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阶段强化专题训练(二)
LK版
九年级下
专训
温度计
1
2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3
4
5
6
7
答案呈现
A
25
℃
B
36.8;正常
1.【中考?邵阳】甲、乙、丙三支酒精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都一样,甲和乙玻璃管的内径相同,甲玻璃泡的容积比乙大,乙和丙玻璃泡的容积相同,乙的内径比丙细,由此可判断这三支温度计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 )
A.甲最长
B.乙最长
C.丙最长
D.一样长
A
2.【中考?呼和浩特改编】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温度计,如图所示,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水平部分有一小段液柱。
(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填“液体热胀冷缩”或“气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点拨】这个气体温度计是利用瓶中气体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
气体热胀冷缩
(2)将此装置放在室内,当周围的温度降低时,液柱将向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
【点拨】温度升高时,瓶内气体体积膨胀,把液柱向右推;温度降低时,液柱向左移动。
左
(3)若将该温度计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处的刻度应标________℃。
【点拨】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
0
3.【中考?绵阳】如图是自制温度计的演示实验,实验装置是在小瓶里装一些带颜色的水。给小瓶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先插进一根玻璃管,
用橡皮塞塞住瓶口。
(1)实验操作中,要先后将小瓶放入________和冷水中,并注意观察__________________。
热水
水柱的位置变化
(2)实际使用时,发现该温度计玻璃管中液柱变化不明显。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改进建议: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换用更细的
玻璃管(或换用更容易膨胀的液体)
4.小明要自制一支温度计,需要标上刻度。在标准大气压下,他把温度计先后放入冰水混合物和沸水
中,分别标出温度计中液柱达到的位置A和B。
将该温度计放在刻度尺旁,如图所示,此时
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应该是________。
【答案】25
℃
5.关于温度计的使用,如图所示正确的是( )
A.①和④
B.②和⑤
C.③和⑥
D.都正确
B
6.【中考?广东】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__的规律制成的。如图中________(填“甲”或“乙”)是体温计,测量体温时,体温计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热胀冷缩
乙
可以
7.如图所示的是一种非接触式温度计——不接触皮肤就能显示温度,其示数为________℃,表明被测者体温________(填“偏低”“正常”或
“偏高”)。
36.8
正常(共36张PPT)
第十八章
物态变化
LK版
九年级下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1
2
3
4
5
6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答案呈现
7
8
9
10
固;液;气
熔化;凝固
熔化;凝固
C
D
酒精
非晶体
A
熔化;吸收
11
12
13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答案呈现
14
15
B
C
16
17
A
1.任何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压强影响下将显现不同的物态。人们常说“物质有三态”,比如水,通常以______态、______态、______态三种形态出现。
固
液
气
2.【中考?黄冈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画“糖人”,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其作画过程是艺人先将红(或白)糖放在热锅里,糖的温度会升高从而________,然后用小勺子将糖汁倒在玻璃上或刻画有戏曲人物、小动物等的造型模板上,待糖汁________后,栩栩如生的“糖人”就制成了。(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熔化
凝固
3.和平是每一个人的梦想。“铸剑为犁”的过程中,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和________。
熔化
凝固
4.【中考?赤峰】下列各组固体中具有确定熔点的一组是( )
A.蜡、玻璃、沥青
B.蜡、铝、玻璃
C.冰、铁、铝
D.冰、铁、沥青
C
5.【中考?邵阳】标准大气压下海波的熔点为48
℃,则标准大气压下48
℃的海波( )
A.一定处于固态
B.一定处于液态
C.一定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以上都有可能
D
6.【中考?德阳】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平均气温为-25
℃,最低气温可达-88.3
℃,依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在南极长城站测气温应选用________温度计。
物质
熔点
酒精
-117
℃
水银
-39
℃
【点拨】-88.3
℃时水银已凝固,无法工作。
【答案】酒精
7.【中考?兰州】沥青路面在烈日下由硬变软,在这个过程中沥青的温度不断升高,说明沥青是__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
非晶体
8.如图是一款新型水杯,在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固态物质,实现了“快速降温”和“快速升温”的功能。使用时,将水杯上下晃动几分钟,可以将100
℃的开水降温至55
℃左右,也可以将冷水
升温至55
℃左右,这款水杯被称为
“55
℃杯”。“55
℃杯”的工作
原理是( )
A.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热水;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
B.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冷水;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
C.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
D.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
【点拨】首次使用时,加注热水,固态物质吸热熔化,当温度低于55
℃后,物质凝固放热,这个过程中,水可以较长时间保持55
℃不变。
【答案】A
9.【中考?西宁】夏天在农贸市场卖海鲜产品的摊位上,经常看到摊主将冰块放在新鲜的海产品上面用于保鲜,这主要是因为冰块有较低的温度和熔点,且冰在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要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熔化
吸收
10.【中考?连云港】质量相同的0
℃的冰比0
℃的水冷却效果好,这是因为冰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时吸收热量,此过程中冰的温度__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熔化
