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 制度, 制度的建设的开始。
(3)军事上: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4)社会发展
①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②为秦国 全国奠定了基础,许多措施影响后世。
【特别提示1】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问题探究1】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
【问题探究2】商鞅变法如何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
【问题探究3】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分析其对历史进程发展的影响。
【对点训练1】“孝公用商君,……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 务本”主要是指( )
A.建立县制 B.什伍连坐 C.奖励耕织 D.焚烧诗书
【对点训练2】《史记·商君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于( )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C.革除了陈风陋习 D.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
【对点训练3】“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这使秦国( )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B.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
C.促使地主制经济发展 D.发展了商品经济
九岁的男孩金阳出版的《时光魔琴》一书中写道:通过时光魔琴回到了秦朝,他看到彪形大汉郑兴的【对点训练4】邻居刚成年的儿子在搬家,搬到了郑兴的对面。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规定造成了上述现象( )
A.经济改革 B.文化改革 C.政治改革 D.社会习俗改革
【对点训练5】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
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 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
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 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
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③
【对点训练6】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击并瓦解了就的血缘宗法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秦国强大
生产力的发展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历史作用
统一基础
秦国商鞅变法
上层建筑的变化
实现强兵的军事改革
争霸兼并战争
影响后世
加强中央集权
的政治改革
顺应潮流
百家争鸣局面
社会习俗改革
秦法未亡
商鞅之死
改革变法风潮
旧贵族抵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