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部编教材高一下册第八单元
一、学习目标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学习本文论证手法,体会文章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二、解题:疏
疏条理,分条陈述的意思,后作为一种文体,专指臣下向君主陈述意见的奏疏。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由于他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魏征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足见魏征在当时的影响。
三、作者及背景
背景:魏征写的《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有他的历史背景。在历史上唐朝的贞观之治,是封建时代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但在贞观中期,唐太宗逐渐骄傲腐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并以“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作为藉口。魏征对此甚为不满,并且四上奏折,劝告皇上,而此文是其中之一篇。
四、自主梳理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梳理文意
3、概括文章的论证结构
五、合作学习
1、把自主学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问题与小组成员共同研究。
2、共同探讨文章论证结构。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臣闻:
正面
反面
论点
排比
比喻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盖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简述史实
并作探析
对比分析
论证
居安思危
陈述
“纵情”危害
反面论证
居安思危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雍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提出"居安思危“
的具体做法
即“十思”
正面指出“十思”
的好处,描绘
“垂拱而治”的
理想画面
3、思考下列问题,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①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下愚”,称唐太宗为“明哲”?
②能否将“臣闻”改为“臣以为”?
③能否删去文中“承天景命”一句?
④能否将“诚能见可欲”改为“是故见可欲”?
①魏征始终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因此谦称自己为“下愚”而尊称太宗为“明哲”。②不可改。“臣闻”是奏议中的敬辞,口气不卑不亢。“臣以为”则有自以为是之嫌。③不可删。“承天景命”也是一种敬辞。④不能改。“诚能”表示希望和商量的口吻,而“是故”是论述的口吻,语气极其生硬。
4、画出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谈谈其表达效果。
对偶句: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排比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明确:①骈散结合,华美流畅。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但本文突破了骈体的束缚,做到了骈散结合,相得益彰。整句多用对偶,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遒劲,酣畅淋漓。②本文语言多用比喻,生动形象,言简意赅,有说服力。
5、找出画线句的出处,说说引用的作用。
(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出自《诗经·大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2)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篇》“君则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3)诚能见可欲(出自《老子》上篇:“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4)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引用了《易经》“卑以自牧”的意思)
(5)垂拱而治(出自《尚书·武成》)“垂拱而天下治。”)
明确:引用古圣先贤的话,援举故事旧例来说明自己的意思,论证自己的观点,所谓“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心雕龙·事类》),这种写法在本文中到处可见。引用成语典故,有许多好处。文章显得“字字有出处”“事事有依据”,因而使理论更有深度,论断更有力,更令人信服。同时文字精练,意义深刻,富有启发性。这些成语典故大都是经过时间洗练的文学语言,生动形象,引用它们使表达更生动,更富文采。
6、魏征提出的“十思”能给我们哪些写作的启示呢?
一是陈述意见的针对性。这奏疏是给皇帝看的,是用来劝谏皇帝的,所以“十疏”所陈述的内容无一不针对帝王的易犯病,又无一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二是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这“十思”的内容涉及到与帝王冶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从生活到政治,从人个欲望以品德修养,凡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全都考虑到。不但指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费苦心。三是安排条款的序列性。“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惧谗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四是语言表达的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成齐整,气势磅礴。显然,这篇古代佳作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写作启发。
六、出自本课的成语
居安思危 择善而从
知足常乐 水能载舟
善始善终 骨肉分离
恃才傲物 根深蒂固
文武兼备 百川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