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06 诗歌语言鉴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考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06 诗歌语言鉴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6 22:3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知识点之诗歌语言鉴赏
【整体把握】
近几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题型是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分值为9分。考查内容基本涵盖了古代诗歌阅读的主要考点:诗歌的语言为常考的之一。
目前,诗歌语言风格理解题主要有三种,详见表1。
表1 高考常见诗歌类型
炼字(含诗眼) 炼字,多指诗歌中那些经过推敲,用得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和情感等鲜明特征的字词。
诗眼就是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炼句 赏析诗句这种题型综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也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
赏析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就是诗人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诗(词)人的艺术特色,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有关。不同诗(词)人或同一诗(词)人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也往往表现出不同风格。
【课型】 【课时安排】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基 础


标 我会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我会准确的疏通文意,解释关键字词。
我会练中悟,回顾完善知识体系,完善模型,学以致用。
拓 展


标 我能了解把握高考语言风格题型及答题思路和步骤。
(学习重点)
我能提升鉴赏古诗歌的能力,感悟诗人的情怀。
(学习难点)
我能品味古代诗歌语言,积累诗歌知识,培养阅读诗歌语感。
(学习难点)
挑 战



我可以完善思维模型和书写模型,规范答题。
我可以品味体会古代诗歌的不同语言风格
9. 我可以借助高效方法、理性逻辑和科学训练,头脑清晰地跟上诗歌语言的脚步。会译诗,读懂诗!
【实现路径】
基础性目标实现路径 课前:了解诗歌语言的范畴与内涵。
课中:交流学习成果,差缺补漏。
拓展性目标实现路径 课前:明确高考试题有关考查表达技巧的命题特点。
课中: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自我深度阅读诗歌,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小组讨论相关问题,交流学习成果,差缺补漏,最终形成规范文字。
挑战性目标 实现路径 阅读老师印发的文字材料,掌握试题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 二次备课
一、激情导趣
引入新课
二、明确任务 储备知识
三、链接高考重点探究
四、课堂训练
拓展延伸
五、归纳总结感悟提升
第一课时
累计课时:
一、课前导入:
下了一天一夜的雨,此刻我想应该听这首歌:古风动漫MV《山外小楼夜听雨》。不知大家是否喜欢这样柔美安静的歌。再请大家听大家喜欢的新生代偶像刘宇宁在“经典咏流传”唱的一首摇滚古风歌曲《凉州词》。一首柔美安静,一首高亢激昂,音乐有不同曲风,诗词也有不同的语言风格。下面让我们走进诗词的语言风格。
二、储备知识:
1.语言风格概念: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它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修养等有关。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也会表现出不同风格。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常见诗人语言风格:
李 白 飘逸豪放 杜 甫 沉郁顿挫
李 贺 奇诡璀灿 白居易 浅切平易
王 维 幽静和谐 孟浩然 闲静淡远
高 适 苍凉高壮 岑??参 雄奇瑰丽
柳 永 伤感缠绵 李清照 凄婉清丽
李?煜 凄婉柔丽 晏??殊 闲雅婉丽?
苏 轼 豪放旷达 辛弃疾 沉郁豪放
3.品味语言风格词:
清新淡雅-像一朵楚楚动人的小花,以杜甫的《绝句》为例分析。
自然质朴-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例分析。
华美绚丽-像一弯奇幻多彩的彩虹,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分析。
委婉含蓄-像一位欲语还羞的淑女闺秀,以李清照的《如梦令》为例。
奔放豪壮—像一位身材高大、黑面虬髯的关西大汉,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分析。
悲慨苍凉—像一抹悲壮的残阳夕照,以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为例分析。
三、链接高考: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以刘禹锡的《乌衣巷》为例明确答题步骤。
第一步:(点)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课堂演练:
清平乐
白朴
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
江南地迥无尘,老夫一片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1)这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
明确:(1)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平易晓畅。(2分)词中浑过了、老夫、恋杀、青山未必留人等口语,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2分)
(2)朱颜渐老,白发添、浑过了表现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的感慨。(2分)地迥无尘,一片闲云体现出洒脱闲逸、恬淡自在的人生态度。?
4.挑战真题(2019全国卷3):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答: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
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注意对比角度:
体裁:一为七言律诗一为乐府诗
内容:一为个人遭际感怀一为田野风光和农民劳动场景。
四、课堂训练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五、反思与作业:
1.反思本节课收获。
2.作业:
① 笔记本上整理题型、风格词及答题步骤。
② 完成《高考作业本》《加练半小时》练习。

