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26 23:0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991年12月25日晚,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镰刀锤子红旗徐徐的降落下来,取而代之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至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最终解体。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世界。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那么,苏联是怎么解体的?东欧国家又发生了怎样的剧变呢?今天让我们来共同学习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苏联(社)
俄罗斯(资)
第十八课
社会主义的
发展与挫折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你知道下列五位领导人分别是谁吗?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缔造者
列 宁
斯大林模式的缔造者
斯大林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阵营
古巴
南斯拉夫、波兰、民主德国、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
中国、越南、朝鲜、老挝、蒙古、柬埔寨
东欧八国
拉美一国
亚洲六国
“东欧” ,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这些国家在二战后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成员 。
大 西 洋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苏联)
2、苏联模式的推广
(背景)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1)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目的);
(2)苏共还加强了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取消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经互会旗帜
1947年,苏联坚持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苏联代表日丹诺夫提出世界已经分为“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
苏联通过情报局控制东欧各国,要求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权性质与苏联统一。苏联还在东欧各国进行了无情的大清洗,共产党著名领导人在内的几十万人清除出党,以保证苏联政治路线和外交政策的执行。
经互会是一个相当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共同体,总部设在莫斯科。
实质: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
中的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VS
冷 战
冷 战
政治:杜鲁门主义
经济:马歇尔计划
军事:北约组织
军事:华约组织
政治:共产党和情报局
经济:经互会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为了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除了在军事上成立华约外,经济上和政治上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美.措施
苏.措施
经互会和“马歇尔计划”在欧洲的分布
目的:为了适应冷战需要,应对马歇尔计划
经互会成立初期,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发展较快。1951~1983年,经互会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了7.6倍,占世界的25%,工业生产占世界的33%。
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年10月2号,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意义)。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计划经济)
思考:近现代化探索中,中国向外国学习的历程?
(学习日本---学习欧美)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苏联---改革开放(走自己的路)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
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
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
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政治上
经济上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排斥市场)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忽视民主法制)
改革的背景:
材料一: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1926--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只有1.5%
材料二: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个核大国之时,每年皮鞋产量仅163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材料三: 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1)苏联的经济发展不协调 ,重视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
(2)苏联模式的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的发展。
材料4: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产量也极少,1950年产电视机约1.19万台,电冰箱0.12万台,洗衣机0.03万台。农业的情况则更为严重……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0年为27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音响、录像机都不能生产。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苏联模
式形成
新经济
政策
苏联的经济改革之路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苏俄建立
苏联模式

苏联的经济建设之路
1936
1921
1953
2016

1917
1918
1921
1928
1936
1953
回顾苏联(俄)的发展历程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why?
1、改革的主要措施:
政治上: ①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经济上:②在经济上进行改革,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重心:经济改革,尤其是农业。
2、改革结果:
失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
1956年,苏共二十大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推广种植玉米
凡到过苏联的人会看到:一边是高耸的烟筒,军工联合体遍布全国,另一边则是商店里空空的货物;一边是广袤无际的肥沃土地,另一边则是人们排着长队在食品店抢购食物;一边是加加林早在1961年就幸运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飞向太空,另一边则是直到苏联解体前,她的人民喜欢的羽绒服、牛仔裤、旅游鞋之类的物品,要靠中苏两国大大小小的“倒爷”们才能得到,甚至连孩子们喜欢的泡泡糖和自动铅笔也没有一家工厂能够提供。
“在50年代中期,特别是在苏共二十大之后,变革之风吹到国家上空,人民振奋起来。”
——戈尔巴乔夫
斯大林干了许多危害党和人民的坏事,除掉了许多正直的人,甚至除掉了许多英勇的忠于党的事业、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人。
——摘自《赫鲁晓夫回忆录》
“秘密报告”:报告很大胆,后果很严重。
“赫鲁晓夫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
——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
“给社会一点儿自由,后来又拧紧了龙头……会不会因为解冻而出现冲向我们的洪水,这就很难处理!” ——《赫鲁晓夫回忆录》
课堂思考: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掘墓人: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守墓人:从根本上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失败原因
