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2020-2021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下)课件3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2020-2021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下)课件39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28 13:5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
朝鲜民主主义
人民共和国
(1948年9月9日)
越南社会主义
人民共和国
(1945年9月2日)
老挝人民民主
共和国
(1975年12月2日)
古巴共和国
(1959年1月1日)
目前世界上有5个社会主义国家,分别是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由理论到实践
由理想到现实
“新和谐公社”蓝图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装攻打冬宫
列宁(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是苏俄和苏联的主要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俄国革命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被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普遍认同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思考:列宁主义形成的历史背景
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的数十年间,西欧因决定性地促成了俄国的工业化而进一步削弱了俄国的旧制度。工厂工人的数目从1865年的381000人上升到1890年的162000人,进而上升到1898年的3000000人。到1913年,俄国生产的铁和法国生产的一样多,俄国生产的煤为法国生产的四分之三。工业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半个世纪中的这一迅速发展,并不仅仅是由于西方的援助。沙皇政权采取了加速工业化的各种措施,包括提供津贴和实行保护关税。但是,西方所作出的贡献的意义从以下事实中能觉察出来:1917年,投入俄国工业的5亿英镑的总额中,正好有三分之一以上是由外国投资构成的。外国资本控制了50%的煤和石油产量、60%的铜和铁矿产量以及80%的焦炭产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且严重依赖外国资本,沙皇专制统治根深蒂固
19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的4/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莫斯《俄国史》
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1861年获得解放以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恶化了……。——《人类文明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多小时,但工资低微(1910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的1/3)。 ——王斯德主编的《世界现代史》
★俄国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受到严重剥削
俄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是普列汉诺夫(1856-1918)于1883年在日内瓦创建。他把《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翻译成俄文,……教育和培养了俄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劳动解放社建立后,在彼得堡、莫斯科等地也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团体和小组。——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编》
《火星报》是第一张全俄马克思主义秘密报纸,刊头旁印有“行看星星之火,燃成熊熊烈焰”的名言,这是十二月党人赋诗致亚·谢·普希金的诗句。同时,还印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著名口号。列宁为创刊号写了社论《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指出必须巩固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季正矩《列宁传》
★早期马克思主义团体建立,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传播;列宁创办《火星报》宣扬马克思主义。
(1)经济基础: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农奴制残余严重,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严重依赖外国资本。
(2)阶级基础: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工人运动此起彼伏,早期马克思主义团体出现
(3)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传播,列宁创办《火星报》为建立新兴无产阶级政党做了准备
1、列宁主义形成的历史条件
(4)政治基础:沙皇专制统治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5)组织基础: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俄语“多数派”的音译)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
——列宁
2、列宁主义形成的标志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关系


继承

发展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且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才能成功。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3、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列 宁
(1870——1924)

