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第4课 扬州慢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下册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第4课 扬州慢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下册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6 22:4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扬州慢
姜 夔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熟读成诵,体会该词的声韵之美;
2.审美鉴赏与创造:
把握本词今昔对比、虚实相生的运用。
1.知人论世:
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后寓居武康(今浙江德清),与白石洞天为邻。早年随父宦游,居汉阳。后过着游士式的生活,屡试不第,布衣终身。
姜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借此谋取生计。其词作或感慨时世、抒写恋情,或写景咏物、记述交游。琢句精工,韵律谐婉,格调高旷,寄意幽邃,艺术造诣较高。以清冷刚健的词笔开创了体制高雅的风雅词派,亦称格律词派。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词有《白石道人歌曲》。
他多才多艺,擅长书法,精通音律,工诗,词尤为有名,有“词中之圣”之称,与辛弃疾、吴文英分鼎南宋词坛。开创了风雅词派,即格律派,对于南宋后期词坛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响。
2.写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
姜夔自汉阳出游,途经金人两次蹂躏、惨遭兵燹xiǎn的扬州,
看到昔日繁华的商业都城,
已是“市尘尽荠麦,号角吹宵寒”,显得空荡凄凉,
眼前的景象和爱国的情思,
激起他强烈的感情,于是写下这首千古佳作。
3. 作品简介: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诗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三类:小令、中调、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这种分法未免太绝对化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了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本词写词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表现出作者为祖国山河残破、人民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扬州,在隋、唐、北宋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
晚唐诗人杜牧一生至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留下了他无数的动人诗篇。
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词人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赞誉。远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
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
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难怪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自读深思
1. 《扬州慢》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2.词的正文写了哪些意象来氛围,表现词人的“黍离之悲”?找出这些意象,并分析其效果。
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组探究
1.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赏析“清角吹寒”中“寒”字的妙处。
                                                                           
                                   
3.全词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1.《扬州慢》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时间、地点——丙申、维扬,
当时的情景——四顾萧条,
诗人的心境——怆然感慨,
词的主题——黍离之悲。
自读深思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意象
意蕴
效果
青青荠麦
凄凉荒芜。荒凉的空城,与往日的繁华形成对比
写出了扬州遭劫后的荒凉、寂寞,
渲染了郁闷悲凉的气氛,景中含情,
寄托了作者
感怀家园、
伤时念乱的
无限痛惜之情。
废池乔木
揭示战争的破坏程度,衬托出扬州人民的痛苦
二十四桥无声冷月
烘托物是人非、
凄清冷落的氛围
桥边红药
有“寂寞开无主”之感和生在乱世无人怜之叹
凄清的号角
军号凄厉,
渲染空城的凄清
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
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废池乔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
②作为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
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
③连它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自读深思
1.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
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
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
一边是虚,一边是实,
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
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归纳总结一
2.赏析“清角吹寒”中“寒”字的妙处。
①“寒”字用得很妙。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②“寒”本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
但作者突出人为的感彩,
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
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
③高度形象地表达了凄清之感。
3.全词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全词抒发了词人对战争的厌恶与痛恨,
对扬州城昔日繁华的追忆和怀念,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归纳总结二
如何做到虚实结合呢?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化虚为实。化虚为实,就是作者把心绪、情感等物化,
变无形为有形。如李煜的《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中将无形的“愁”物化为“东流”的“一江春水”,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愁”的绵绵不绝。
(2)引实入虚。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要是说生活过得很单调很寂寞,这话就抽象,虚而不实。刘长卿的《新年作》:“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这句话的意思是:
“从早到晚同我做伴的只有猴子,和我领略江上风光烟雾的,
只有柳树。”这就是通过具体景物的描写透露出生活的单调寂寞。
归纳总结三
(3)虚实相生。“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
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
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文内容,
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写的是实景,历历如在眼前;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
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
可以想见抱负与气度的远大。
人们从这两句诗中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
D A B B
导学案习题答案
1.答案:①结句不抒怀古之情,却写凭栏所见景色,
正体现了姜夔托物起兴、意境清空的创作特色。
柳本纤弱,哪堪又残?故其舞也参差不齐。
②“舞”本有优美、高雅之境,但此时残柳却“参差不齐”
此一自然意象,实为南宋衰世之象征,隐然有不甘衰灭之意味,
③极具张力的景物描写,寄寓着作者无尽的苍凉和悲壮之情。
2.答案:①此词通过眼前之景来抒发身世之感、家国之悲。
②上片写燕雁随了流云,沿着太湖西畔悠悠飞去。
湖上数峰清寂愁苦,黄昏时分正蕴酿着一番秋雨,
饱含自己漂泊江湖之意。
③到结尾处又用衰柳残枝当风舞象征南宋之衰世,苍凉之中,
深含无限悲壮之情。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