保持不变
1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
A.沥青表面被烤化
B.水中加糖得到糖水
C.冰凌化成水
D.蜡烛燃烧
【点拨】水中加糖得到糖水,属于溶解现象,不是熔化现象。
【答案】B
12.【中考?自贡】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B.甲物质的熔点为210
℃
C.乙物质在BC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乙物质在BC段温度不变,不吸热
【点拨】甲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没有熔点,是非晶体。乙物质熔化时有温度不变的过程,有一定的熔点,是晶体,故A、B错误。乙物质在BC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C正确。乙物质在BC段处于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D错误。
【答案】C
13.【中考?青海】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根据图象的特征可以判断这种物质是一种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________℃,熔化过程中
________(填“吸收”或
“放出”)热量。
晶体
80
吸收
14.【中考?贺州】将装有碎冰的试管插入装有冰粒的烧杯中间,然后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当烧杯中的冰熔化一半时,试管中的冰( )
A.没有熔化 B.熔化一半
C.熔化小于一半
D.熔化超过一半
【点拨】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当烧杯中的冰熔化一半时,烧杯内的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
℃;试管内的冰虽达到熔点0
℃,但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温度相同,不能吸热,故无法熔化。
【答案】A
15.学习物态变化时,老师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放热结冰温度不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吸热化水温度未升”。该对联先后包含的两种物态变化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它还说明了冰是一种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根据对联可知冰的熔化条件是温度达到________,且继续吸热。
凝固
熔化
晶体
熔点
16.【中考?苏州节选】小明分别采用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烛蜡、冰的熔化特点。
(1)组装甲装置时,A、B两部件中应先固定________部件;探究时采用“水浴法”而不直接用酒精灯加热除了能减缓升温速度,还能使试管
___________;
B
受热均匀
(2)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
-4
(3)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两者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其中烛蜡的图象是图_______(填“①”或“②”)。
②
17.【中考?枣庄】小明和小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想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不知道给药品降温用冰好,还是用盐水结成的冰好?他们动手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
(1)在选择温度计时,有量程为“-2~102
℃”和“-20~102
℃”的温度计,应选择量程为________的温度计,这样选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使用量程为-20~102
℃的温度计,主要是考虑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
℃时,便于测出盐水的凝固点。
【答案】-20~102
℃;盐水的凝固点可能低于-2
℃
(2)在测量过程中,他们同时发现所测得的盐水凝固点并不相同,于是对比了双方实验过程,发现烧杯中装水都是200
mL,小明加了1汤匙的盐,而小华加了3汤匙的盐,由此做出猜想:盐水的凝固点可能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接着他们进行多次实验得出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下表: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看出,盐水的浓度一直在变大,而盐水的凝固点先降低后又升高。
【答案】先降低后升高
(3)你认为给冷藏盒中药品降温最好选用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填“冰”或“适当浓度的盐水结成的冰”)。
【点拨】药品要求在0
℃以下存放,要求所选物质的熔点在0
℃以下,冰的熔点是0
℃,适当浓度的盐水结成的冰的熔点低于0
℃,所以冷藏盒中应使用适当浓度的盐水结成的冰。
适当浓度的盐水
结成的冰
(4)实验后,他们联想到冬天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便于除雪,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点拨】寒冷的冬季,向积雪撒盐,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使积雪的熔点降低,便于积雪熔化。
积雪上撒盐使雪的熔点低于0
℃,
积雪便于熔化(共33张PPT)
第十八章
物态变化
LK版
九年级下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第2课时 液 化
1
2
3
4
5
6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答案呈现
7
8
9
10
D
A
液化
液化
A
B
D
11
12
13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答案呈现
14
15
BC
汽化;放出
汽化;吸收
16
17
C
甲;乙
1.【中考?攀枝花改编】清晨,人们在公园散步的时候常常看到树叶和青草上挂满晶莹的露珠。从物态变化的角度看,露珠的形成属于( )
A.汽化
B.凝固
C.熔化
D.液化
D
2.下面的各种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
A.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会蒙上一层小水珠
B.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变干了
C.钢水浇铸成钢件
D.冰块正在慢慢化成水
【点拨】地上的水变干是汽化现象,钢水浇铸成钢件是凝固现象,冰块化成水是熔化现象。
【答案】A
3.“武江烟雨”是难得一见的美丽景色,江面上环绕的雾是由水蒸气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液化
4.【中考?安徽】冬天,从寒冷的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时,眼镜片上会出现“水雾”;夏天,从电冰箱里取出一瓶饮料,饮料瓶上会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些都是物态变化中的________现象。
液化
5.青藏铁路路基两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细、高约2
m的铁棒(如图所示),叫热棒。热棒在路基下还埋有5
m深,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灌有液氨。