⒈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小修小补
⒉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⒊赫鲁晓夫的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
材料一 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缅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材料二 赫鲁晓夫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甚大,于是强行要求在苏联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1953年全苏的玉米播种面积只有350万公顷,赫鲁晓夫却要求到1960年扩大为2800万公顷,八年中要增加七倍。由于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计划遭到了集体农庄庄员的消极抵制,最终彻底破产。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赫鲁晓夫的命运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
苏联向何去处?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
1、主要措施
①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重心:经济改革,尤其是重工业。
2、改革结果:
失败,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国民经济呈现畸形发展状态。
经济上推行“新政策”并获得了成效。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
1、主要措施
①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重心:经济改革,尤其是重工业。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里,苏联的经济取得了较快速度的增长,工业总产值年递增率为6%,比美英等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同期的速度都快,仅次于日本。到1980年,苏联的石油、钢、生铁、化肥等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均达到了世界领先的地位。国民收入在1965年相当于美国的59%,十年后的1975年就达到了美国的67%。在这段时间里,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职工工资提高了80%,城市居民的平均住房面积从10平方米增加到了13平方米,拥有电视机的家庭从32%上升到90%,拥有电冰箱的家庭从10%上升到99%,还有10%的家庭购买了属于自己的小汽车。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美苏两国力量对比 
战略核武器
军备上赶上美国
常规武装力量
跛脚的巨人
食品短缺,群众排队等待购买
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和美国抗衡,但是,苏联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2、改革结果:
失败,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苏联经济呈现畸形发展状态(发展失衡)。
苏联模式的形成与改革图解
新经济政策
(列宁)
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
苏联
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没有突破僵化
1936年新宪法
1953年、1964年
1921-1929年
20世纪30年代
(一)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
1、措施:
①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②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一党变多党,党内斗争日趋尖锐和公开化),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1988年)

重心: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
2、改革的结果:
失败;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民族矛盾爆发,分离活动加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否定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相关史事
1990年,苏联经济出现严重滑坡,消费品全面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同时,苏联各民族的积怨被煽动起来,民族之间从群殴、械斗,发展到武装冲突。1990年,立陶宛首先宣布独立,拉脱维亚等5个加盟共和国也要求退出苏联。1991年,苏联就是否保留联盟举行全民公决,大多数人主张保留。但是,新联盟条约却要把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
此事件本为挽救苏联的运动,但最终效果则是粉碎了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可在松散体制下维持一体的希望,实际上加速苏联的解体,是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三)苏联解体
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维护原联盟体制(目的),但不到三天,即宣告失败。这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2)解体: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
(1)导火线:
八一九事件
苏联解体的实质:
社会制度改变
知识拓展
独立国家联合体
1991年12月8日,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3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签署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决定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除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格鲁吉亚外,苏联其他11个加盟共和国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及苏联停止存在。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天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苏联解体:无可奈何花落去
从苏联到独联体
《阿拉木图宣言》
苏联解体意味着两层含义:苏联分裂成为多个国家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
旷世奇功二战中,一朝解体两级终。
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
动脑筋:他们谁说的有道理?
男生说的有道理。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而“八一九事件”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的。
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
最先宣布独立的国家1990年
材料一 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搞“僵”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推行的错误路线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苏联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直接引发“八一九”事件的爆发。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材料二 伴随着政治体制的“根本改革”,政局失控状况日趋严重,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发展,社会日益动荡。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年的历史反对马列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苏共内部进一步分化,400多万党员退党。1990年,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三个加盟共和国首先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
研讨展示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出苏联解体的原因、影响?