列宁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4、列宁主义的影响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十月革命的背景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5,法国的1/4。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经济基础: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材料二 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恐吓、束缚和监视…… 1861年获得解放之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更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
——《人类文明史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政治基础:俄国社会矛盾尖锐。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十月革命的背景
导火线: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俄国沙皇统治摇摇欲坠,加速革命到来。
材料三 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9万多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国内危机四伏。
——《大国崛起》
材料四 “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列宁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十月革命的背景
◆阶级条件:无产阶级壮大;
◆组织条件: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思想条件:成熟革命理论—马列主义;
◆群众条件:工农联盟。
主观因素:
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毛泽东
二月革命倒沙皇
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流血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2、十月革命的过程
二月革命倒沙皇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首都爆发起义。
3月12日,起义获得胜利,当晚工兵代表苏维埃成立。
3月15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组成。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
时间: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
结果:
推翻了沙皇专制
形成两个政权并存
工人士兵
代表苏维埃
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
(掌权)
彼得格勒
地点: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临时政府……从一开始就拒绝考虑绝大多数俄国人所需要的两样东西——和平和土地,同样,政府也不愿结束战争。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国内形势严峻
人民
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
苏维埃
不要战争!要面包!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但惨败。
???
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发表《四月提纲》
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和平
转移
四月提纲指方向
指明了从资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
1917年7月17日,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
1917年7月,俄军在前线惨败,引发国内50万工人士兵示威游行。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血腥镇压。
武装起义不可避免
七月流血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时 间:
领导者:
政 党:
地 点:
结 果:
性 质: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
列宁
布尔什维克党
彼得格勒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打击对象
革命力量
结 果
两者联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3、十月革命的意义
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实际后果,却远比1789年更为深远……(它们)都建立于众人共享的价值观念及希望,也就是启蒙时代和革命时代的意义。
——(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超过德、英、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过程,开创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开辟出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大国崛起》
对俄国:开启了俄国的现代化强国进程。
对人类:划时代事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3、十月革命的意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也帮助了全世界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从1918-1923年在欧洲一些国家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暴……在东方,促进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从1918年-1923年间,中国、朝鲜、蒙古、越南、印度、印尼、土耳其、伊朗等国都兴起了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赵曜《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对世界: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的局面,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十月革命产生了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的思想意识”,还“深刻影响了战后数十年世界历史模式”。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材料二: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
——《大国崛起》
材料一: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国外武装干涉
国内反革命叛乱
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猖獗,他们不甘心失败,想尽一切办法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 背景
{69CF1AB2-1976-4502-BF36-3FF5EA218861}时间
目的
内容
1918~1920年(三年卫国战争)
⑴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⑵工业:中小企业国有化
⑶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把有限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胜利。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农民按照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20世纪20年代苏联饥饿的人群
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
苏联红军凯旋
材料一:……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
材料二: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1919年俄国1普特(16.38kg)粮食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
6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卢布
黑市价格
200卢布
消极: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② 影响
积极:保证前线的粮食供应,粉碎武装进攻,巩固了政权。
材料 1920年的耕地面积,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相比,减少7%,谷物产量为战前的54%,棉花产量为6%,甜菜产量为8%。
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1921年春,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
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2)新经济政策:1921年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时间
1921
目的
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内容
(1)农业:固定的粮食税;
(2)工业:允许私营企业发展,引入外国资本;
(3)商业: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意义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工业
贸易
分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余粮收集制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推行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按劳分配
恢复自由贸易
区别对待大中小企业
固定的粮食税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苏联的成立:1922年
苏联地图(1940年)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共和国
加盟时间
共和国
加盟时间
俄罗斯联邦
1922.12.30
阿塞拜疆
1936.12.05
乌克兰
1922.12.30
亚美尼亚
1936.12.05
白俄罗斯
1922.12.30
哈萨克
1936.12.05
乌兹别克
1924.10.27
摩尔达维亚
1940.08.02
土库曼
1924.10.27
立陶宛
1940.08.03
塔吉克
1929.10.16
拉脱维亚
1940.08.05
吉尔吉斯
1936.12.05
爱沙尼亚
1940.08.06
格鲁吉亚
1936.12.05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最初只有4个加盟共和国,到1940年最终形成了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领土面积世界第一的大国,1991年12月25日解体。
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
沙俄
1547年—1917年
苏俄
苏联
俄罗斯
1917年—1922年
1922年—1991年
1991年以后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材料一 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材料二 俄国是一个有370年沙皇专制统治传统的国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没有民主共和国的传统。文盲占总人数的80%,群众中有一种十分浓厚的、落后的小农思想,骨子里有着很深厚的尊君意识,这股庞大的力量足以营造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孙立国《新世纪以来中国对“斯大林模式”研究综述》
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战争威胁;
2、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4-1937)
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斯大林的个人因素等。
(1)背景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世界历史》
(1)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世界历史》
(2)农业: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
(2)表现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
——《世界历史》
(3)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斯大林模式
=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前者走的是轻工业先行,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后者走的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
——沈宗武所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 》
2、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评价
积极作用:
1、在较短时间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工业化,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大危机形成鲜明对比;        
重工业
农业、轻工业
时 间
粮食人均产量(公斤)
肉类人均产量(公斤)
1928—1929
470
35
1930—1932
460
20--25
1933—1937
440 -- 450
15--20
1938—1940
420 -- 430
25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
在列宁格勒生产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坡脚的巨人
(3)评价
消极作用
1、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农业集体化中采取强制手段,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3、企业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体制日益僵化。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背景
时间
目的
措施
评价
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联合进攻,形势危急
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经济和政治危机
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战争威胁,国内落后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
1918年
1921年
1924年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解决国内经济
和政治危机
增强国防,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国际地位
余粮征集制
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资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背景、标志
内容、评价
列宁主义的形成
过程
意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体制
历史条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