板书

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 二次备课
一、激情导趣
引入新课
二、明确任务 链接高考
三、小试牛刀重点探究
四、完善习题
交流分享
五、课堂训练
拓展延伸
归纳总结感悟提升

第二课时
累计课时:
一、课前导入:
由学生朗读两首诗词导入。
二、高考链接:
1.【2018全国卷Ⅰ】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赏句)
2.【2017全国卷Ⅰ】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赏句)
3.【2016全国卷Ⅲ】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原为“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炼字)
4.【2015全国卷Ⅱ】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赏句)
5.【2015湖北卷】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的妙处。(炼字)
6.【2013湖北卷】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做简要赏析。(语言风格)
同学们,以上这些题型就是鉴赏古诗歌语言的常考三大题型(板书:炼字、诗眼型;赏句型;语言风格型),不管是之前的地方卷,还是近几年的全国卷都涉及到了。所以这一高频考点我们一定要掌握。
三、小试牛刀: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题目。
满江红·金陵怀古
〈元)萨都剌
六代繁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①。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②歌残秋露冷,胭脂井③坏寒螀④泣。到如今、惟有蒋山青,秦淮碧!
【注】①畴昔:从前,往日。②《玉树》:陈后主所制艳曲《玉树后庭花》,历来被认为是亡国之音。③胭脂井:陈后主躲隋兵于此井,又名辱井。④寒螀:古书上说的一种寒蝉。
重点讲这首词,带领学生一起读懂这首词,读懂诗词是做题的基础。
题目:题目一般会给我们传递哪些信息?怀古诗(怀古诗你会想到什么?)
作者:对于熟悉的名作者要联想他的大概人生经历,一般写哪一类题材,其诗歌具有什么样的风格等。
注释:介绍作者或写作背景,解释理解有障碍的词语,解说所用的典故……
意象:意象传递着作者的情感。
情感词:直接表达情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上片起首写繁华的景象已消失,定下了全词感伤的基调。
B.“空怅望”两句写眼前山川已非当年,人事也已变迁。
C.“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四句直抒胸臆,用直白的语言表现了词人激越的情绪。
D.“《玉树》歌残”两句,化用陈后主的典故,表现了人事的变化无常。
2.“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中的“急”字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6分)
(二)【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题目。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题目。
赠卖松人
于武陵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歌前两联是说,卖松人把生长在深山大谷中耐寒的松树送到长安卖与那些住在翠楼中的富贵人家,作者能理解卖松人的这种求利心情。
B.诗歌的后两联是说,松树的“瘦叶”“淡花”是不被欣赏的,因为长安富贵人家喜欢的是妖艳媚俗的桃李。
C.作者对卖松人的不合时宜的作法进行了嘲讽,也对长安富贵人家不识松树价值的鄙薄进行了批判。
D.本诗写法上多用对比,比如“寒涧”“翠楼”的对比,“瘦叶”“淡花”与“桃李”的对比,更能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2.本诗语言婉而多讽,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四、完善知识体系和模型:
(一)炼字、诗眼型:
1.常“炼”之字: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叠词等。
所谓诗眼,是以人眼为喻,指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词句。
确定诗眼5角度:
A.内容上,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
B.修辞上: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C.词性上: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
D.结构上: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
E.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的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的第五个字。
2.完善思维模型:
炼字——
(1)释字义:解释该字词的含义,辨清词性,点明活用类型或使用的修辞手法。
(2)描画面: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展开想象描述画面。
(3)说效果:
A.从描写角度:突出景物特点方面的作用。
B.从造境角度: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C.从写人角度:突出人物形象特点方面的作用。
D.从抒情角度:对表达诗人情感方面的作用。
E.从艺术角度:该字在技巧运用或感染读者方面的作用。
F.从结构角度:分析该字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
诗眼题答题步骤:
(1)确定诗眼:参考确定诗眼5角度.
(2)整体点明地位:比如线索、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承上启下等。
