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9课对外开放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1979年4月,邓小平在与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谈话时说到:“在你们广东画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这个后来成为经济特区的“一块地方”是(
)
A.上海
B.深圳
C.厦门
D.海南
2.在1979年4月的中央工作公议上,广东省提出利用自身优势,在沿海划出一些地方单独管理,设置类似海外的出口加工区和贸易合作区,以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办企业。这一“设想”后来成为现实,所“划出的一些地方”就是后来的(
)
A.特别行政区
B.经济特区
C.民族自治区
D.沿海经济开放区
3.在我国改革开放筚路蓝缕的创业路上,有两座城市注定大名鼎鼎。一座作为“试验田”,在1980年率先拥抱世界;另一座虽为“旧窗口”,却在1990年焕发出了新活力。这两座城市分别是(
)
A.宁波、汕头
B.深圳、海口
C.深圳、上海
D.厦门、珠海
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了下列材料,这些材料可以输入《当代中国大事记》中的(
)
A.“改革开放”卷
B.“国防建设”卷
C.“民族团结”卷
D.“统一大业”卷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80年中央决定兴办经济特区。下列成为首批经济特区的是(
)
A.海南岛
B.深圳
C.福州
D.上海
6.1980年,中央决定兴办四个经济特区。下列哪座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
A.珠海
B.汕头
C.深圳
D.厦门
7.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呈现出时间关系的递进、开放领城的递进和开放成效的递进等特点。从开放地域的角度看,其起点是(
)
A.设立经济特区
B.开辟经济开放区
C.开放沿海城市
D.建立浦东开发区
8.改革开放初期有学者认为,经济特区会沦为过去的“租界”,利用外资创办中外合资企业是西方国家资本输出、经济侵略的表现。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全球化的逆转
B.对特区的认识存在分歧
C.全面开放格局形成
D.国有经济失去主导地位
9.下图是海南1987~1989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统计数据。图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成为经济特区
C.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加入世贸组织
10.从1980年至1985年的5年里,深圳实际利用外资128亿元,初步形成了9个工业区,香港和国外商人纷纷涌进深圳办厂、开公司。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一五计划”的实行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C.经济特区的设立
D.“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实践
11.阅读下面“中国对外开放示意图”,对此图理解错误的是(
)
A.
对外开放率先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
B.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渐扩大
C.
开放沿江、内陆省会(首府)城市和沿边城市标志着开放深入内地
D.
形成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12.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个“大胆行动”指的是(
)
A.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
B.
设立珠江三角洲开放区
C.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D.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13.深圳是中国经济中心城市之一。在英国《经济学人》杂志2012年“全球最具经济竞争力城市”榜单上,深圳位居第二。该市在由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是(
)
A.三大改造的实行
B.经济特区的设立
C.生产责任制建立
D.特区版图的扩大
14.1990年,我国对外开放的新举措是开发开放(
)
A.广东珠海
B.上海浦东
C.山东青岛
D.云南昆明
15.照片定格了历史的瞬间。以下两组照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70年代的深圳
现在的深圳
1990年代的浦东
现在的浦东
A.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一五”计划初步建立工业体系
C.包千到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D.打开“窗口”引领对外开放潮流
16.深圳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现在正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迈进,深圳成为“窗口”的起点是指(
)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成为首批经济特区
D.开启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7.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右图是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示意图。图中①②两处应该填写的是(
)
A.南昌、雄安
B.深圳、厦门
C.北海、柳州
D.长沙、西安
18.1984年,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经济特区后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这句话概括了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
)
A.
背景
B.
条件
C.
作用
D.
格局
二、材料分析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是中国晚清统治集团求强求富的自救运动,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不仅创办了近代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业、电信业,而且编练军队,筹设海防,兴办教育,但洋务运动没能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运动开始于19世纪什么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主要发展什么工业?其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目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兴办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这一崭新的实验很快取得明显成就。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经济特区最早设立于哪一年?后来哪一经济特区成为了对外开放的“窗口”?此后我国逐渐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安徽省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为了吃饱肚皮,安徽风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私下立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的契约。
材料二
下列表格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统计表。(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制表)
材料三
他和同事们找到了一条强国富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的根本转型,不论在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的治理结构和社会。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称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根据材料一判断,该事件后来促成了中央政府哪项有关农村的改革措施?说说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分析材料二统计表回答,深圳国内生产总值(CDP)和人均CDP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三中“强国富民”道路的名称,并回答邓小平引领的中国经济的“根本转型”指的是什么?
通过上述材料你应该懂得什么样的道理?
参考答案:
1-5BBCAB
6-10CABBC
11-15DABBD
16-18CBC
19.(1)60年代;军事工业(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朝统治(只学西方技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
(2)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如回答:“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也可)
20、(1)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变化:1980年,深圳的GDP和人均CDP在4个一线城市中均居末位,但到2017年,CDP居第三位,人均GDP居首位。主要原因:深圳成为经济特区。
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根本转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道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正确的或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