热棒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态氨受热发生①,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将热量传导给空气,气态氨因此冷却②变成了液态氨,又沉入了棒底。这样,热棒就相当于一个天然“制冷机”。请问文中空格处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
A.①汽化 ②液化
B.①液化 ②汽化
C.①熔化 ②液化
D.①熔化 ②凝固
A
6.【中考?山西】如图是一种沙漠里能收集空气中水分的甲虫。清晨,空气中水蒸气含量高,甲虫从洞穴中走出爬上沙丘,迎着风整个身体呈倒立的姿势,很快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背部凝结成水珠,水珠越聚越多,顺着背部流入甲虫的嘴里。科学家利用该原理制造了沙漠集水器,实现沙漠淡水的补给,能让沙漠变成一块块绿洲。甲虫能收集到空气中的水蒸
气,说明它背部的温度比外界气温(
)
A.一定高
B.一定低
C.一定相同
D.无法确定
【答案】B
7.【中考?淮安】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装有水的烧瓶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烧瓶中水量减少,这是由于水________造成的;而瓶口上方的金属盘
底部出现水滴是由于水蒸气发生______
__形成的,该变化过程需要________热。
(前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点拨】当用酒精灯给烧瓶中的水加热时,烧瓶中的水吸热会发生汽化现象,水变成水蒸气,瓶内的水减少;烧瓶中汽化的水蒸气上升遇到温度较低的金属盘就会液化形成小水滴,该过程需要放热。
【答案】汽化;液化;放
8.【中考?绥化】电冰箱是常用家用电器,其内部结构如图所示。它是利用制冷剂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的外面,使冰箱内部温度降低。请根据你对冰箱的认识及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冰箱
里面温度较低,而外壳摸起来却较
热。这是制冷剂在冷冻室内______
_______,在冷凝器内___________。
汽化
液化放热
吸热
9.【中考?株洲】夏天,从冰箱里取出冰块,在冰块四周出现的“白气”是由________________(填“冰”或“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________(填“液态”或“气态”)水。
【点拨】“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块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答案】空气中的水蒸气;液态
10.【中考?孝感改编】寒假,小华一家人驾车出去旅行时,小华发现汽车的前窗玻璃出现了一层水雾。打开除雾开关后,不一会玻璃上的水雾消失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水雾出现在前窗玻璃的外表面
C.水雾是空气液化形成的
D.水雾消失是汽化现象
【点拨】水雾是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前窗玻璃内表面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水雾消失是汽化现象。
【答案】D
11.【中考?株洲,多选】沏茶时,玻璃杯的杯壁上常会出现水雾,一段时间后,水雾又消失了。关于这种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雾出现在玻璃杯的外壁上
B.水雾出现在玻璃杯的内壁上
C.“出现水雾”是液化现象,“水雾消失”是汽化现象
D.“出现水雾”是汽化现象,“水雾消失”是液化现象
【点拨】沏茶时,杯子上部的温度低于杯中水产生的水蒸气的温度,水蒸气上升时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杯的内壁上,从而出现水雾,故A错误,B正确;一段时间后,玻璃杯内表面上的水吸热又变为水蒸气,这是汽化现象,故C正确,D错误。
【答案】BC
12.【中考?济宁】在某些干旱缺水的地区,人们常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收集土壤中的水分。土壤中的水分在接触塑料薄膜前发生了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水蒸气在塑料薄膜下凝结成水珠的过程中,________(填
“吸收”或
“放出”)
热量。
【点拨】土壤中的水分先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塑料薄膜再液化成小水珠,液化要放出热量。
【答案】汽化;放出
13.香蕉也能钉钉子,在香蕉上浇上适量的液氮,液氮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从香蕉中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导致香蕉中的水凝固,坚硬无比,就能够钉钉子了。
汽化
吸收
14.【中考?南京】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其中a、b两位置有一处“白气”较浓。以下关于“白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它是水蒸气,a处较浓
B.它是水蒸气,b处较浓
C.它是小水滴,a处较浓
D.它是小水滴,b处较浓
【点拨】我们看到的“白气”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壶嘴处温度较高,不易发生液化现象,也就不易出现“白气”,所以a处“白气”较浓。
【答案】C
15.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两壶水放在相同的电炉上都已烧开,我们可以看到________房间里的水壶壶嘴的上方“白气”较多,从而判断出________房间的气温较高。
【点拨】由图可知,甲房间壶嘴的上方“白气”较多,而乙房间壶嘴的上方“白气”较少。“白气”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白气”多,表明房间温度低;“白气”少,表明房间温度高。
【答案】甲;乙
16.小明在实验室里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1)在如图所示装置中,用酒精灯将烧瓶内的水加热沸腾后,水蒸气从细玻璃管口喷出,在离
管口稍远处,可以看到雾状的“白气”,
这是因为喷出的水蒸气发生了_______
现象,雾状的“白气”实际是_______。
液化
小水滴
(2)如果这时在管口处放置一玻璃片,会发现正对管口的玻璃片表面的温度将________(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3)分析、归纳上述实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
升高
液化要放热
17.如图所示装置中,A为盛水的烧瓶,B容器中装有适量的水,C为温度计,玻璃管由A容器通入B容器的冷水中,对烧瓶A加热并使其中的水沸腾,
隔一段时间会看到:B容器中的水面
会逐渐________,温度计C的示数
________。
升高
升高
这个过程中,A容器中的水沸腾时产生大量________,通过玻璃管送入B容器的水中,发生________现象,同时放出____________,使B中的水量增加,温度________。
水蒸气
液化
大量的热
升高(共38张PPT)
全章高频考点专训
LK版
九年级下
专训2
物态变化规律的探究
1
2
3
4
5
6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7
8
1.【中考?桂林】为了探究物质熔化的规律,小靖同学所在的学习小组选取了冰与海波两种物质,并利用图甲中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1)在“探究冰的熔化规律”实验中,宜选
用________
(填“碎冰块”或“体积较
大的冰块”)。
碎冰块
(2)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小靖他们作出了熔化图象,如图乙、丙;他们发现冰和海波在熔化过程中,虽然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且在熔化时一直保持____________状态,由此他们判断冰和海波都