(3)分析作用: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眼在全诗结构上、突出主题上或表达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3.答题示范: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中的“急”字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急”是急切、急迫之意。(步骤一:释字义)
此处将春潮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春潮在寂静的深夜里不甘寂寞急切地拍打金陵城的情形。(步骤二:描画面)
“急”体现出春潮的汹涌之势,又烘托出深夜的静谧氛围,表现出词人孤独惆怅的心绪如同这潮水一般澎湃。(步骤三:说效果)
五、学以致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除夜(其二)
姚 合
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
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
傩声①方去疫,酒色已迎春。
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②。
[注]:①傩声:驱傩仪式中驱逐疫鬼的呼号之声。②最后人:指最后一个饮酒的人。古代中国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荆楚岁时记》载:“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屠苏酒……凡饮酒次第,从小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表达对除夕的不舍,“殷勤”表现出情感的深切,“逡巡”则写出时间的快速流逝。
B.“烛尽”“鸡鸣”交待了时间,表明诗人彻夜守岁,留恋中饱含对万象更新的期待。
C.颈联写众人举行驱傩仪式、准备屠苏酒,以辞旧迎新的喜庆反衬诗人自己的落寞。
D.末句用疑问句引起读者注意,其实这里“谁”的答案是很明确的,那就是诗人自己。
2.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理由。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①几度:几年。②翻:反而。③共传:一起举杯。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 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询问年龄。“翻疑梦”,把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更”字,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惜” 字,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本诗运用倒叙的手法,先想象离别之后相思的情景,再写忽见之喜,再抒又将分别之情,不胜黯然,情感起伏,富有情致。
4.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山居示灵澈上人
皎然
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芜看茗归。
乍削柳枝聊代札,时窥云影学裁衣。
身闲始觉慕名是,心了方知苦行非。
外物寂中谁似我,松声草色共忘机。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作者在春季的晴天漫步山路看茶而归的闲适,呼应标题中的“山居”。
B.颔联写了作者削柳枝姑且代替书信,寄托留恋思念之情,语言繁复而情深。
C.作者“窥”云影,见云影照此裁衣,有偶然的妙悟,更有禅的况味。
D.外物寂静,作者不说 “我似谁” ,而说 “谁似我” ,表现山景已把 “我” 融合。
6.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李贺①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②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注]①李贺是唐代诗人,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属“王孙”,但系远支,与皇族关系已很疏远。②三梁:古人帽中横的硬衬,用竹制成。汉唐冠帽有五梁、三梁、两梁的制度。天子戴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戴三梁进贤冠。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二句,俯看竹子倒映水中、水波荡漾,仰观竹影凌空而上,一片生机。
B.三、四句写竹林小径所见。笋尖上挂着露珠。竹要快被青苔遮住,环境十分幽雅。
C.诗的前四句写竹子潇洒的风度、劲直的气节,为后面诗人直抒其志作了充分铺垫。
D.后四句转换笔法,描写竹子的功用,寄寓作者的感慨,抒发了作者的怀抱与希望。
8.有人评价这首诗以一“喜”字贯穿全诗,你同意吗?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鹧鸪天?鹅湖①归,病起作
辛弃疾
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归宁②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注)①鹅湖,风景优美之地,词人闲居时常游之所。②归宁:回家省亲。多指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表露出诗人久卧病榻之后,对春意盎然之景的企盼;其中“懒”字则又道出词人“精力衰退”的实际身体状况。
B.“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旱催”这两句描述了词人观赏山景作诗的情状,把词人陶醉在自然风光
之中的形象表现了出来。
C.“朱朱粉粉野蒿开”用语特妙,描绘山花儿鲜艳的颜色和生气蓬勃、随处开放的特点,写出了春天富有生机的田野实景。
D.这首词上片写病愈无意出游的情态,下片写出游所看到的原野风光和人事,上下片联系紧密,表达疏懒沉郁、行止两难的复杂心情。
10.有评论者认为,“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两句将春天描摹得生动传神,请找出其描写中最巧妙的一个字,赏析其精妙之处。
六、反思与作业:
1.反思本节课收获。
2.作业:
① 笔记本上整理炼字、诗眼及答题步骤。
② 完成《高考作业本》《加练半小时》练习。

