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 》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6 22:2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离骚
披发抚剑,你独立在斜阳残照里;仰天长啸,你苦吟于凄风苦雨的湘水边。声声啼血,你哀叹的是危难的祖国;字字流泪,你悲吟的是受难的苍生!汨罗江水,能够夺走你的生命;滚滚浊流,熄灭不了你生命的火焰。捧读《离骚》,透过遥远的时空,我们看到一座顶天立地的精神丰碑——这就是你啊,屈原!你用泪、用血、用生命写成的壮丽诗篇,字里行间,体现民族精神;千秋万代,激励中华儿女。
1.走近作者
生平 经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是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楚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屈原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的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主要 作品 《九歌》《招魂》《天问》《离骚》《九章》《卜居》。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2.背景解读
屈原与楚怀王同祖,他当左徒,是以宗亲而任重臣。楚怀王死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楚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得到了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百姓震愆”,“民离散而相失”,他只得去故乡而就远,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之久。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的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3.相关知识
“楚辞”与“骚体诗”
(1)“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
(2)骚体诗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裁,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3)《离骚》中的“香草美人”
《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1.字音识记
(1)单音字
修姱(kuā)   革几羁(jī)   謇(jiǎn)
朝谇(suì) 蕙 (huì)(_xiānɡ) 揽茝(chǎi)
谣诼(zhuó) 偭(miǎn) 忳郁邑(tún)
侘傺(chà)(chì) 溘死(kè) 鸷鸟(zhì)
方圜(yuán) 攘诟(rǎnɡ)(ɡòu) 延伫(zhù)
兰皋(ɡāo) 芰荷(jì) 岌岌(jí)
(2)多音字
度     冠
2.字形辨认


一、阅读课文第1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以:连词,表并列,相当于“而” 涕: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流眼泪
哀: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悲伤
2.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虽:连词,虽然 好:爱慕、崇尚 修姱:修洁而美好
3.又申之以揽茝
申:加上 之:代词,代自己 以:介词,因为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善:崇尚、爱好 虽:连词,表假设,即使、纵然
5.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浩荡:荒唐,没有准则 察:体察
6.谣诼谓余以善淫
谣诼:造谣、诽谤 以:介词,用 善:善于、擅长
7.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固:本来 工巧:善于取巧 偭:背向,引申为违背
错:通“措”,措施
8.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邑:通“悒”,苦闷 穷困:(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
9.宁溘死以流亡兮
溘:突然、忽然 流亡:随水流逝
10.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方圜:方和圆,方枘(榫头)和圆凿(榫眼) 周:合 孰:何
11.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屈:使……受委屈 抑:使……受压抑 攘:忍受 诟:侮辱
1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伏:守、保持 直:正道 固:本来,原来 厚:推崇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译文:(我)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啊,哀叹百姓的生活多灾多难。
(2)謇朝谇而夕替。
译文:可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
(3)谣诼谓余以善淫。
译文:诽谤我好做淫荡之事。
(4)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译文: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啊,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作法度。
(5)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译文: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二、阅读课文第2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相:观察、选择 延:久久 反:返回
2.回朕车以复路兮  回:使……返回,掉转
3.步余马于兰皋兮 步:缓行
4.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离:通“罹”,遭受 修:整理
5.苟余情其信芳 苟:只要 信:确实
6.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高: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高 长: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长
陆离:修长的样子
7.忽反顾以游目兮
反:回转 顾:看 游目:放眼观看
8.芳菲菲其弥章 弥:更加 章:通“彰”,明显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译文:赶着我的马车缓缓走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啊,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冈暂且休息。
(2)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译文: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
(3)不吾知其亦已兮。
译文:不了解我也罢了啊。
(4)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译文: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
(5)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译文: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
(6)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译文: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因受挫而改变的吗?
屈原一生忠君爱国,为实现这一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可以说,屈原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但也有人认为屈原为楚怀王这样的人而死不值得。你认为呢?
