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专项复习修辞——借代手法专项练习题(答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二轮专项复习修辞——借代手法专项练习题(答案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8 22:1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修辞——借代手法专项练习题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1.活动中一位同学演唱了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大家饱含深情地朗读了这首歌的歌词。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我的中国心
原唱:张明敏(香港歌手)
填词:黄沾(香港词曲家)
河山只在我梦萦,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
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A.?朗诵这首歌词时语速要稍慢,语调要高昂。
B.?“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通过对比,写出了海外游子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的情怀。
C.?“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金”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D.?“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是一个假设复句。
2.下列传统文化与文学常识的内容表述错误的一个选项是(??? )
A.?约定俗成的借代,如: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桑梓,古时住宅旁常载桑树和梓树,后人指代家乡。
B.?“五行缺土”中的“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按旧时迷信的说法,人的生辰八字要五行俱全才吉利。
C.?古代计量单位,如: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贯,旧时用绳穿钱,一千个钱称为一贯。
D.?进学,明清科举制度。童生经过县考初试、府考复试,再参加由学政主持的院考,考取的列名府、县学籍,叫进学,也就成了秀才。又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秀才或监生应考,考中的就是进士。
3.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B.?干戈寥落四周星。
C.?身世浮沉雨打萍。??????????????????????????????????????????????D.?留取丹心照汗青。
4.古代常用借代手法来释义,选出下列对应正确的一项( ???)
A.?桑梓——农田 ?干戈——战争?????????????????????????????B.?南冠——俘虏 ?庙堂——朝廷
C.?黄发——儿童 ?丝竹——音乐?????????????????????????????D.?汗青——史册 ?垂髫——老人
5.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祥子是老舍作品《骆驼祥子》的主人公,他作为人力车夫,最大的梦想是拥有自己的车。他经历了三起三落,其希望一次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以惨败告终。??????????B.?《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的一部神魔小说,全书以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历经磨难的过程,歌颂了取经人不畏艰险、勇于斗争、百折不挠的精神。
C.?古代有很多运用借代的词语,如:桃李指学生,烽烟指战争,丝竹指音乐,婵娟、嫦娥指月亮,汗青指历史,须眉指男子,手足指同学,伉俪指夫妻等。??????????D.?《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用寓言阐述道理是其一大特色。《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都选自此书。
6.下列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比喻)??????????B.?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比喻)
C.?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夸张)??????????D.?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夸张)
7.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B.?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
C.?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D.?前面来一个红领巾。
8.选出修辞手法不同类的一项(??? )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C.?日星隐耀,山岳潜形???????????????????????????????????????????D.?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9.下列修辞手法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
B.?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C.?当说必说,不要怕丢了“乌纱帽”。
D.?无数条淙淙流淌的小河就像大地上的脉搏一样在不停地流动着、跳动着。
10.下列关于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郭沫若《雷电颂》)运用排比和反复,突出表达了屈原呼唤正义力量、摧毁黑暗势力的强烈愿望。
B.?“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晨细脚伶仃的圆规……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鲁迅《故乡》),第二个“圆规”比喻杨二嫂,表现了她的尖酸刻薄,表达了“我”对她的厌恶之情。
C.?“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王鼎钧《那树》),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树以人的特征,生动地描写了老树遭受砍伐的悲惨情景。
D.?“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运用夸张手法,极力表现用具之美和酒菜之贵,突出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苦闷。
11.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②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③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④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A.?暗喻对比和夸张借喻对偶????????????????????????????????????B.?借喻对偶和夸张借代互文
C.?借代对比和对偶拟人互文????????????????????????????????????D.?暗喻对偶和拟人借代对偶
12.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排比)
B.?“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借代)
C.?再见了,奥地利50先令钞票上的弗洛伊德。再见了,塞尚和你的苹果。再见了,阿波罗和亚历山大大帝。(排比)
D.?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比喻)
13.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比喻)
B.?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借代、夸张)
C.?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夸张、拟人)
D.?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比喻、拟人)
14.下列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B.?我隐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清晰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
C.?三月的微风像一只小猫一样舔舐着我的脸颊,弄得我浑身痒酥酥的。
D.?在村民们的愤怒谴责声中,惊慌失措的骗子们夹着尾巴逃跑了。
15.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B.?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
C.?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鲁迅《故乡》)
D.?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16.“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的“先生”指的是(??? )
A.?光绪帝????????????????????????????????B.?康有为????????????????????????????????C.?梁启超????????????????????????????????D.?孙中山
17.下面的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然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