是____________(填“晶
体”或“非晶体”)。
不变
固液共存
晶体
(3)根据实验现象可知,海波的熔化图象是________(填“乙”或“丙”)。
丙
2.【中考?锦州改编】如图甲所示的是小胜同学“探究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装置。
(1)为了完成该实验,除图中器材外,他还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
停表
(2)为了使该物质受热均匀,建议小胜同学选取________(填“较大”或“较小”)颗粒的该物质进行实验。
较小
(3)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该物质此时的温度为________℃。
54
(4)由图丙可知,该物质的凝固点为________℃。
80
3.【中考?黄石】某同学探究影响蒸发情况的实验,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记录了三个示数,其中a温度计示数为__________
℃。
(2)酒精蒸发时会向温度计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5.5
吸收
(3)比较b和c温度计的示数,可以得出:蒸发快慢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从分子热运动的角度来看,空气流动促进了酒精分子向空气扩散。
液体表面空气流速
(4)该同学用水代替酒精多次实验,发现在相同温度但天气不同的情况下,三根温度计示数有时差别不大,有时差别却很大。他猜想水的蒸发情况可能与天气有关,若示数差别不大,可能的天气是__________________。
雨天、潮湿天气等
4.【中考?福建】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组装实验装置时,应当先调整图甲中________(填“A”或“B”)的高度。
B
(2)某小组用相同的装置先后做了两次实验,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a、b两条图线。由图可知:实验中水的沸点为________℃;沸腾过程中
水的温度保持________;若
两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分别
为ma、mb,则ma________
(填“>”“=”或“<”)mb。
98
不变
<
(3)撤去酒精灯后,水很快停止沸腾,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持续________。
(4)各实验小组发现,水沸腾时的温度均低于100
℃。那么,水的沸点可能与________有关。
吸热
气压
5.为了探究液化的发生条件,小明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
(1)用酒精灯对烧瓶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瓶中水量减少,这是由于水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造成的。
(2)金属盘底部出现水滴,这是由于金属盘的温度________,使水蒸气发生________而形成的。
(3)通过实验可知:______________可使气体液化。
汽化
较低
液化
降低温度
6.如图所示的是小矾同学为探究物质凝华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而设计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中碘吸热后升华成碘蒸气,不一会儿看到盖住杯口的玻璃板内表面有颗粒碘出现,这是碘蒸气________形成的。
(2)于是她提出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凝华
玻璃板内表面有颗粒碘出现,
是凝华放热形成的
(3)为验证猜想可采取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用酒精灯加热碘
一段时间,再把水滴滴几滴在玻璃板上表面,熄灭酒
精灯。过一会儿会看见固态碘出现在玻璃板内表面,
同时水滴不见了。②用手摸玻璃板,可以发现玻璃板
比较热
7.小明看到家中日光灯管的两端各有一圈黑色(如图甲所示),从外面擦怎么也擦不掉,他觉得奇怪,于是向爸爸请教,爸爸让他在一支长试管内装入少量的碘粉,塞上底部悬挂了少量棉线的橡皮塞,用酒精
灯慢慢加热,如图乙所示。
(1)加热时小明看到碘粉没有熔化就有紫色的烟雾升起,这是________过程,需要________热,同时发现棉线上好像下了紫色的霜,这是________过程。
【点拨】当加热碘粉时,碘会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形成紫色的碘蒸气,这属于升华现象,需要吸热;棉线上紫色的霜是由碘蒸气直接变成的固体,是凝华过程。
升华
吸
凝华
(2)一段时间后,小明看到离试管底一段距离处,出现了一圈紫色的堆积物,这是碘________形成的,并且时间越长,堆积越多。由此小明推断日光灯管上的黑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
【点拨】试管底一段距离处出现的堆积物是碘蒸气凝华形成的,并且时间越长,凝华形成的碘越多。由此可推断日光灯管上的黑圈是钨丝经过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
【答案】凝华;钨丝经过先升华后凝华
(3)经过这个探究,小明明白了高压电线上凝结的厚冰柱(如图丙所示)经过一个无雨、无雪的寒冷夜晚变粗的原因,你认为下列对原因分析合理的是( )
A.白天温度高,电线和冰柱遇热膨胀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厚冰柱变成了冰
C.空气中的水珠遇到厚冰柱后凝固成冰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遇到厚冰柱变成了干冰
【点拨】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柱凝华形成冰附着在冰柱上,使冰柱越来越粗。
【答案】B
8.【中考?广州】以下是关于相对湿度的资料:
①若1
m3的空气能容纳水蒸气为8
g,而实际容纳了4
g,则相对湿度为50%。
②相对湿度越大,水蒸发得越慢。
如图,其中一支温度计液泡由浸透水的布料覆盖(湿球温度计),另一支温度计的液泡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干球温度计),利用两支温度计的
示数及下表可得当时的相对湿度。
(1)图中干球温度计示数为16
℃,湿球温度计示数为________℃。从表中推算出此
时相对湿度是________%。
【点拨】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液柱在10
℃以上第4条刻度处,温度为14
℃;由表格中信息可知,干球温度计示数为16
℃,且示数差为2
℃时,空气相对湿度为80%。
【答案】14;80
(2)根据表中数据归纳“当湿球温度计与干球温度计示数差为3
℃时,相对湿度与干球温度计测得的温度的关系。”
【点拨】当湿球温度计与干球温度计示数差为3
℃时,干球温度计示数由14
℃升高到20
℃,相对湿度由69%升高到74%,说明干球温度计测得的温度越高,相对湿度越大。
【答案】当湿球温度计与干球温度计示数差为3
℃时,干球温度计测得的温度越高,相对湿度越大。
(3)简单解释为什么广州相对湿度大于90%的日子,湿衣服很难晾干。
【点拨】由资料可知,相对湿度越大,水蒸发得越慢,广州相对湿度大于90%的日子,水蒸发很慢,湿衣服很难晾干。
【答案】相对湿度越大,水蒸发得越慢,广州相对湿度大于90%的日子,水蒸发很慢,湿衣服很难晾干。(共35张PPT)
第十八章
物态变化
LK版
九年级下
第一节 温 度
1
2
3
4
5
6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答案呈现
7
8
9
10
B
C
C
B
A
B
C
36.9
11
12
13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答案呈现
14
15
-6
B
C
16
17
18
B
C
19
20
D
C
36.5;=
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下列说法中的冷热不是指温度的是( )