[他人之见]
观点一:屈原是一个传统的悲剧式英雄。屈原的一生是为祖国的利益奋斗的一生。他在被谗言离间的情况下,仍念念不忘楚国,始终期盼继续为国效力,最后在绝望中投江而死。因此,这是一个典型的悲剧式英雄。
观点二:屈原的死不值得。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有才能的人投靠名主的例子不胜枚举。以屈原的才干,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容易找到一个识才的明君,如此屈原辅佐君主成就一番霸业也未可知,结果屈原却在楚国郁郁而死。因此,他的死不值得。
[吾之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主旨归纳
《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为,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和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表现了他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人格。同时通过诗人战斗的历程和悲剧的结局,反映了楚国政治舞台上进步与反动势力的尖锐斗争,暴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和反动势力的嚣张。
2.结构图示
3.写法赏析
(1)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离骚》中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十分广泛,比喻形象、丰富、复杂、互相联系,塑造出一组组富于象征色彩的意象群。例如,用“蕙”“揽茝”“蛾眉”比喻自己的美德;用“灵修”这种神圣的事物比喻君王、君心;用“众女”比喻群奸;用“初服”比喻原先的志向;用“鸷鸟”比喻诗人的刚烈不群。这些比喻给人带来了丰富的想象。用“芰荷”“芙蓉”表现诗人美好的精神境界,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2)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屈原的浪漫主义在《离骚》中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诗中塑造了一个高大纯洁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远远超出了现实。诗中贯穿着诗人改造现实的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便表现出以身殉理想的坚决意志。二是运用奇特的幻想、新奇的意象来表现个人生活和政治理想,感情充沛、强烈,语言华丽。《离骚》中的感情或炽热、激越、昂扬,或缠绵、细腻、深沉,同时有“我”,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有个性的展示,诗中充满了内质与魅力,带给我们感动、眼泪、欢喜、惆怅。他用兰花香草、荷衣蓉裳来象征自己品格之纯洁高尚,他将群小党人比作萧艾臭草、恶禽秽物,这一切都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交相辉映,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
(3)具有强烈的韵律感、音乐性
①押韵。根据上古音韵系统,《离骚》是隔句用韵的。如“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里,“替”“茝”是韵脚;“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里,“错”“度”是韵脚。
②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在这首诗里,一般是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兮”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③大量使用对偶句。如:“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④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革几羁”“郁邑”“侘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
4.课文译释
[太息:叹息。以:连词,表并列,相当于“而”。掩涕:掩面流泪。涕,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流眼泪。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多:这里为动词,是“多有”之意,译为“充满”。艰:艰难,艰辛。]
[好(hào):爱慕、崇尚。修(kuā):修洁而美好。羁(jī jī):喻指束缚、约束。,马缰绳。羁,马笼头。謇(jiǎn):古楚语的句首语气词。谇(suì):谏诤。替:废弃、贬斥。]
[既:连词,与且、又、亦相呼应,表并列关系。以:介词,因为。下文“以揽茝”中的“以”同此。蕙(xiānɡ):用蕙草编成的佩带。蕙,香草名,也叫“薰草”,俗名“佩兰”。申:加上。之:代指自己。揽茝(chǎi):采集白芷。此处“蕙”“揽茝”比喻高尚的德行。]
[所善:所崇尚的美德。善,崇尚、喜爱。虽:连词,表假设,即使、纵然。九死:死多次。九,泛指多次。犹:还。]