B.?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柳枝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的低垂着。
C.?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
D.?举行竞赛,有的时候在礼堂,有的时候在窑洞前边,有的时候在山根河边的坪坝上。
18.《琵琶行(节选)》中“行”属“歌行体”古诗的标志,从本诗看,这种诗体的主要特点是哪一项(  )。
①篇幅较长 ②篇幅较短 ③音节、格律有严格的规定 ④句式长短偏差,富于变化 ⑤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⑥讲究对仗、声调和韵律
A.?①③④⑥???????????????????????????????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④⑤
19.所用的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B.?终岁不闻丝竹声?????????C.?秦时明月汉时关?????????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0.对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 )。
A.?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
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借代)
D.?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2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句中的“脂粉”的修辞方法和含义是 (? )。
A.?借代,指为国民党反动派涂脂粉的人。???????????????B.?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
C.?借代,指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D.?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报刊上的欺骗宣传。
22.下列使用了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鳞浪层层????????????????????B.?呷浪之鳞????????????????????C.?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D.?鳞次栉比
23.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借代)
B.?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夸张)
C.?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比喻)
D.?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拟人)
24.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比喻拟人)
B.?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借代)
C.?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对比)
D.?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对偶)
25.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判断及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二嫂的体型,突出了“瘦”。)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比喻、对偶、拟人,赋予寂静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突出了无畏的气概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C.?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 夸张,活画出该邻居讨好范进的小市民嘴脸,揭示了胡屠户对没中举人前的范进极少帮衬的嫌贫爱富的本质。)
D.?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反复,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状态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
26.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A.?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B.?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C.?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腿,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
D.?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27.下列关于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郭沫若《雷电颂》)运用排比和反复,突出表达了屈原呼唤正义力量、摧毁黑暗势力的强烈愿望。
B.?“张这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鲁迅《故乡》),第二个“圆规”比喻杨二嫂,表现了她的尖酸刻薄,表达了“我”对她的厌恶之情。
C.?“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王鼎钧《那树》),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树以人的特征,生动地描写了老树遭受砍伐的悲惨情景。
D.?“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运用夸张手法,极力表现用具之美和酒菜之贵,突出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苦闷。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 D
【解析】【分析】D.“无论……”是条件复句。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及感情的把握以及语法知识的把握,注意复句类型的辨析要结合分句的关系,判定复句类型。
2.【答案】 D
【解析】【分析】D.“又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由秀才或监生应考,取中的就是进士”这句表述错误,取中的不是进士而是举人。故答案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3.【答案】 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ABD项的句子都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C项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点评】借代和比喻都用一事一物代替另一事物,形式上相似,容易相混,但它们是有区别的。 相同处:借代与借喻都有所代,借代是用借体代本体,借喻是用喻体代本体,本体都不出现。 不同处: 借代的借体是客观实际中的事物,这个事物与本体有关联构成借代的基础是借体和本体的相关性,它们中间没有比喻关系,重点在指称。比喻中的喻体与客观现实无关联,构成比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它是借中有喻,重点在喻。
4.【答案】 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表现借代的修辞方法。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借代词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更形象具体。错误的应改为A、桑梓——桑树梓树代指家乡,干戈——武器代指战争;C、黄发——头发灰白代指老人,丝竹——丝竹的材料做成的乐器代指音乐;D、汗青——制作竹简是青竹火烤流出汁液代指史册,垂髫——孩子下垂的头发代指小孩。B项正确,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表现借代的修辞方法。答题时应注意,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B项正确,南冠: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后泛称囚犯或战俘。庙堂 , 指太庙的明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代指朝廷。
5.【答案】 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C项表述不正确,手足指兄弟。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答题时应注意,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借代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借代词为名词。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C项“手足指同学”错误,“手足”指兄弟情深,称同学为“窗友”、“同门”、“同窗”“学友”,“学长”等。
6.【答案】 C
【解析】【分析】考查修辞方法。C项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其余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比喻修、借代、夸张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平时注意多练。