A.今天不太热
B.给食物加热
C.天冷加点衣服
D.开水慢慢变冷
B
2.0
℃的冰与0
℃的水比较( )
A.冰冷
B.水冷
C.一样冷
D.冷热无法比较
C
3.关于温度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常见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B.常见的温度计有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
C.所有的温度计的分度值都相同
D.不同温度计的量程不同
C
4.【中考?百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
℃的冰比0
℃的水冷
B.-6
℃读为“零下6摄氏度”
C.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约为25
℃
D.任何情况下,水的沸点都是100
℃
B
5.【中考?梧州】如图所示的是实验室常用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温度计的示数为39
℃
B.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0.1
℃
C.常用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
原理制成的
D.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
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点拨】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前,要先看清量程和分度值。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此时示数为39
℃。
【答案】A
6.【中考?湘西】在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时,如图所示的a、b、c三种方法,正确的是( )
A.方法a
B.方法b
C.方法c
D.a、b、c三种方法都对
B
7.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________℃,沸水的温度定为________℃,分别用0
℃和100
℃表示;0
℃和100
℃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________。
0
100
1
℃
8.【中考?无锡】如图所示,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时,为测量试管中碎冰的温度,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碎冰________,图中温度计的示数
为________℃。
【点拨】用温度计测量碎冰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碎冰充分接触,但不能碰到试管底或试管壁,防止影响测量结果;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示数在0的下面,是零下,所以其示数为-4
℃。
【答案】充分接触;-4
9.【中考?兰州】对于水银体温计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其分度值为0.01
℃
B.它利用了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C.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D.可以不采取任何措施进行连续测量
C
10.【中考?湘西】如图为体温计和寒暑表的一部分,其中体温计的读数是________
℃。
【点拨】由图知,左图为体温计,体温计分度值为0.1
℃,示数为36.9
℃。
【答案】36.9
11.【中考?泰安】如图所示,该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
【点拨】读取温度计的示数,首先应找到温度计零刻度线的位置,明确被测量温度是高于0
℃还是低于0
℃,再读取示数。
【答案】-6
12.【中考?湘西】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复学期间学校坚持每天早中晚给同学们测量一次体温。下面属于人体正常体温的是( )
A.0
℃
B.36.8
℃
C.68
℃
D.100
℃
B
13.甲、乙两盆水中都有冰块,甲盆里的冰块多些,乙盆里的冰块少些,甲盆放在阳光下,乙盆放在阴凉处,两盆里的冰块都未完全熔化,那么( )
A.甲盆水的温度比乙盆的高
B.乙盆水的温度比甲盆的高
C.两盆水的温度相同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点拨】两盆中均为冰水混合物,其温度均为0
℃。
【答案】C
14.冬天乌苏里江气温低到-50
℃,冰面之下的河水仍然在流动,则与冰交界处水的温度是( )
A.-50
℃
B.0
℃
C.低于0
℃,高于-50
℃
D.无法判断
【点拨】冰下和水的交界处,有冰有水,为冰水混合物,其温度等于0
℃。
【答案】B
15.体温计内有一段很细的弯曲管子,它的作用是( )
A.阻碍水银受热膨胀
B.阻碍水银遇冷收缩
C.水银受热膨胀能通过它,遇冷收缩通不过
D.无论膨胀还是收缩,玻璃泡和直管中的水银都能通过
C
16.体温计能精确到0.1
℃,这是因为( )
A.体温计玻璃泡内的水银比一般温度计多
B.体温计测量范围小
C.体温计短
D.体温计玻璃管的内径很细,玻璃泡的容积比玻璃管的容积大得多
D
17.【中考?枣庄】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8
℃,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8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乙的体温一定等于甲的体温
B.乙的体温不可能等于甲的体温
C.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
D.乙的体温一定低于甲的体温
【点拨】病人甲的体温是38
℃,由于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在离开人体读数时,体温计液柱不会自动下降,所以读数仍会是38
℃。用没有甩过的示数停留在38
℃的体温计测量乙的体温时,若乙的体温低于或等于38
℃,体温计液柱不动,示数仍为38
℃;
若乙的体温高于38
℃,液柱会上升,示数大于38
℃。可见病人乙的温度等于或低于38
℃,不可能高于38
℃。
【答案】C
18.小明的体质较弱,容易感冒,为了能够及时掌握小明的身体情况,妈妈要求小明每天都要测量体温。一天早上,小明照例测量体温后,用力甩了甩体温计,随后将体温计放在窗台上,上学去了,晚上回家发现体温计的示数为________℃(如图所示)。他以此判断今天的最高气温应________(填“<”“>”或“=”)这个示数。
【点拨】当体温计的示数达到36.5
℃后,即使环境温度降低了,体温计中的水银柱也不能自动退回玻璃泡中。
【答案】36.5;=
19.在练习使用温度计时:
(1)在使用温度计以前,应该观察它的________,认清它的________。
量程
分度值
(2)下列是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请将各步骤的标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B.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C.使温度计和被测物体接触几分钟;
D.观察温度计的读数;E.取出温度计;
F.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
BAFCDE
20.有一支温度计,虽然它的玻璃管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但标度不准确,当把它放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中时示数为-6
℃,把它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读数为104
℃。求:
(1)当它指示的气温为33
℃时,气温的实际值是多少?