[灵修:神仙,这里指怀王。浩荡:荒唐,没有准则。民心:人心,这里指诗人的良苦用心。]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蛾眉:喻指高尚德行。谣诼(zhuó):造谣、诽谤。谓余以善淫: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善淫谓余”。]
[固:本来。时俗:世俗。工巧:善于取巧。(miǎn):背向,引申为违背。规矩:比喻行为的规范,原则。错:通“措”,措施。]
[绳墨: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俗称墨斗,比喻准绳、准则。追曲:随意歪曲。周容:苟合取容。度:法度,准则。][(tún)郁邑:强调忧闷之深切。忳,忧闷。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傺(chà chì):失意的样子。穷困:(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
[溘(kè):突然,忽然。流亡:随水流逝。古人视死无葬身之地为可怕、可耻之事。不忍:不能忍心。此态:指“众女”违背准则陷害好人、讨好他人的丑恶行径。]
[鸷:凶猛的鸟,指鹰、雕等。不群:不合群。比喻忠贞自守,不同流合污。群,名词用作动词,合群。]
[方:方枘(ruì)。圜(yuán):通“圆”。周:合。孰:何。异道:不同道。相安:相处,相容。][屈、抑:均为使动用法。尤:责骂。攘(rǎnɡ):忍受。诟(ɡòu):侮辱。][伏:守、保持。清白:指清白的节操。死直:献身于正道。厚:推崇。]
[相道:观察、选择道路。延:久久。伫:久立。反:返回。]
[回:使动用法,使……返回。朕: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复路:回原路。及:趁着。行迷:走迷了路。]
[步:缓行。皋(ɡāo):水边高地。椒丘:长着椒树的山冈。驰:快跑。焉:于彼,在那里。止息:停下来休息。]
[进、退:古代君子进则从政,兼济天下;退则归隐,独善其身。不入:不被君王所用。离:通“罹”,遭受。初服:指未出仕前的服饰,比喻原先的志向。]
[制:裁剪。芰(jì)荷:荷叶。芙蓉:荷花。衣、裳(chánɡ):古时上衣称为“衣”,下衣称为“裳”。]
[不吾知:即“不知吾”。其:语助词。已:停止,引申为“罢了”“算了”。苟:只要。信:确实。芳:美好。]
[高、长:用作动词。岌岌(jí jí):高耸的样子。陆离:修长的样子。]
[芳:芳香。泽:光泽。昭质:光明纯洁的本质。犹:还。唯……犹……:可译为“惟独(只有)……还……”。亏:亏损,损伤。]
[反顾:回头看。游目:放眼观看。往观:去观察。四荒:指辽阔大地。]
[缤纷:繁多。繁饰:众多装饰品。芳菲菲:服饰品之芳香浓烈。弥章:更加明显。章:通“彰”。][民生:这里指人生。好修:爱美,比喻修身养性。修,这里指修洁的品行。以为常:认为是常规。]
[体解:肢解,即五马分尸,古代的一种酷刑。这里含被动意。未变:不会改变。惩:受创而改变。]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一、知识讲解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两大类。抒情主人公形象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是“诗化了的作者”;而对诗人塑造的人物形象则要分析其肖像动作、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从而把握个性特征。因为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链教材·认知考点]
形象类型 教材链接
傲视权贵、傲 岸不羁的形象 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心怀天下、忧 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寄情山水、归 隐田园的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怀才不遇、壮 志难酬的形象 李白的《将进酒》
矢志报国、慷 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的《示儿》、辛弃疾的《破阵子》
友人送别、思 念故乡的形象 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献身边塞、反 对征伐的形象 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
爱恨情长的形象 柳永的《雨霖铃》
二、考查形式
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或分析)。
3.请简要概括(或分析)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三、答题步骤
四、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渔 翁①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②欸(ǎi)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C )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鱼。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解析:C项中,“‘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说法不准确,这里是以动衬静的写法,用“欸乃一声”恰衬托出山水的宁静;另外,“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表述也欠准确,因为本诗作于诗人被贬时期,且此处表现了在悠闲恬静的诗境中的孤寂落寞的心情。
