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课前思考】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冀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第一课时。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为多位数的乘法计算打下了基础,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方法掌握比较容易。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时,就先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多位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经验,通过知识迁移概括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在计算教学中,学生会感觉比较枯燥乏味。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时,将例题进行了改编,教学中将计算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验算方法进行估算、验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升知识技能的迁移水平,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和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的进位和三位数乘两位数算法的归纳概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国庆小长假,李老师去了北京旅游了,你们想知道老师的旅游行程吗?请看:
先步行12分钟
每分钟走75米
到大汽车站
汽车走了2小时
每小时行驶105千米
到达火车站
火车走了12小时
每小时行驶145千米
到达目的地
2.李老师的三段行程分别是多少?怎样列式?(并让学生说明这样列式的道理,明确求几个几是多少列乘法算式。)
3.学生列式:75×12=
105×12=
145×12=
4.前两个算式是我们之前学过的内容,你们会笔算吗?(竖式计算75×12和
105×12,两位同学板演,其它同学在学习单上计算)
5.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情境引入,通过问题驱动进行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引入。
二、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现在我们重点研究老师的第三段行程:
(李老师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
2.你们可以估算出145×12的大致范围吗?
预设1:学生一般会估算成150×10,请其说说这样估得的结果会怎样?(同样是一个估大,一个估校,结果比较接近准确数。)
预设2:学生一般会估算成100×10,请其说说这样估得的结果会怎样?(这样估算可以,但误差比较大。)
2.李老师乘坐火车到底行驶多少千米?请你尝试笔算145×12
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尝试在学习单上笔算。(教师巡视选择选择典型算法请学生板演)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估算,再尝试笔算,实现了估算、笔算的有机结合。同时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较好的体现了“关注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3.请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并说明每一步的算理。
4.通过验算确认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5.四人小组讨论并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与三位数相乘,积的末位与个位对齐。
(2)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三位数相乘,积的末位与十位对齐。
(3)最后把两次的乘积相加。
6.交流讨论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算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7.小结:原来用个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结果表示几个一,积的末位要和个位对齐。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结果表示几个十,积的末位要和十位对齐。
【设计意图】
迁移类推的方法,不仅是一种有益的联想,也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思路。教学中关键是让学生会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然后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中,体验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分析及概括能力。期间关注估算及运算方法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到这些计算机方法应该视需要而用。
三、巧设练习,检测目标
第一关:森林医生:先判断对错再改正。
第二关:笔算
3
1
4
4
2
5
×
1
2
×
3
6
独立计算后,投影个别学生的练习并集体说理。
第三关:你会笔算54×145吗?
第四关:古代欧洲人的算法和“格子乘法”你能看懂吗?
让学生观察后介绍这两种方法是如何计算的。
【设计意图】
通过对练习设计的层次性和趣味性,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练习环节主要有三个任务需要完成:一是巩固计算方法,即通过计算对例题中讨论得出的算法进行巩固;二是算法错误讨论原因;三是向学生介绍历史上关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理解乘法运算的基本原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四、课堂小结,拓展迁移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我们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
2.请同学们预测一下,以后我如果再学习乘法,会学习什么内容呢?
预设:四位数乘两位数
预设2:四位数乘三位数……
3.这节课是关于整数乘法的最后一节课,以后我们再也不学习关于整数乘法的笔算了,你们知道为什么?
预设:因为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一样。
4.同学们真聪明,我们可以通过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多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相信同学遇到没学过的整数乘法一定可以通过迁移、类比的方法计算出来。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起点,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掌握了笔算方法,可以进行正确计算,并理解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法和算理。
一、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
计算教学的引课一般比较平淡,几乎都是以旧引新的方式。但稍微改变一下,变成学生自己编成本节课要探究的题目,这样比较能调动学生想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二、通过知识迁移,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
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法算理,引导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注重知识的迁移类推作用,这样不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三、注重口算、估算和笔算的联系,培养计算意识。
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意识是计算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这节课三位数乘两位数由于数字较大口算较困难,所以学生会想到估算一下它的值,然后我们再引出笔算,得到它的准确结果,并且还可以利用估算验证笔算结果。这样口算、估算和笔算三者有机结合,互相验证,不但提高了计算能力,而且培养了计算意识。
四、利用获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生活数学相联系。
知识的获得不能只是纯粹的为了“获得”而“获得”,而应该是通过知识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所以在本节课中提供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但是这节课中也有不足的地方,首先思路可以再简洁清晰一些,可能是我讲的太多,或者是总担心学生理解不透所以课堂没放开。其次是在练习用时太多,可以再紧凑一些。另外在面向学生群体方面不够宽广,最后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锻炼教学机智,才能足以面对越来越多元化的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