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动的玩具
类别:制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泥工、纸工多种技法,抓住动物的特征,尝试制作会抖动的玩具。
过程与方法:通过摆弄弹簧玩具,启发创作兴趣。在制作过程中发现和运用新材料,体验创作玩具时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体验造型游戏的乐趣,能交流和分享他人及自己的作品,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抓住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弹簧、彩纸、橡皮泥的连接方法。
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能运用泥和小弹簧制作出一个会抖动的动物玩具。
拓展层面:能运用泥、纸等各种材料和弹簧创作一个会抖动的玩具,并能表现出对象的头部或身体特点。
教学准备::
学具:两头光滑的弹簧、火柴梗、彩纸、彩笔、橡皮泥和玩具等
教具:同上,并准备弹簧的玩具或作业若干。
教学过程:
内容:会动的玩具
目标:通过摆弄弹簧玩具,在制作过程中发现和运用新材料,体验创作玩具时的乐趣
一、发现与引导
1
猜谜语导入
2
在一个圆上逐步添加动物的特征,请学生猜猜会是什么动物。
3
说明添加什么会变成什么动物
概括:每种小动物都有自己的特征
揭题
二、交流与认知
1
想法子,如何让这些动物象有生命力一样动起来?
2
欣赏书本玩具
3
学生发现玩具特点:会上下左右摇晃、抖动,究其原因是因为有弹簧。
4
出示弹簧,交流弹簧的作用,摆弄弹簧进行想象可作为动物的脖子、尾巴、腿等注意弹簧的安全问题,检查两头是否有尖刺保持重心的稳定,根据需要适当减小弹簧的弹性(可稍拉松弹簧)弹簧连接的各部分可用橡皮泥
5
示范制作一个会抖动的玩具
用橡皮泥做一个底座,能稳住整个玩具,只有“头轻脚重”才能站得稳
把弹簧旋转入橡皮泥中,注意不要把手刺破,注意安全制作精彩的摇晃部分,要求动物形象可爱,色彩鲜艳,能吸引人
欣赏同龄人作品,问他们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动物的?
答:撕贴、剪贴、纸折、橡皮泥捏塑
6
学生交流确定自己制作的主题
你最喜欢什么动物,可以是自己的生肖或者今年的生肖……
三、选材与表现
1
提供学生材料,学生选择适合表现这一玩具的材料
2
作业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具有不同主题
根据主题用撕贴、剪贴、纸折、橡皮泥捏塑等方式制作一个会抖动的玩具
四、展示与交流
学生介绍自己小组的作品(用故事情节方式展开介绍)
推荐其他小组的作品,并评价
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启发与拓展
欣赏民间玩具“七品芝麻官、兔儿爷”等会抖动的玩具,启发学生可用这样的方式制作其他
会抖动的玩具
欣赏现代的会抖动的玩具,启发学生寻找其他的可以制作活动玩具的材料
色彩的搭配
类别:绘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临摹马蒂斯作品,并且尝试在临摹过程中,体验大师简洁造型、概括形象的特点;学习大师色彩强烈对比的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临摹和添加想象的过程中,学习创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大师作品过程中,了解其艺术风格,发现作品的独特之处,提高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教学重点:根据大师作品进行创意
教学难点:表现强烈对比的色彩
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临摹马蒂斯作品,学习色彩强烈对比的方法,画出物体的透明感。
拓展层面:在临摹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感受,发挥创造,添加上自己的想象。
教学准备::
学具:涂色工具、铅画纸
教具:图片、涂色工具、铅画纸、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色彩的搭配
目标:临摹马蒂斯作品,体验大师简洁造型、概括形象的特点。
一、发现与引导
1、播放课件,欣赏马蒂斯作品,教师介绍马蒂斯(见参考资料)
问:马蒂斯是哪国画家?是不是画野兽的画家称为“野兽派”?
介绍马蒂斯:法国画家;“野兽派”创始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善于运用色彩的画家之一。
欣赏马蒂斯作品中的简洁的造型、概括的形象、强烈对比的色彩。
2、学生欣赏书本上的马蒂斯的静物画。
3、学生交流:从马蒂斯的作品中感受到了什么?
