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场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计算比赛场次的实例,探索体育比赛中的搭配问题。
2.能借助连线、列表的方法进行组合、搭配。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全面、有序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教学重点:用算式表示比赛场次。
教学难点:理解单循环赛制及其比赛场次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 让学生了解中国女排的基本信息。
师:1984年中国女排在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金牌, 20年后又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了阔别已久的冠军,这是一件令国人振奋的喜事。老师在她们身上学到了很多精神品质。(出示4种精神品质)
2.师介绍得章规则。
3.课件出示:在雅典奥运会上,女排比赛分为两个组,中国队分在B组。小组中每两2支球队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B组参赛队:中国、美国、德国、俄罗斯、古巴、多米尼加)
了解雅典奥运会女排小组赛的赛制和规则,并解释什么叫单循环赛。
4.提出问题:整个B组一共要进行几场比赛呢?
5.揭示课题:计算比赛场次。(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解决问题1:其中中国队在小组赛中要进行几场比赛?
学生独立思考后反馈: 6-1=5(场)
算式中的6、1、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③那俄罗斯一共要进行几场比赛呢?
2.解决问题2:整个 B组共要进行几场比赛?
师:在B组中每2支球队之间要进行一场比赛,那么整个 B组共要进行几场比赛?
请你继续用这样的方法连一连或算一算。(学生独立尝试)
3.全班交流。
(1)方法一:5+4+3+2+1=15(场)
①.以错例开始交流学生的各种方法,若不出现,则预设小胖的错例。(多例证)
②.板书连线法和算式:5+4+3+2+1=15
师: 5,4,3,2,1分别表示什么?你能找到连加的规律吗?为什么每次减1?
(2)方法二:6×5÷2=15(场)
①.每个国家有几个对手?
②.不考虑重复的情况,6个国家一共要比几场?(6×5=30)
③.(出示连线图)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每两个国家之间比了两场。)
④.板书:6×5÷2=15(场)
师:6、5、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列表验证。
①.出示82页的表格,师生一起记录要比的场次。
②每一行代表比几场?一共有几个5?算式怎么列?(6×5)
③.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怎么列算式?(6×5÷2=15)
④ 你能从表格中发现第一种计算方法吗?
归纳小结:要计算单循环赛的比赛场次可以用两种方法计算。第一种方法是边计算边排除重复的比赛场次;第二种方法是先不考虑重复,计算出全部比赛场次,再除以2得到结果。你更喜欢哪种方法?
三.实际应用
1.刻苦训练:雅典奥运会女篮B组所在的小组共有7个国家,小组中每2个国家之间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进行几场比赛?
生独立尝试,用喜欢的方法解决;
全班交流、验证。
积极进取:比赛结束后,22名选手纷纷合影留念,每2人之间都要拍一张照片。一共要拍几张照片?
挑战自我:学校组织乒乓比赛,小亚报名参加。和小亚同组的选手还有19名,小组中每2人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小亚所在的小组共要进行几场比赛?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如何计算比赛场次?
五.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赛制和规则?它们的比赛场次该如何计算呢?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比赛场次”,教材将知识点与学生接触较多的比赛场次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体现数学的实际价值。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首先从大家熟悉的中国女排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悟女排的拼搏精神。为了贴合引入部分,我设计的评价方式也与排球有关,即想中国女排学习四个宝贵的精神品质。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组员之间对于“学习习惯”的互评,二是老师对于学生“学习品质”的评价。考虑到学生在二年级起就已经开始逐步接触搭配问题,所以,我让学生在解决第一个简单问题后,给予他们大量的时间去探究第二个问题,在探索过程中,重点放在让学生用比较熟悉的连线搭配的方法得出计算方法。学生通过有序的连线搭配,充分观察、思考、交流,从中得出两种计算方法。
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由于有了第一题的答案,部分同学对第二题的解答会得出6×5=30的结果,我就及时把这样的计算方法抛出,引发学生思考,请学生连线搭配,验证计算是否正确,让学生自己发现重复计算了场次,而且正好是重复计算了一倍。在出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后,再用列表分析,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再次感受两种计算方法的产生过程,从而也就深刻理解了单循环比赛场次的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了以下几点不足之处:1、时间掌握得不够好,在一开始复习的时候,提出四个国家比赛,每两个之间进行一场,要赛多少场。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讨论得太久了,其实大多数学生都已经知道了答案,所以导致后面拖堂了几分钟。2、另一个就是,有个环节学生都想到了可以用公式,但我之前是没曾想过会这样的,所以有点乱了,于是我说了把这个问题留到下节课再解决。如果当时就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公式,那这节课就上得更亮了。教学经验还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