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07 诗歌表达技巧鉴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考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07 诗歌表达技巧鉴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6 22:3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知识点之诗歌的表达技巧
【整体把握】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指的是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用的特殊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地说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鉴赏表达技巧,就是辨识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艺术构思,分析这些技巧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其关键是把握表达技巧和效果,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知道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常见失误是对表达技巧把握不准和忽略表达效果。本节课的内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继上次课的之后古诗文鉴赏的另一个考点。由于它还与下次课的内容“理解、领悟古诗的思想感情”有着引导及类比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学科中本部分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是诗歌表达技巧两大偏差的四种对策和答题规范,解决重点的关键是掌握有关诗歌表达技巧的种类与术语,分清各种技巧,掌握审答规范。
【课型】
【课时安排】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我会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2.我会准确的疏通文意,解释关键字词。
3.我会在大致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翻译实词。





4、我能明确高考试题有关考查表达技巧的命题特点。
(学习重点)
5.我能了解诗歌表达技巧的范畴与内涵。
(学习重点)
6.我能掌握试题解题思路和方法。
(学习难点)





7.我可以理解诗歌内容,提高感悟能力。
【实现路径】
基础性目标实现路径
课前:诵读诗歌,理清文脉,阅读《赢在微点》上的资料。
课中:交流学习成果,差缺补漏。
拓展性目标实现路径
课前:诵读诗歌,疏通文意。
课中: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自我深度阅读诗歌,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小组讨论相关问题,交流学习成果,差缺补漏,最终形成规范文字。
挑战性目标
实现路径
阅读老师印发的文字材料,掌握诗歌结构。
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
二次备课
一、激情导趣
引入新课
二、明确任务
指导自学
三、小组合作重点探究
四、难点透析
交流分享
五、课堂训练
拓展延伸
累计课时:
【考试说明及解读】
考试说明: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考点解析】:
诗歌表达技巧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学生得分率不高。对近几年全国和各地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归纳,我们发现在诗歌鉴赏的五个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中,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得最少,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涉题最多。
考查具有综合性、多样性,常见的考查形式有:
1.与鉴赏古诗词的语言结合起来考查,重点考查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
2.与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结合起来考查,主要是对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及表达效果的把握。[]
3.结合诗歌具体语句的分析,理解表达效果的艺术效果。[4.一般要求考生先判断使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然后分析表达效果,也有的结合古代文艺评论家对该诗歌表达技巧的评价来考查。
5.结合扩充语句考查对表达技巧的把握。
【备考方案】
1.构建知识体系:熟悉理解并掌握各种表达技巧。
2.有针对性的训练,养成在训练中感悟理解,在理解中积累提升的习惯。
3.在训练中要善于总结答题方法和规律,掌握答题步骤。
4.答题切忌生搬硬套,贴标签,要具体诗歌具体分析,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答题。
5.切忌盲人摸象式的鉴赏,要整体把握诗歌,必要时结合诗人的身世、写作背景、注释等去分析。
6.明确考查角度,做到考什么答什么。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古诗鉴赏,了解了读懂一首诗,起码要“三知”——知人、知事和知体。也学习了如何鉴赏古诗形象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复习另一个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小问题1: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有哪几类?
明确: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艺术构思。
小问题2: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明确: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双关、设问、反问……
做题感悟:
1、请说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拟人)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拟物、夸张)
(3)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夸张)
(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比喻、夸张)
(6)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设问、借代)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偶、双关)
(8)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
(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借代)
(10)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比喻、夸张)
二、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构建知识术语:(理解、识记)
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达方式、抒情手法、修辞方法、结构技巧、其他表现手法
(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2)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咏物诗)
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咏史言志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怀古诗)
用典抒情
(3)写景手法: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
衬托渲染
运用修辞 联想想象
移步换景
绘形绘声绘色 高低
远近
俯仰
动静
明暗 虚实结合
点面结合
工笔细描
粗笔勾勒
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
(4)修辞手法(结合散文表现手法中的修辞来增强记忆)
比喻: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比拟:拟人,赋予人的情感(使……人格化)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苏轼《新城道中》
双关:趣味
含蓄委婉
意味隽永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夸张:浪漫,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排比: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互文:言简意赅,趣味。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反问:强调突出。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设问:强调突出。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
阿鲁威作
反复:强调突出,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叠词:营造氛围,音韵美。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5)结构手法:照应(首尾照应
照应诗题等)
总分(总领
总结
分写)
线索
过渡
铺垫
伏笔
层层深入
首句标目 曲笔入题  以景起句
以景结句
以景结情
起句设问
开门见山
卒章显志
议论收尾
问句收束
(6)其他表现手法:
比兴、用典、对比
衬托:以动衬静
、以静衬动、以声衬寂
、以明衬暗、
以乐景衬哀情、乐景衬乐情
哀景衬哀情
虚实结合
/
联想和想象
/
曲写(对写):如以对方写自己(委婉含蓄)
渲染/烘托细节描写
象征/托物言志
情与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直抒胸臆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写实和夸张
第二课时
累计课时: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设题类型及解题方法指导
【设问方式】
1.请结合诗句,对这首诗(或诗歌的某几句)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作简要的分析。
2.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3.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4、是怎样抒情(或描写)的?
5.某诗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维流程】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是从什么角度设题。是抒情方式,还是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相关诗句解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答题示例1】(2005年全国卷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答题示例2】[]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答: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颈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第三课时
累计课时: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实战演练
1.