反馈。
二、交流与认知
1、就书上的马蒂斯作品,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与感受力。引导学生发现作品的独特之处:
①、大师的用色特点(用大色块平涂,红蓝绿是主色,使用对比强烈的色彩)
②、透明鱼缸的表现方法(环境色彩的保留与变形、移位)
2、师:怎样才能表现装着水的透明的鱼缸?水是透明的,玻璃也是透明的,涂色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仔细看看马蒂斯是怎样表现的?
3、学生边欣赏边交流鱼缸的涂色方法
4、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环境色的保留和水的折射现象。
环境色
水的折射
出示真实的小鱼缸,观察真实的鱼缸与马蒂斯的画中的鱼缸之间的共同特性。
三、选材与表现
1、课件出示同龄人的作品,拓展思维
2、学生动脑:可以添加什么,使自己的画面有特色。
3、学生临摹马蒂斯作品并在作品上添加自己的想象。注意透明鱼缸的绘画方法。
4、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
快乐家庭
类别:制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家庭成员的基本特征,巧用废纸盒、空瓶子制作人物形象,并运用多种彩纸等材料装饰美化。
过程与方法:掌握不同人物形象的表现方法,并能通过实践学会变废为宝的本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激发学生深入观察了解人物特征的兴趣,发现与同学合作的乐趣,体会父母的关爱,感受家庭的温暖。
教学重点:能巧用废盒旧瓶的外形,设计制作人物造型。
教学难点:人物造型的个性化设计与装饰。
教学准备::
学具:空奶盒、废旧瓶子、胶水、剪刀、彩色纸,收集反映家庭快乐活动的照片资料。
教具:多媒体课件、单、双面胶、彩色纸、彩色皱纹纸、范作、剪刀。
教学过程:
内容:快乐家庭
目标:了解家庭成员的基本特征,巧用废纸盒、空瓶子制作人物形象。
一、发现与引导
录像欣赏快乐一家人。
引导回忆自己的一家。
鼓励谈谈家人的基本特征。
形象联想。
摆放空瓶、废盒,进行大小高低组合,引导将其与一家人父母小孩的外型进行联想。
欣赏揭题。
二、交流与认知
观察分析范例,思考头部制作的方法。
引导探索头部和身体连接方法。
引导根据人物的体形、高矮构思选择合适的空瓶、空盒。
探讨选择装饰的材料。
三、选材与表现
鼓励学生尝试制作。
教师反馈学生尝试的结果。
指导学生制作头部,并与盒(瓶)子连接的方法。
鼓励有个性的设计、装饰。
明确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基本能独立完成一个人物;
深化层面:独立完成人物形象,并能在人物身上粘贴细节;
探究层面:能给人物制作有创意的服饰、发型等。
巡视指导学生操作。
四、展示与交流
互相借鉴、启发,调整提高。
教师提供展示平台,学生陈列各自作品。
师生共同欣赏。
组织相互间交流评析。
小结点评。
我喜欢的自行车
课时:1课时
类别:绘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线条的穿插、疏密,表现自行车的造型。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交流和观察,发现线条的表现力,尝试学会用线条概括写生对象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现代交通工具多样性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捷,从观察和表现中体验写生乐趣。
教学重点:观察表现自行车的基本造型
教学难点:组织概括线条
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能用线条画出自行车的基本造型,画画完整。
拓展层面:能从复杂的结构中概括出有表现力的造型,并用线条画出自行车的局部细节。
教学准备:学具:铅笔或水笔、铅画纸或水彩纸、油画棒等
教具:自行车、多媒体课件、学生优秀作品、教师范画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欣赏与了解
欣赏自行车比赛录像(感受速度带来的震撼),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课题
交流自行车的特点,了解自行车的造型特征和结构:车身、车轮、车把、座垫、车灯、置物箱等。
示范与讲解
多媒体展示两种不同表现方法:
从车把或车轮开始细致刻画,逐步完成整体表现。
先画大轮廓,车身、车轮、车把,再逐步深入,最后细致刻画。
教师示范作画步骤
直线画出外轮廓
画出内部结构
细致刻画
通过观看多媒体让学生知道两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再通过教师的示范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
讨论与交流
作画方法虽然不同,但是都能达到用线条写生自行车造型的目的。自己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四、绘画与指导