(2)此温度计在什么温度时,温度计的示数与气温的实际值相同?(共34张PPT)
第十八章
物态变化
LK版
九年级下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1
2
3
4
5
6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答案呈现
7
8
9
10
C
D
D
A
升华
D
B
升华;液化
D
D
11
12
13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答案呈现
14
15
C
A
16
B
1.【中考?泰州】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樟脑丸逐渐消失——熔化
B.铁水浇铸铁铸件——凝华
C.擦酒精解暑降温——汽化
D.秋末屋顶上结霜——升华
C
2.【中考?牡丹江】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的是( )
A.初春,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B.深秋,清晨草叶上出现白霜
C.夏天,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瓶“出汗”
D.冬天,背阴处的雪没熔化却变少
【点拨】冰雪融化汇成溪流,是冰雪的熔化现象,故A错误。清晨草叶上出现白霜,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故B错误。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瓶“出汗”,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故C错误。背阴处的雪没熔化却变少,是雪直接升华为水蒸气,故D正确。
【答案】D
3.【中考?荆门】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升华过程
B.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凝固过程
C.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液化过程
D.丙为固态,由丙到甲是熔化过程
【答案】D
4.【中考?绵阳】冻肉刚出冷库时比进冷库时重,这是由于( )
A.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霜所致
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所致
C.冻肉中的冰熔化成水所致
D.冻肉中的水凝固成冰所致
【点拨】冻肉刚出冷库时比进冷库时重,这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为小冰晶,附着在冻肉的表面。
【答案】A
5.【中考?德州】妈妈为欢芯买生日蛋糕时,为了保鲜,把赠送的小干冰块装入矿泉水瓶并旋紧瓶盖与蛋糕放在了一起。意想不到的是,过了一会儿矿泉水瓶竟然发生了“爆炸”。欢芯放学回家后告诉妈妈,在矿泉水瓶内的小干冰块会迅速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使矿泉水瓶内压强增大,超出其承受能力,就发生了“爆炸”。
【点拨】将小干冰块装入矿泉水瓶并拧紧瓶盖,干冰(固态二氧化碳)会迅速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
【答案】升华
6.【中考?郴州】为防止食物腐败变质,可利用冰块或干冰使食物降温。这是因为( )
A.冰块和干冰熔化吸热
B.冰块和干冰升华吸热
C.冰块升华吸热、干冰熔化吸热
D.冰块熔化吸热、干冰升华吸热
D
7.【中考?泰安】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湖水结成冰
B.樟脑丸变小
C.露珠的形成
D.雾凇的形成
【点拨】水结冰是凝固现象,要放热。樟脑丸逐渐变小是升华现象,要吸热。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要放热。雾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要放热。
【答案】B
8.【中考?成都】小付买了一盒“雪月饼”,为了保持低温,工作人员在月饼包装盒内装入了一定量的干冰。回到家中,打开包装盒,发现周围空气出现了“白雾”,这是因为干冰在________过程中吸收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成了小水滴。(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点拨】包装盒周围的“白雾”是盒内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
【答案】升华;液化
9.【中考?宜昌】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点拨】雾是液态的小水滴,它是室内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的。“冰花”是固态的小冰晶,它是室内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玻璃直接凝华而形成的。液化的条件是遇冷,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高,玻璃的温度低,室内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会发生液化现象,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凝华的条件也是遇冷,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高,玻璃的温度很低,室内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玻璃会发生凝华现象,“冰花”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答案】D
10.【中考?镇江】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的是( )
【点拨】冰凌是水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冰雪消融,冰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
【答案】D
11.【中考?滨州】以下对中华古诗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C.“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
12.【中考?无锡】在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碘颗粒。为了能很快观察到碘的升华现象,又要防止碘熔化,下列加热方式合适的是(碘的熔点是113.7
℃,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
℃)( )
A.浸入开水中
B.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C.放入冰水混合物中
D.置于常温下的空气中
【点拨】酒精灯外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用酒精灯外焰加热碘容易发生熔化现象,不利于探究碘的升华现象,用水浴法加热,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碘不会发生熔化现象,但能发生升华现象。将被密封的碘颗粒放入冰水混合物或在常温下观察碘升华,速度太慢,效果不明显。
【答案】A
13.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的碘,塞紧塞子放入热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成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
(1)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
升华
(2)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得了一些小资料:碘的熔点是113.7
℃,碘的沸点是184.4
℃,水的沸点是100
℃。
请你根据上述小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为什么是错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不可能熔化
(3)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
干冰吸热升华
水蒸气遇冷液化
14.【中考?大庆】人们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干冰被“喷”入冷空气后,升华吸收大量热量,冷空气层中的水蒸气便会变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后下落,在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就会熔化形成雨,水蒸气变成小冰晶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
B.凝华
C.液化
D.凝固
【点拨】干冰被“喷”入冷空气后,干冰会升华为气态,在升华的过程中,吸收热量,从而起到降温作用;当气温骤降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华为固态的小冰晶,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会熔化为小水滴,实现人工降雨。
【答案】B
15.为缓解旱情,气象部门根据天气情况进行了人工增雨作业。人工降雨的方式之一是将干冰投撒到云层中,干冰________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成小水滴或________成小冰晶,下落而形成雨。
升华
液化
凝华
16.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大漠里的奇迹
新疆罗布沙漠出现罕见的气象,气温一直在-15
℃左右,天空没有阳光,雪刚停,沙丘上均匀地覆盖着5~10
cm的积雪,茫茫无涯。然而,过了20
min左右,雪不见了,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这一现象令在此的科考队专家瞠目。
(1)雪为什么不见了?
