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六国论》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2《六国论》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6 17:1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国论
苏 洵
1、积累各类文言知识。
2、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层次,学习运用分论点,掌握引证、对比论证等方法。
3、理解文章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学习目标
四川眉山三苏祠
门上对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课题解释
北宋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的时代,北宋每年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委婉提醒当朝统治者。
背景介绍
知识补充:战国后期,全国实现统一已成为历史的必然。秦经商鞅变法,逐渐强大起来;六国曾“合纵”抗秦,但各有打算,联合并不巩固。秦王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全面发动了对六国的剿灭战。公元前230年秦灭邻近的韩;公元前228年秦再灭赵;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公元前222年秦灭燕;公元前221年秦南下灭齐。秦灭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战国”,进入了秦汉封建大统一的时代。
秦全胜而速败,其暴灭被后人做足了文章。秦何以统一六国,史家又语焉不详。苏洵的史论《六国论》,是鞭挞强秦暴行而剖断六国痼疾的第一文。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力亏,破灭之道
(2)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一段
赂秦对比
受赂而得
战胜而得
赂秦所亡
战败而亡
土地有限
贪欲无厌
数量上
得难
献易
奉繁
侵急
态度上
道理上
赂秦力亏
破灭之道
引用古语小结
第二段
不赂者

与嬴不助五国

以荆卿为计

牧以谗诛
不能独完
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三段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第四段------
第五段------
借古(六国破亡)
------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承上启下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第二部分(3、4):论证中心论点。
第一层: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二层: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三部分(5、6):作出结论。
第一层:总结历史教训。
第二层:讽谏北宋王朝。
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引用古人的话,以加强论证的说服力。
对比论证,用秦国与六国对比,六国之间的对比,以证明六国破灭的历史必然性。
此外还用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
阅读讨论
阅读苏辙的《六国论》,试从文体、立论的侧重点、论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四方面,对杜牧的《阿房宫赋》、苏洵的《六国论》作一比较。
★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政议文,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意,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从秦亡的教训立意,提出“秦爱纷奢”而亡国的观点,借古讽今: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亡之覆辙。
虚词
1、而
(1)赂秦而力亏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而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6)燕虽小国而后亡
连词,表因果
表修饰
表转折
表转折
表转折
表转折
(7)二败而三胜
(8)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9)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10)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1)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1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表转折
表转折
表转折
表并列
表因果
表承接
2、之
(1)破灭之道也
(2)较秦之所得
(3)诸侯之所亡
(4)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助词,的
取独
取独
取独
代词,代土地

(7)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8)此言得之
(9)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11)苟以天下之大
代词,指上文说的道理
助词,的
代指“秦”;
助词,的
定语后置的标志
奉秦之物,
赂秦的各国
3、以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有尺寸之地
(4)举以予人
(5)以地事秦
(6)洎牧以馋诛
(7)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8)苟以天下之大
介词,因为
介词,凭借
连词,相当于“而”,才
介词,用
介词,用
介词,因为
介词,用
介词,凭借
4、为
(1)洎牧以馋诛,邯郸为郡
(2)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动词,成为
表被动
治理,
表被动
5、其
(1)其实百倍
(2)能守其土
(3)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4)其势弱于秦
代词,它,指获得的土地
代词,他们的,指燕、赵
代词,代指赵国
代词,指六国
知识归纳
——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
(2)暴秦之欲无厌
“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
“厌”同“餍”。读yàn,满足。
⑴ 其实百倍
⑵ 思厥先祖父
⑶ 始速祸焉
⑷ 可谓智力孤危
⑸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⑹ 至于颠覆
⑺ 后秦击赵者再
它实际上/实际上
祖辈和父辈/指父亲的父亲
招致/指速度快
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知识归纳
——古今异义
以至、以至于/表示另提一事
两次/表示又一次
⑴ 不能独完
⑵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⑶ 以地事秦
⑷ 义不赂秦
⑸ 始速祸焉
⑹ 李牧连却之
⑺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⑻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⑼ 日割月削
名→状,每日 / 每月
名→动,侍奉
名→动,坚持正义
形→动,保全
使动,使……退却
名→动,礼遇,礼待
副→动,坚持到底
形→动,招致
名→动,作战,打仗
知识归纳
——词类活用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觉今是而昨非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或曰:六国互丧……
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不是
不能
有人
有时,偶或
有的……有的……
或许,也许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错误
没有
有如此之势
其势弱于秦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
非兵不利,战不善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瑜得精兵五万

形势
势力,力量
形状
姿势,姿态

武器
军队
军事、战争
士兵
诸侯之所亡……而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广故数言欲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丧失,丢失
灭亡
作为
成为
被,介词
治理
逃亡
通“无”,没有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吴广以为然
有穴窈然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如此,这样
对,正确
……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但是
想要,追求,动词
欲望,名词
暴露,冒着,动词
凶暴的,形容词
暴秦之欲无厌
则秦之所大欲
暴霜露,斩荆棘
暴秦之欲无厌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才,副词
起初,副词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最终,副词
坚持到底,动词
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
得到,获得,动词
适宜,得当,形容词
能,能够,动词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举以予人
(6)至丹以荆卿为计
(7)赵尝五战于秦
被动句
被动句
省略句,省略宾语
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
介词结构后置
判断句
知识归纳
——特殊句式
判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