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教材高一下册第五单元
《谏逐客书》
李斯
学习目标:
1、了解秦代历史,弄清楚赢政逐客的原由。
2、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了解李斯让嬴政改变初衷所使用的“攻心术”。
3、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反论证。
“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 。”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
具体讲解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一次在厕所中看见老鼠,非常瘦小肮脏,见有人来慌忙逃窜。又有一次,李斯在米仓中看见老鼠,长得肥大而干净,见到有人来还镇定自若。于是李斯有感而发,说了这句话“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思是说人能不能显示出才能就像老鼠一样,是所处的环境决定的。这就是李斯著名的仓鼠论,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老鼠哲学。李斯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就
开始了他人生的地位抢夺战。
首先,李斯辞去小吏,于荀子学帝王之术。当学业有成,与荀子辞行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让青年昂扬斗志的话,就是“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 。”這就是李斯的處世觀念,甚至,坦明的說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但絕不因此「非世而惡利,自託於無為。」正因如此,他早已下定決心要「西說秦王矣」。
然后,李斯入秦,得到得到嬴政赏识。但谁知不久嬴政下逐客令,非秦者去,李斯也列入了逐去的行列,为了保存自己,李斯写了千古第一奇文《谏逐客书》,使得嬴政收回逐客令,李斯也受到嬴政青睐,从此青云直上。最后做了秦国宰相。李斯终于从厕鼠变成了仓鼠。
然而,好景不长。嬴政在出游途中驾崩了,只留下了一纸召书。召书分明写着让扶书继位,可是李斯听从了赵高的谗言,篡改召书,最终召来腰斩于市的杀身之祸。在送往刑场时,李斯对他的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将他对死的不甘和命运的不公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斯的一生是从叹鼠到叹黄太犬的过程。
兆端厕鼠:征兆在看见厕所里的老鼠时说的话就显露出来了,指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上蔡苍鹰:指不知激流勇退,以致罹祸而悔恨莫及。
东门逐兔:用以作为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同“东门黄犬”。
写作背景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自主学习
1、梳理重点字词
2、明确文章结构
1.通假字
句子
解析
遂散六国之从
同“纵”,合纵之策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同“纳”,接纳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
同“悦”,喜悦、喜爱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同“借”,借给
2.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义项或用法
师
获楚、魏之师
名词,军队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名词,对有某种专长的人的称呼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名词,借鉴,教训
吾师道也
动词,学习,效法
从
遂散六国之从
名词,同“纵”,合纵之策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动词,率领,带领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动词,听从,顺从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动词,跟从
樊哙从良坐
动词,依傍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介词,由,自
弟走从军阿姨死
动词,投身
事
使之西面事秦
动词,侍奉
天下事有难易乎
名词,事情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做事。前一“事”是动词,后一
“事”是名词
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
名词,事故,变故
藉
藉寇兵而赍盗粮
动词,同“借”,借给
相与枕藉乎舟中
动词,垫,重叠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动词,凭借,依靠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连词,如果
3.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
所以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4.词类活用
词语
例句
解析
西、东
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
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强
强公室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强大
蚕
蚕食诸侯
名词作状语,像蚕那样
娱、说
娱心意、说耳目者
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悦
业
却宾客以业诸侯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就霸业
内、外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名词作状语,在内部;在外部
5.重点虚词
词语
例句
义项或用法
之
获楚、魏之师
结构助词,的
使之西面事秦
代词,它们(六国)
由此观之
助词,协调音节
而陛下说之,何也
代词,它们
6.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解析
状语后置句
西取由余于戎
“于戎”是“取”的状语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于诸侯”是“树”的状语
定语后置句
并国二十
“二十”是“国”的定语
举地千里
千里”是“地”的定语
省略句
民以殷盛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判断句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非……也”表否定判断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指出逐客主张是错误的,开宗明义,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援引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君主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实,从正面论证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铺述当今秦王重物轻人的实际,从反面论证逐客的错误性。
第四部分: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和今人逐客的荒唐,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逐客的极端错误。
第五部分: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与篇首呼应。
1、解释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义。再写一个包含加颜色字的成语,字义要与例句中加颜色字的意义相近。
(1)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解释:________________ 成语:________________
(2)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解释:________________ 成语:________________
(3)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解释:________________ 成语:________________
改变
不易之论
堵塞
防微杜渐
附
毛将安傅
合作探究学习
2、把握观点及论证思路
(1)宋人李涂云:“文字起句发意最好。李斯上秦皇逐客书起句,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文章精义》)此话虽然不无溢美成分,但这个开头的确很好。这个开头好在哪里?试说说你的理解。
文章一开头便提出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亮出观点,给人以明快之感。观点明确,但语气婉转。他对秦王下逐客令的前后因由只字未提,只是对“逐客”发表看法,“窃以为”用自谦、商量的口气,措辞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明明是秦王下的逐客令,却把逐客的错误归之于“吏”,“臣闻吏议逐客”,针对官吏的议论发表看法,避免将批评的矛头直接指向秦王,让秦王有回旋的余地,便于收回成命。这样做的好处是去除了不必要的麻烦,为下文的展开提出了一个总纲。
(2)文章在第1段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了“客何负于秦哉”的道理,论证了“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的论点,文意已尽,似已无话可说了。李斯是如何将笔锋转入下一层次的?
李斯巧妙地将笔锋一转,由回顾历史而写到眼前的现实,列举秦王爱外物、逐客卿的大量事实,进一步指出驱逐客卿的错误,非统一天下、制服诸侯之术。生出的一段新的议论,有如奇峰突起,而又自然流畅。
3、探究本文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色
(1)本文的论证方法值得鉴赏并且学习,试作简要分析。
(1)层层深入,推理严谨。从全篇看,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是本文的最大特色之一。文章开头提出“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的总论点后,集中了足够的论据,如江河直泻之势,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证。本文的论证结构,可以说是层次清晰,推理严谨,结构缜密,析理透辟。
(2)申之以事理,晓之以利害。摆事实:四君用客的事实、秦王用物的事实。讲道理:纳客无敌的道理、逐客亡国的道理。并且是千秋功业论是非,得失天下陈利害。可见李斯的文章不仅说理透,而且着眼点高,句句点中秦王的要穴,无怪乎能够说服秦王撤销逐客令。
(3)多角度对比,反复论证。这个对比,有纵横之比、古今之比,也有正反之比。纵横之比是利害之比。纵比:四君重客建业之利。横比:秦王重物轻士之害。古今之比是功过之比。功:四君之功,五帝三王之功,功在用客成大业。过:秦王之过,过在逐客内自虚。正反之比是是非之比。纳客之是:可以跨海内、制诸侯、成帝业。逐客之非:损民以益仇,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结论就是——纳客无敌,逐客资敌。
(2)清李兆洛《骈体文钞》选录此篇为“骈体初祖”,指出了本篇对后世骈文写作的深远影响。试从修辞、辞藻、句式等角度对本文的语言进行赏析,完成下表。
角度
例句
赏析
修辞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深刻地说明了“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
辞藻
句式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这一句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用了“拔” “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不同的动词,辞藻丰富多变,表意恰切。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这一句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的珍物。运用排比短句,有对称之美,文势流畅,富有音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