解:雪发生升华现象变成了水蒸气。
【点拨】雪不见了的原因是雪发生升华现象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
(2)读过此文后,你对物理与生活、物理与自然的认识是什么?
解: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知识与生活和自然关系密切。(答案合理即可)
【点拨】由短文可联想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知识与生活和自然关系密切。(共33张PPT)
第十八章
物态变化
LK版
九年级下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第1课时 汽 化
1
2
3
4
5
6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答案呈现
7
8
9
10
A
C
D
D
B
D
汽化;吸
汽化;吸收
C
11
12
13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答案呈现
D
1.【中考?十堰】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警示性标志牌:“禁打手机”“熄火加油”,这样要求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发火灾,因为在常温下汽油容易( )
A.汽化
B.液化
C.熔化
D.凝固
A
2.【中考?柳州】如图是四个装有水的开口容器,同时同地放在阳光下,其中蒸发最快的是( )
C
3.【中考?咸宁】在一些洗手间装有热风干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关于热风干手器利用了哪几种方法加快水的蒸发,以下选项中正确、全面的是( )
①提高液体的温度 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点拨】热风干手器吹出的空气温度高,提高了水分的温度;把手伸开,可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吹出的风使手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加快,可使手上水分蒸发加快。
【答案】D
4.【中考?无锡】关于水沸腾时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只在表面发生剧烈汽化
B.水只在内部发生剧烈汽化
C.持续加热,水温不断上升
D.持续加热,水温保持不变
【点拨】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故A、B错误;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故C错误,D正确。
【答案】D
5.在敞开的水壶里烧水,使水沸腾后再用猛火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将( )
A.逐渐升高
B.不变
C.逐渐降低
D.忽高忽低
B
6.【中考?凉山】在炎热的夏天,凉山州部分县市气温高达35
℃,小马同学在家使用电风扇吹风,感到凉爽,是因为( )
A.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够降低气温
B.电风扇吹出的风为冷风
C.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吸收人体的能量
D.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
D
7.【中考?达州】午餐前老师向我们的双手喷洒消毒酒精进行消毒,喷洒在我们手上的酒精很快变干,此时酒精发生了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同时双手感觉很凉,表明此物态变化是一个________热过程。
【点拨】消毒酒精喷到手上后,会很快变干,是酒精在常温下由液态变为气态,即发生了汽化现象,双手感觉很凉,说明汽化吸热。
【答案】汽化;吸
8.【中考?无锡】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的沸点为-196
℃,在牛奶、奶油等冰激凌原料上,涂上液态氮它会迅速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气态,同时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牛奶、奶油中的水凝固成冰,制成“液氮冰激凌”。
汽化
吸收
9.室内温度为20
℃,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图中能正确反映温度计读数随时间变化的是( )
【点拨】酒精蒸发吸热,能使它附着的温度计温度下降;酒精蒸发完以后,受空气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直到和周围温度相同时,不再上升。
【答案】C
10.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时:
(1)小华组装好实验器材后开始实验,请你指出图甲中存在的操作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点拨】图甲中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错误为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容器底接触。
【答案】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容器底接触
(2)纠正错误操作后,开始计时。第3
min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该示数为________℃,从记录数据的表格可以分析出:水沸腾的特点是温度________,继续________。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
温度/℃
90
92
94
?