(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角度】
①明确技巧:比拟、排比。
②阐释运用: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
③指明效果: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渲染了气氛。
[]
【答案整合】
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2015·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角度】
①明确技巧:虚写。
②阐释运用:标题“将赴北庭”的“将”表示作者未到;“闻说”,表示下文写北庭的景色都是听别人说的,属于想象。
③指明效果: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接到“勤王”命令后的急切心情。
【答案整合】
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3.(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角度】
①明确技巧:诗的尾联写景,手法应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阐释运用:“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诗人想象自己将来在桐江上烟雨垂钓的景象,借此来表达自己隐逸的愿望。
③指明效果:尾联既照应题目“秋兴”,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答案整合】
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第四课时
累计课时:
4.(2016·全国Ⅰ卷)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角度】
①确认手法:用典。
②具体分析:“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在诗后面的注释中解释了其含意: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国家一统,众流安定,国无巨寇,正应众生安居乐业。
③指明效果:作者自比任公子,感慨在太平盛世没有施展才干的机会,流露出一丝失落之情。
【答案整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舟中晓望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这首诗在结构上很有特点,既开门见山,又首尾呼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角度】
①明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
②析运用: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乘船去往天台山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的愉悦心情。这是一首五律,开篇就提出“望”字,以下内容都是望中所见;结尾“坐看”正好与“望”照应,因此首尾呼应。
【答案整合】
首联开篇就点出“望”字,紧扣诗题,且表现了诗人急于到达目的地的急切心情,是全篇的精神之所在,因此说是开门见山。尾联写诗人坐在船上看见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璨美丽,于是想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坐看”照应“望”字和次句中的“遥”字,“霞色晓”与诗题中的“晓”相呼应,表明是在一个早晨,这些所表达的都是诗人急切的心情。因此说,全诗开门见山,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第五课时
累计课时:
A组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柳梢青 岳阳楼
戴复古①
袖剑飞吟②。洞庭青草③,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④一点,自古如今。
【注】 ①戴复古: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诗人。②袖剑飞吟:相传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留诗于壁上,曰:“朝游百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袖剑,衣袖里藏着短剑。飞吟,临风吟唱。③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在洞庭湖的南头)。④君山:在洞庭湖中,相传是湘君出没之处,故名。
问题:词下阕最后三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阐述。
答案:词下阕最后三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词人伤时忧国之情。
“人间”与“君山一点”,“变尽”与“自古如今”形成强烈的对比,自然永恒与历史兴替,引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B组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李 白
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
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
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
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醍盘饭霜栗。
半酣更发江海声,客愁顿向杯中失。
问题:诗歌前四句是如何描写夜闻“吴吟”的?(4分)
答案:采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借万壑之风振响空寂的树林来表现歌声的奇绝;想象蛟龙惊起不敢在水中静卧,山猿也不时停下啸声而闻听山岩下的歌音,侧面描写歌声给人的震撼之感。
C组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双调]驻马听吹
白 朴
裂石穿云,玉管①宜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②风里欲偏斜。
凤凰台③上暮云遮,梅花④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注】 ①玉管:玉制的古乐器,用以定律,后泛指箫管之类管乐器。②鹧鸪:南方山鸟,栖息于有灌木丛和疏树的山地。另外,《教坊记》中列有《山鹧鸪》之曲名。③凤凰台:有三,一在甘肃成县南,与此曲无涉;一在陕西宝鸡市南,萧史弄玉的故事,就发生在此,但此台早已倾毁;一在南京市南面,古代旅游胜地。④梅花:此地当指腊梅。另外,《乐府杂录》中录有《落梅花》曲名,为古代笛名。
(1)此曲开头四句写出了笛声曲调的什么特点?
答案:第一、二句写的是高亢清纯风格的曲调。“裂石穿云”,是说笛声高亢有力,可使山石为之碎裂,直达云霄。“清更洁”是说其音清雅而纯正。第三、四句写的是笛声凄怆悲凉风格的曲调。“霜天沙漠”是指吹奏者吹出了令人断肠之声,“鹧鸪风里欲偏斜”,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鹧鸪在西风中的飞行状态,实际上,作者是在写吹笛者在吹奏《山鹧鸪》曲。鹧鸪是南方之鸟,不可能在北方秋天的沙漠里飞,但是,艺术想象是可以打破这种时空界限的。这儿并非真写鹧鸪飞行,而是在写《山鹧鸪》曲的悲凉凄怆,以致山鸟闻之也悲不自胜,行为失常(“欲偏斜”)。
(2)作者是怎样表现笛声的惊人艺术效果的?
答案:①作者想象奇特,多用比喻、拟人、夸张,表现了吹笛者高超的技艺,描绘出了笛声的惊人艺术效果。如下阕第一、二句中,写笛声能使充满神秘音乐色彩的凤凰台为之失色,能将漂浮不定的云彩汇聚于凤凰台上。满树梅花竟然闻笛声而惊落,飘飘洒洒如黄昏时的雪花。一个“惊”字,将梅花拟人化,仿佛也在谛听此曲。②对笛声采用了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手法。
曲中未写一“笛”字,而是从视觉的角度用石、云、玉、霜天、沙漠、鹧鸪、凤凰台、梅花等意象来侧面烘托笛声的美妙,使难以描绘的笛音转化为读者脑海中浮现的视觉画面,让人如身临其境。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