2.诗人塑造了一位什么样的渔翁形象?诗人借渔翁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渔翁》诗刻画了一位自由闲适的渔人形象(步骤1)。他饮清湘,燃楚竹,伴山水,唱渔歌,夜宿晨起,驾船打鱼,悠闲淡然(步骤2)。诗人借此表达自己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步骤3)。
[课内素材]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结合诗人大半生的经历,抒发了诗人复杂沉痛的感情,展现了楚国当时的政治状况和政治斗争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对崇高理想和道德情操的热烈追求,反映出诗人热爱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
{角度点拨} 
{精彩运用} 示例1: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因小人谗言他落魄失意,因坚持改革他受人排挤。他却仍坚持自我,吟出《离骚》这一千古绝唱。他独立于历史长河,他独立于精神的王国。“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独立是他的坚持,独立是他的探索。“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独立,让他身穿荷叶清新飘逸;独立,让他冲破枷锁上下求索;独立,让他坚持自我九死不悔。
示例2:屈原是一株有思想的苇草。屈原才华卓绝,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然而,奸臣当道,君王昏聩,屈原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在报国无门之时,他“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他纵身一跳,跃入滔滔汨罗江中,那江边溅起的水花,直到千年之后的今天依然在人们心中激荡。夜色苍茫中飒飒作响的苇草站立在江畔,仿佛是在守卫他不朽的风骨。云烟散去,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王公贵戚何人知晓,只有那个叫屈原的伟大诗人依然活在历史的记忆中,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
[拓展阅读]
读屈原
一考生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纵被罢逐流放,也不随其流而扬其波。汤汤的汨罗江最终收留了他,可汨罗江水太浑,涤荡不掉他的忧愁;汨罗江水太浅,掩埋不掉他的遗憾。
你是“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但还仍“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在帝王大殿慷慨直言,激扬陈词;在封建初兴之际试图进行贵族权力改革;在民族危亡之际“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无不显示出你的大忠诚、大智慧。但很无奈,当一个民族衰落时,一个强大的人总会被“大众”视为异类,于是楚王下旨:流放。
当楚王背弃“成言”,“悔遁而有他”时,你感悟“君可思而不可恃”,感叹“人之心不与吾心同”。但纯洁无瑕的贵族血统与心性使然,站在失败面前,你呼喊、顿足、指责、抗争,得到的却是更大的打击与不堪。无奈,你轻弹灰尘,保持自己的皓皓之白,不含蓄,不躲闪,不讲策略,怒形于色。当别人伤害你时,你便毫不保留地将伤口暴露给他,大声呼喊:我要报仇!
千年前,你开创了“楚辞”,创作了《九歌》《九章》:浪漫,敏感,潇洒,文采斐然,诗意纵横,这才该是你的内心映照。也正因为你太过追随你的内心,才不肯降低自己的精神品位与世俗思齐。刚直,刚直得有些固执;博学,博学得有些神奇,这便是屈原。当白起的旗在郢城上空飘扬之余,沉吟泽畔,九死不悔。
不知道是因为《天问》问得深邃激荡,《离骚》领千古风骚,还是因为一个纯粹书生与大动荡的政治磨合过激,才会让屈原被后人如此敬仰。想来屈原与“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的南唐后主李煜也不无相似之处:同为浪漫潇洒、才高八斗的文人,同在本不该在的混乱政局。但不同的是:作为君主的李煜做的不是治天下的奋斗,而仅为一臣子的屈原却考虑了一个有抱负的君主应考虑的事;李煜太过柔弱,不懂政局的阴暗,不会运用“手腕”,才致寄人篱下,做人“违命侯”的命运,而同为不会运用“手腕”的屈原表现出的是刚直、抗争,是祖国没落时的“共存亡”精神。当然,从文学角度讲,两人最大的不同应该是同为中国历史文坛的浪漫主义代表,却有着不同的浪漫方式:李煜是从作品到生活的通彻浪漫,并一生有大、小周后相陪,像处在迷雾中若隐若现般,任由历史公断,后人评说;而屈原只是将浪漫情怀抒写在了橘园,他的生活还是硝烟弥漫,尔虞我诈,屈原一生都不曾婚娶,至于缘由想来也知。也正因此,他便赤裸地置身于风口浪尖,用躯体抗争敌人的宰割、风雨的冲刷……
屈原走了,就这样走了,时代的大动荡,环境的难契合,加之性情的正直袒露,终究是造就了这样一场千古难辩、难平的悲剧……
坚贞博学的人才拂袖而去,眼中常沁泪水,伤只伤这一世奇才,竟落得国破人亡,伤痕累累。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魂兮归来!
{美点借鉴} 屈原一生三次被流放,最后投江而死。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通过屈原的作品以及事迹展现了屈原的高尚人格和爱国情操,语言富有感染力,并且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