选择自己喜欢的作画方法,画一辆自行车。
采用直线、曲线、长线、短线去表现,体现线条的疏密变化
五、课堂总结
自行车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我们今天在它身上也发现了很多细节的美。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近摩托车。
有特征的头像
课时:1课时
类别:绘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大师运用短线形状丰富色彩的方法,用相近的颜色组织排列短线,表现人物头像。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感受笔触在画面中的作用,在用短线画人物头像的过程中,学习选择同类的、相近的颜色来丰富人像色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大师自画像作品中线条的变化以及排列所带来的独特美感,感受艺术表现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用长短线描绘头像
教学难点:用疏密的长短线搭配色彩
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用长短线画出人物的特征,并用有疏密的短线组织排列,表现丰富的色彩。
拓展层面:用相近以及类似的颜色,有创意地表现人物头像。
教学准备::
学具:记号笔、油画棒等
教具:学生优秀作品、教师范画等
教学过程:
欣赏与尝试
1、出示凡高《自画像》,并与其他画家自画像作品比较,发现笔触在画面中所起的作用。
这幅自画像同样运用了强烈的、具有动感的短笔触画法,突出了凡高作品的鲜明风格。艺术评论家说他的笔触就像火山的岩浆在滚动,巧妙地运用笔触也可以表达自己地情感,所以他的作品很有生命力,
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2、尝试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自己熟悉的同学头像
3、讨论:哪些地方适合用短线?哪些地方适合用长线?
发现凡高自画像的特点
二、感受与分析
欣赏与比较:欣赏学生画的头像画和凡高的头像画,比较作画方法上有何不同?
体会大师运用短线画出的具有动感画面的丰富性。
总结归纳:凡高的头像画的作画方法和用色特点。
三、写生与指导
讲授人物写生的要领:抓住人物特征,注意细节的描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示范:人物头像的局部。
四、作业要求
用线表现人物的方法,要疏密得当,脸部可以用极短的线画,衣服可以用略长的线表现
可以用记号笔画出头像、服饰等
五、课堂总结
提前布置下节课的要求,请学生回去收集相关的资料
刻刻印印学版画
类别:绘画?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版画的基本常识,以及吹塑纸版画的特点,初步学会吹塑纸版画的刻、印等基本制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与体验过程中,发现吹塑纸版画的特点及基本制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绘制版画,体验不同工具材料的特性,感受制作乐趣,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吹塑纸版画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调色时刻划的力度及水份的多少
要注意的问题:刻划时,用力大、凹痕就深
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运用刻、印等方法,制作一幅单色吹塑纸版画
拓展层面:运用分步着色的方法,尝试印制多彩的吹塑纸版画。
教学过程:
、
、
欣赏与比较
激发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优秀吹塑纸版画作品,并让学生猜猜是怎么做成的?
学生交流、讨论
提问:
儿童画与吹塑纸版画的不同点。
吹塑纸版画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
激发学习版画的兴趣
感受与讨论
欣赏教材时,看书了解制作步骤与方法。
①
制版:以线为主,在吹塑纸板上画出形象。
②
印制:a.
用水粉颜料印(单色、多色);
b.
用油墨轮印
2、欣赏不同印制效果的吹塑纸版画作品。
创作与制作
教师演示在吹塑纸上进行刻刻划划。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观察教师操作后的感受。
在吹塑纸上划的线条要有粗细、疏密的变化。
3、教师小结操作过程:
在吹塑纸上用圆珠笔画出图案。(线条疏密变化)
4、学生尝试吹塑纸版画的制作。
内容可以自选或自创、可以在纸上进行勾草稿,教师巡回辅导
四、评价与交流
展示作品
谈谈自己的构思
教师点评
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