98
98
98
…
【点拨】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
℃,液柱上表面对准了90
℃上面第6个小格处,应读为96
℃。水沸腾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答案】96;不变;吸热
(3)根据水的沸点可判断当时当地的气压________(填“是”或“不是”)标准大气压。
【点拨】由题表知,当水的温度达到98
℃时,温度不再变化,说明此时是水的沸腾过程,沸点是98
℃。此时沸点低于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由此可判断当时当地的气压不是标准大气压。
【答案】不是
11.【中考?昆明】今年5月,昆明市气温连续10天达到30
℃左右,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昆明人着实体验了一下什么叫“酷暑难耐”。往室内地面上洒水、打开窗户通风、穿短衣短裤等避暑手段纷纷登场。这些措施为什么可以使人感觉到凉爽?小林同学准备了滴管、水、两块玻璃片、吹风机(有加热和不加热两挡),请你加入进来一起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并将其中一滴水摊开,把它们放在室内,观察蒸发情况,这是探究蒸发快慢与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液体表面积大小
(2)如果要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用吹风机(不加热挡)______________,观察蒸发情况。
控制两滴水温度和表面积相同
吹其中一滴水
(3)为了探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然后用吹风机(加热挡)去吹其中一滴水,观察蒸发情况,这样做是________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
改变水温度的同时,改变了
水表面空气流速大小
(4)该实验将水滴在玻璃片上而不滴在木板上,这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避免木板吸水对实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5)发烧病人使用酒精擦拭身体降温比用水擦拭的效果更好;一滴油和一滴水掉在玻璃桌面上,水很快就不见了,而油还在;由此,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液体的蒸发快慢
还可能与液体种类有关
(6)小林同学上公共厕所洗完手后,用热风干手器使手上的水快速蒸发。当他把干燥的左手和沾水的右手同时靠近热风干手器,左手感觉吹的是暖风,而右手感觉吹的却是凉风,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左手干燥,吹热风时蒸发
较缓慢感觉是热风,
右手潮湿,吹热风时加快了皮肤
表面液体蒸发速度,蒸发要吸热,因此感觉是凉风
12.【中考?西宁】如图所示,在标准大气压下,烧杯甲和试管乙内都装有水,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使甲烧杯中水沸腾,若不断加热,乙试管中水________(填“能”或“不能”)沸腾,因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点拨】当烧杯中的水沸腾后,尽管不断吸热,但烧杯中水的温度不再升高,保持水的沸点不变;试管中的水从烧杯中水吸热,温度达到水的沸点后,和烧杯中水的温度相同,就不能从烧杯中水继续吸热,故乙试管中水不能沸腾。
【答案】不能;乙试管中水温度能达到沸点,但无法继续吸热
13.【中考?苏州】在烧瓶中注入刚刚沸腾的水,塞紧瓶塞,将烧瓶倒置,再用冷水浇烧瓶的底部,可以看到水又重新沸腾起来。该实验现象说明了( )
A.沸腾过程需要吸热
B.沸腾过程需要放热
C.水的沸点与环境温度有关
D.水的沸点与水面上方气压有关
【点拨】在烧瓶中注入刚沸腾的水,塞紧瓶塞,将烧瓶倒置,再用冷水浇烧瓶的底部,烧瓶中的水蒸气液化,瓶内气压降低,水的沸点降低,所以会看到水重新沸腾,故D正确,ABC错误。
【答案】D(共14张PPT)
全章高频考点专训
LK版
九年级下
专训1
三种类型物态变化图象的分析技巧
1
2
3
4
5
6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7
8
答案呈现
C
D
50;8
D
C
1.如图所示的是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此可判断( )
A.海波是非晶体
B.海波熔化经历的时间是5
min
C.海波的熔点是48
℃
D.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C
2.【中考?株洲】某物质在冷却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可知,这种物质( )
A.是非晶体
B.在t1时刻是固态
C.在t2时刻是液态
D.在t2时刻正放热
D
3.【中考?广元】小敏探究某固体物质的熔化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并开始记录温度计示数和时间,作出了如图所示图象,根据图象
信息可知:该物质的凝固点是
________℃,凝固过程用了__
______min。
50
8
4.【中考?武汉】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并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
图线①。
现将烧杯中的水冷却至室温,倒掉约三分之一的水,保持其他条件不变,重做上述实验并绘制了图线,此图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D
5.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迅速蒸发,图中反映了温度计读数随时间的变化。此时室内温度为______℃,酒精的蒸发使温度计示数________,由此可
以说明液体蒸发时要_____
热量。
25
降低
吸收
6.【中考?吉林】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如图甲所示,温度计的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如图乙是水的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_℃,
水在沸腾的过程
中不断吸热,温
度保持________。
B
98
不变
7.【中考?成都】对甲、乙两种物质同时持续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沸点一定是80
℃
B.乙物质的熔点一定是60
℃
C.甲物质在4~6
min内一定持续吸收热量
D.乙物质在6~10
min内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点拨】题图可能是晶体熔化图象,还可能是液体沸腾图象。若是晶体熔化图象,则甲的熔点为80
℃,乙的熔点为60
℃,6~10
min时甲、乙均是固液共存态;若是沸腾图象,则甲的沸点为80
℃,乙的沸点为60
℃,6~10
min时甲、乙均是液态。
【答案】C
8.【中考?南充】小南同学用同一酒精灯加热,完成了冰的熔化和水的沸腾实验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得到如图所示的图象。
请你分析:
(1)测得水的沸点为______℃,此时的大气压可能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
【点拨】由图可知,DE段,水的温度保持不变,这是水的沸腾过程,此过程中,水吸热温度保持98
℃不变,即水的沸点为98
℃,低于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因此此时的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
98
小于
(2)BC段表示物质处于____________状态。
【点拨】由图象可以看出,BC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冰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固液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