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气象学家竺可桢
设计理念:
以竺可桢的“日记”贯穿整个教学,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从“日记”反映竺可桢的工作生活,反映竺可桢的人格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理解“支撑”等9个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与“日记”有关的重点句段;
3.深读课文,学生在探究、交流的的过程中感受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学研究上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谈话:
现在是什么季节?你从那些自然现象中发现的?
刚才大家谈到了植物的开花、结果、时令水果、蔬菜的上市,这些现象称之为物候,在大自然中,这些生命活动的变化和季节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这种关系的科学,就叫做“物候学”。我国物候研究的开创者就是竺可桢
教学过程:
一、人物简介(课件出示,照片、文字)
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我国杰出的气象、地理学家,教育家。曾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是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也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对我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二、初读课文,要求:
1.读课文两边,第一遍朗读,把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读第二遍后思考:课文写了关于竺可桢的哪些事?
三、研读日记
1.课件出示:
1974年2月6日,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
2.指名读。
同学们,这是一段普通的文字吗?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3.指导读(感情深沉,速度缓慢)
4.同学们,像这样的日记,课文中还有吗?请大家快速找出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树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见。”
“5月1日,柳絮飞。”
…………
5.这儿为什么要用上两个省略号?(相机介绍省略号使用知识:十二个点,表示段落的省略;六个点,表示句子中的省略;三个点,一般用在数学公式中)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解释一下吗?(课件出示)
从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的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本加在一起有近千万字!
6.同学们,竺可桢从191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开始,就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天气和大自然的变化是他每天必须记录的内容。由于战争的原因,只保存了从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逝世的前一天)的日记,共计38年,这期间没有一天的空白,请你们计算一下,竺可桢平均每天要记多少字的日记?
教师让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计算:10000000÷38÷365≈720(平均每天约720字,相当于学生两篇作文的字数)。
在这期间,竺可桢还要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课件:竺可桢的主要论著)
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
四、情感体验
1.同学们,当四十多本日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当我们一页一页地翻阅竺可帧的日记时,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大自然的变化吗?从气象学家竺可帧的日记中,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2.交流,要求从课文的语句中找出“依据”。
(1)常年如此,从不间断。只有在他病得不能起床时,才根据天气预报作记录。(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日记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还看到了他坚持不懈的精神)
(2)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时刻都在细心地观察着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他的笔记本,是一本大自然的日记。(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是大自然的保护神。)
(3)本来他可以坐汽车去上班,可是坐汽车不能仔细地观察大自然。于是,他就步行去上班,一边走一边细心地观察。(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研究工作上。)
(4)他从街道两旁许许多多大树上发现第一片绿叶,在喧闹嘈杂声中辨别出第一声蛙鸣,在车水马龙的街上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他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末尾的省略号表示什么?在夏天、在秋天、在冬天,竺可桢还观察到什么?(提示夏天可以发现荷花开放,看到蝙蝠翻飞,听到蝉鸣)请你仿照这段话,选择一个季节,也写一段带有省略号的话。
(5)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观测,积累了许多重要数据,每一个数据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科学的治学态度。他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3.同学们,气象学家竺可桢留下的日记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分别在1984年,1990年相继出版了他的日记,书名就是《竺可桢日记》,这在我国的科学家中是第一次。
4.同学们,竺可桢为发展气象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我们将永远怀念这位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学研究上的人民科学家。(课件出示竺可桢的塑像)请你在塑像的基石上写上一段碑文好吗?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