板书

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 二次备课
一、激情导趣
引入新课
二、链接高考明确任务
三、完善模型重点探究
四、学以致用
交流分享
五、课堂总结
拓展延伸

第三课时
累计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请学生回顾上一课时所讲炼字、诗眼型题的相关知识点。
链接高考
(2018·全国卷Ⅰ·T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9分)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2017·全国卷乙卷·T二(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三、完善知识体系和模型:
(二)赏句型
1.古诗词中常见的句式:
A.省略:省略主语、宾语、动词、介词、连词等。
B.对仗:律师一般由八句组成,其中颔联和颈联一定要对仗。
C.倒装:为了适应格律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效果,句子里常有语序倒置的现象。
D.互文:古诗因受字数的限制,或从章节、对仗等方面考虑,常把一个完整的意思拆开分置。
E.列锦:几个相互关联的名词罗列起来,构成意象的组合与叠加。
2.赏句的角度:
(1)内容:句意、意象、情感等。
(2)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描写、抒情)、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3)语言特点:炼字、句子倒装、句子对仗、句子省略等。
(4)结构特点:首句、中间句、结句。
3.完善思维模型:
A.翻译句子:展开联想和想象用意译法翻译句子。
B.鉴赏艺术效果:从特征最明显、最突出的角度切入,并分析其效果。
C.点出情感:点出该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4.答题示范: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①考场上一片紧张肃穆,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好像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步骤一:析句意)
②运用了比喻,把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比作春蚕食叶声,生动贴切;动中见静,越发显出考场的庄严寂静。(步骤二:明角度,析效果)
③表达了作者的惜才爱才之情和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步骤三:点作用)
(三)完善书写模型:
1.分点作答,每点之间必须留有空格。3-4点。
2.依据题目安排好答题范式(并列式、层进式、总分式)。
3.全局观念,布局好答案。
四、学以致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春?晚
范成大①
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②,小舟无伴柳丝垂。
(注)①此诗作于淳熙六年(1179年)春。淳熙五年六月,范成大参知政事仅两个月,便因与孝宗政见不合而落职,于是诗人怀着难遇明主想要隐退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②春涨动:春水开始增涨。春季涨水叫春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景物,不作精雕细刻,意会即止;描写心境,也只略现迹象,巧妙用典,使得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B.首联选择了两个意象“舞燕”“啼莺”,描绘了晚春时期莺歌燕舞、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透露出了诗人游赏的兴致。
C.颔联点出暮春时令,暗示诗人心绪。诗人昏昏醉眠,日长难遣,樽前花老,诗情难觅,止不住把满怀愁绪抒写出来。
D.颈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眼前“花老”而联想到人老,慨叹当时南宋朝廷不能振作,自己心力交瘁,回天乏术。
2.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联的妙处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以咏“早朝”为主题的唱和诗,写景极尽铺张,氛围渲染庄严,对仗精工典丽。
B.颔联中“金阙”“玉阶”,其辞藻富丽堂皇,正适合表现皇宫的金碧辉煌和雕栏玉砌。
C.颈联将“花迎剑佩”“柳拂旌旗”的场面与“星初落”“露未干”的时间融汇成一体。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充满对当今皇上的赞颂之情和恭敬之态。
4.诗的首联起笔不凡,匠心独运。请结合相关诗句作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送刘促通知泾州
司马光
四载一相逢,相逢遽为别。
侪辈日萧条,与君俱白发。
卮酒不暇执,旧游那复说。
忽忽无他言,暑行戒饥渴。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四载”与“遽”形成鲜明反差,前者说明相逢之难,后者说明离别之快。
B.本诗前后照应,“遽”字领起,“不暇忽忽”等与之呼应,突出相逢的短暂匆忙。
C.尾联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百感交集的情态,表达出对友人的不舍与关切之情。
D.这首诗通过生活场景细节来表现诗人的情感,语言含蓄,感情细腻,耐人寻味。
6.诗的颔联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7—8题。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独处客馆,一个“闭”字锁住了馆门,也锁住了词人的心。春寒料峭,杜鹃悲啼,斜阳渐沉,这所有景物触动了词人一腔身世凄凉之感。
B.一个“砌”字把不可言传的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变为具体形象的东西,同时也使人想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的城墙那般沉重坚实而无法消解。
C.“楼台”“津渡”“桃源”都是清冷孤寂生活的象征,表现的是词人被贬后感到美好的生活已消失,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惆怅之情和前途茫然之感。
D.“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写词人遭遇贬官,精神至感痛苦,所以朋友的礼物和书信不仅没让他感到高兴,反而更引发了他思乡怀旧的离愁别绪。
8.此词末两句曾令苏轼击节赞叹,竟书于扇面。这两句究竟好在何处?请简要分析。
五、反思与作业:
1.反思本节课收获。
2.作业:
① 笔记本上整理炼句及答题步骤。
② 完成《高考作业本》《加练半小时》练习。

板书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