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到空气是气体、占据空间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本课让学生经历和体验较为完整的探究空气的过程,引导学生用观察、实验、思考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的愉快。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利用简单器材进行实验操作,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喜欢大胆想象。
3、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含着氧气和二氧化碳,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三、教学重难点:
1、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主要含有支持物质燃烧的气体-----氧气和不支持物质燃烧的气体---氮气。
2、证明空气不是单一的气体,它是由氧气、氮气等组成。
四、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水、培养皿、塑料瓶、蜡烛、火柴。
2、演示实验材料:塑料瓶、蜡烛、火柴、铁丝。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1、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空气在哪里》,谁能说说空气是一种怎样的气体?
2、问题:你觉得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说说你的理由。(展开辩论,一定让学生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
3、揭题:空气中到底有什么成分呢?
(二)、提出猜想假设:
演示:老师手里有两支蜡烛,放在桌子上点燃,一根用塑料瓶罩住,一根不罩住
猜测:会发生什么情况?(熄灭)
怎样熄灭?(马上熄灭?过一会熄灭?)
思考:马上熄灭、过一会熄灭能说明什么?你能从中知道空气的成分吗?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经验,让学生猜想,提出假设,空气中有一种支持燃烧的气体。学生猜想的结果可能不少老师想要的,却能培养学生想说话、敢说话的能力】
演示:老师现在就把塑料瓶罩住蜡烛,看是不是像同学们所说的过一会儿再灭,同学们认真看,观察蜡烛是怎么熄灭的。
交流现象:蜡烛过一会熄灭
得出结论:空气中有一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
【设计意图:猜想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明白观察什么。在老师做实验的时候,验证之前的猜想,加深学生的印象。明白空气中有支持燃烧的气体。】
(三)、实验探究
猜想:如果把一大一小两个塑料瓶同时罩在燃烧的蜡烛上,会发生什么情况?(熄灭)
怎么熄灭?(一个早一个晚)
哪个先熄灭,那个后熄灭?
思考:为什么一个先熄灭,一个后熄灭,从中你明白了什么?瓶内的空气怎样?(两个瓶子里能燃烧的气体的多少不同)
老师讲解实验步骤,学生做实验。
交流现象:小瓶先熄灭,大瓶后熄灭
得出结论:空气中确实有支持燃烧的气体。
【设计意图:体验是最好的教育,深刻的教育来自深刻的体验。通过猜想,验证学生在第一个实验过程中所得到的结论,空气中确实有部分气体支持燃烧。】
剩余气体还支持燃烧吗?我们要想验证需要放进什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空气中有什么成分?
问题:剩余空气支持燃烧吗?
猜想:剩余气体不支持燃烧(支持燃烧),说说你的理由。
演示:老师把燃烧的火柴放入塑料瓶
交流现象:火柴熄灭
得出结论:剩余气体不支持燃烧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实验所得出的结论,学生已经了解到空气中有支持燃烧的气体,那剩余气体还能支持燃烧吗?学生会猜测,然后实验得出结论,剩余气体不支持燃烧。】
通过上面的研究,可以看出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另一种不支持燃烧。
那么支持燃烧的是什么气体,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有哪些?仔细阅读61、62页。看有什么收获。
现在同学们明白空气中到底有什么成分了吧?指名回答。
(四)、收获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