7.【答案】 C
【解析】【分析】A 本文的主要人物? 旧毡帽朋友: 戴旧毡帽是当时江浙一带农民的典型装束,借代苏南的贫苦农民。B用袁世凯借代洋钱,就是通常人们说的袁大头。? D红领巾借代少先队员。?? C表演只有人才有的情感,是拟人。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学生对排比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8.【答案】 B
【解析】【分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婵娟”代指“月亮”;其它三句都用到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故答案为:B。
【点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反复、借代、比拟、象征、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针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把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9.【答案】 D
【解析】【分析】本题是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主要考查了比喻,拟人和借代。A项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方法;B项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方法;C项用到了借代的修辞方法;D项用“脉搏”做喻体不恰当。
故答案为:D。
【点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反复、借代、比拟、象征、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针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把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10.【答案】 B
【解析】【分析】B第二个“圆规”是借代而非比喻。A、C、D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11.【答案】 B
【解析】【分析】①“红装素裹”把红日映照下的江山美景比作少女衣装,娇艳美丽,非常动人,生动形象,写出了红日映照下的江山雪景的壮观、奇丽。是比喻中的借喻。? ②夸张、对偶 。浩瀚的荒漠上冰雪已经积得很厚很厚。天空中惨淡的愁云也好像凝固住了一般。诗人以夸张的笔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旷远辽阔的的荒漠雪景。情感也随景物的变化,由惊奇喜悦而至苦涩难奈而至愁云凝结,渐次过渡到送别的情景中来。③借代? ④这两句话是运用了“互文”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12.【答案】 D
【解析】【分析】这道题目是对修辞方法的考查。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比喻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比成另一个物体,一般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D项判断错误,构成比喻必须是两种不相同的事物。
故答案为:D
【点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反复、借代、比拟、象征、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针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把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13.【答案】 C
【解析】【分析】考查修辞方法。C项没有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点评】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14.【答案】 A
【解析】【分析】A.借代;
B.比拟;
C.比拟;
D.比拟。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做本题时注意比喻、拟人、借代修辞手法的运用。
15.【答案】 C
【解析】【分析】A.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天空”比喻成“蓝水晶”;
B.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喻成“青年”;
C.本句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圆规”代指杨二嫂;
D.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和闰土的隔膜”比喻成“厚障壁”。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问、设问、互文等。其中比喻包括暗喻、明喻、借喻,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学生要明确其各自特点,并加以判断。做好本题要熟知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做到准确区分辨别,还要多做练习加以巩固。
16.【答案】 B
【解析】【分析】了解全文内容,根据文中“而抄捕南海馆(康先生所居也)之报忽至”一句可知“先生”指康有为。
【点评】解答此题要抓住文中有关句子来理解分析。
17.【答案】 C
【解析】【分析】A项“花白胡子”是借代;B项是拟人;D项是排比。所以应该选C。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的辨析。
18.【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歌行体”的特点,仔细比较各项,判断正误。“歌行体”是古诗,所以②“篇幅较短”不对,③“音节、格律有严格的规定”不对,⑥应是近体诗的要求。
【点评】学习古诗,对有关古诗的知识要有所了解。
19.【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句子的内容,判断修辞手法,用反选排除法,A、C、D三项互文,B为借代,“丝竹”借代“音乐”。
【点评】古诗中常用修辞手法,学习时要注意分析了解。
20.【答案】 A
【解析】【分析】A项的修辞应为拟人。其余正确。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修辞的掌握情况。
21.【答案】 D
【解析】【分析】本题要从修辞手法和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判断。此句中没有出现本题,直接用喻体“脂粉”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报刊上的欺骗宣传,借喻
【点评】本题关键是要了解借喻和借代的区别。借喻,是两物相似;借代,是两物相关。
22.【答案】 B
【解析】【分析】B项“鳞”借指“鱼”。
【点评】借代,指由事物的部分或某一特征代称事物本体。判断文言句子的修辞手法,首先要了解句子的意思,再根修辞的特点来判断。
23.【答案】 D
【解析】【分析】应是比喻,把“航船”比作“大白鱼”,比喻修辞手法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二是本体和喻体必须具有相似性,“拟人”手法是将“物”看成是“人”来写。
24.【答案】 C
【解析】【分析】“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故意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修辞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看C项这个句子,没有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也没有,只有一方面,所以这个句子不是对比。
25.【答案】 A
【解析】【分析】"圆规"在此句中不是比喻的修辞,而应是借代,即用杨二嫂的“圆规”的形象代指杨二嫂。
26.【答案】 D
【解析】【分析】A. 比喻。B. 通感。C. 比喻。D. 借代。例句也运用的是“借代”。所以,选D项。
27.【答案】 B
【解析】【分析】B.此题考查了学生修辞及作用。此项中第一个“圆规”运用的是比喻,第二个“圆规”运用的是借代,以杨二嫂像圆规一样的两只脚来指代杨二嫂,所以运用的是借代,而不是比喻。
故选:B。
【点评】1、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①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②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③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2、排比的作用: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深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3、比喻的含义是: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这种打比方的修辞手法,就叫比喻,也叫譬喻。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用比喻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4、拟人手法是指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一是色彩鲜明;二是描绘形象,使人或事物更生动形象;三是表意丰富。更利于表达作者鲜明的感彩,增强语言的亲切感,还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变得生动起来。5、夸张句的作用主要是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夸张。此题考查了学生修辞及作用。做此题的关键是熟悉各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并多加练习,从实践中获得经验加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