2、外部原因:
苏联模式的弊端。
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1、根本原因:
3、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4、导火线:
“八一九”事件
影响: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2、标志着冷战(1947-1991)的结束和两极格局(1955-1991)的终结,(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归纳
启示1: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启示2: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请记录
从苏联改革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二)东欧剧变
1、背景(原因):
(1)A.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模式(根本原因)
B.各国虽然都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 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西方国家的 “和平演变”战略;
(3)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2、表现:
政治: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经济: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东欧剧变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请记录
1989年12月,罗马尼亚发生政变
推倒柏林墙,德国统一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东欧剧变:波兰
南斯拉夫国情极其复杂,我们可以从中窥视其分裂的原因,其特点可归结为:
一个联邦国家;二种拼音文字;
三种语言;四个宗教;
五个主体民族;六个共和国
七条边界;八个领导人;九个政府。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存在于1963至1992年,位于巴尔干半岛。1992年解体,分别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后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1999年科索沃战争后,解体为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波黑)和科索沃。
如何认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他们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的失败。
②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
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
④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能力提升
认识:
启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中国、苏联的改革却导致了怎样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改革,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苏联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知识延伸
1992年南方谈话:力排众议,拨正船头.......
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为什么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1.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2.我们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指导。
3.我们在改革中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有效地发挥了国家职能。
4.我们在改革中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取了正确的对策,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等等。
因为中国的改革做到了以下几点: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赫鲁晓夫改革—冲击苏联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解体
勃列日涅夫改革—体制更加僵化
八一九事件—加速解体
苏联解体
苏联的发
展与改革
东欧剧变与
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力
量的壮大
东欧剧变
① 增多,由一国发展为多国。
②1949年,
③1950年,中苏缔结 。
知识结构
经互会成立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社会主义国家
—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
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图解
马克思主义诞生
巴黎公社
苏联
成立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
十月革命
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
苏联模式失败
苏联
模式
69年
74年
143年
1985
1936
1922
1917
1871
1991
1848
达标检测
1、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中国经济特区、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内容中,归纳一个学习主题,应当是( ? ?)
A.欧美国家社会巨变 B.反抗殖民扩张
C.亚非拉国家争取民族独立 D.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2、赫鲁晓夫说:“一些部长坐镇在莫斯科,而他们的下属企业却远在萨哈林岛,要从莫斯科来管理这些企业是很困难的。”为此,苏联采取的改革措施是( ??)
A.大力推广玉米种植 B.重点发展重工业
C.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D.扩大企业自主管理权
D
D
3、戈尔巴乔夫说:“当我离开克里姆林宫时,上百的记者们以为我会哭泣。我没有哭……”下列关于戈尔巴乔夫改革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B.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因素
C.改革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D.“八—九事件”的发动者
4、20世纪80年代,东欧部分国家发生社会动荡,风云骤起,突出表现在( ? ?)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国家名称的变化
C.民族构成的变化 D.文化观念的变化
5、有学者评论某次改革时说:“天冷,本想弄点木材烤烤火,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烧了”。据此判断,他说的是(  )
A.列宁新经济政策 B.赫鲁晓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斯大林模式
D
A
C
6、“旗帜在诅咒中降落,山河在指点下破碎。苦难从绝望里开始,我从克里姆林宫离开……原谅我,俄罗斯!”诗歌中进行忏悔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
A.列宁 B.斯大林 C.戈尔巴乔夫 D.赫鲁晓夫
7、20世纪末,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却取得了巨大成就,这说明( ? ?)
A.社会主义道路只适合中国
B.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更具有优越性
C.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失败
D.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C
D
8、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曾一度以苏联为榜样,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以此为课题进行了探究,把我国向苏联学习的事件整理出来,其中有一项与历史不相符合,请你帮他们指出来( ??)
A.1936年,苏联新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1928年,苏联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中国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C.苏联农业集体化——人民公社化运动
D.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国改革开放
9、“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对于苏联解体这个重大历史事件,能够得出的结论有( ? ?)
①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各国的实际相结合③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④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