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 折线统计图冀教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 折线统计图冀教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3-27 07:27:53

文档简介

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观察比较,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通过说一说、议一议等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看懂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并能根据获得的信息表达自己的看法。
3、通过比较,认识使用省略符号的折线统计图,理解使用省略符号的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4、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事物发展趋势的预测和推断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并能正确读懂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图数据的变化特征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渗透分析、推理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统计表
这是一张2009年上海市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表
2009年上海市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6
7
12
16
23
25
30
30
25
20
14
10
2、小丁丁把这张统计表中的信息制作成条形统计图:
(1)我们来回顾一下条形统计图包含哪些部分?
(2)从这张统计图中我们可以知道:7月份的气温……
(3)在条形统计图中,直条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看起来很直观很形象。
(三)揭示课题。
1、小巧根据统计表制作成这样一张统计图。看!
二、探究新知
(一)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比较。
1、比较一下这两幅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组讨论。
2、交流相同和不同。
(二)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看了这张折线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就说明在折线统计图中,我们通过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2、刚才通过点我们知道了每月具体的温度,那么从整张折线统计图来看,2009年这一年的气温有怎样的变化?
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们一起用手来比划一下这些折线,看看你会有什么感受?
自学P43,交流。
也就是说,折线的升降可以表示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
3、小结:从整张折线统计图中我们可以知道: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通过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来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三)小练习。
1、看图填空。
1、气温最高的时刻是(
)时,这时气温是(
)℃。
2、这是每隔(
)个小时测一次气温而得到的折线图。
3、(
)时到(
)时之间气温是大幅上升的。
4、(
)时到(
)时之间气温是大幅下降的。
5、(
)时到(
)时气温没有发生变化。
2、应用分析。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折线统计图来反映一些情况,帮助我们分析原因从而解决一些问题,请用刚才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下面的问题。
1、看了这张折线统计图,请你说一说每年的用电高峰在哪几个月出现?
2、联想一下用电量与什么有关?
3、根据此图,你能为节能环保做些什么呢?
1、通过折线统计图你觉得她的成绩
怎么样?
2、分析一下她第2次成绩大幅下降的原因。你有什么建议?
3、请你预测下一次她的成绩会怎样变化。
3、理解“≈≈≈≈”的含义
小结:在折线统计图中,为了清晰地看出变化的情况,常使用“≈≈≈≈”省去空白部分。
三、综合练习
(一)选择。
1、要想知道吴一波这几个月体重是如何变化的,最好选择(

2、要比较一下我们班第一小组几个同学的体重情况,最好选择(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二)看图分析问题。
四、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都用到折线统计图,(ppt介绍)请你们课后自己去收集感兴趣的折线统计图并作分析,看看能不能从中发现什么问题。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折线统计图(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体会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各自的特点。
3、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据增减变化情况方面的作用,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统计意识。
4、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分析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一、复习引入
1、复习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为了更好地了解每个月的天气情况,学校气象小组的同学统计了2000年上海市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
这张表就是学校气象小组统计的20000年上海市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谁来说说你看懂了些什么?(说1、2个)
通过数字的比较你知道了那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或最低,如果不进行数字的比较你能一眼就看得出哪个月气温最高或最低么?(不能,需要比较)
为了能一眼就看得出哪个月气温最高或最低,气象小组的同学把统计表的内容制成条形统计图。(出示条形统计图。)条形表示数量的多少,现在你能从图上一下就可以看出上海几月的气温最高,几月的气温最低呢?你是怎么看的。
是啊,用条形统计图整理数据更形象更直观。
但是条形统计图很难一眼就判断出哪两个相邻的月气温变化最大或最小
于是气象小组的同学又把条形做了变化,瞧,条形变成了什么了?(把条形变成点)[板书:点
数量的多少]
把这些点与点之间用线段依次连接,形成了折线,这个统计图就叫作“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人们通常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气温的变化情况。
二、探究新知
仔细观察这张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
标题
横轴:横轴上的统计项目通常是按照时间的发生顺序排序时刻的。
纵轴:纵轴上的刻度标识就是单位长度,纵轴上的1格表示几度。
单位
点:数量的多少
你能说说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是多少度吗?你是怎么看的?
(现在横轴上找到1月份,再找到1月和折线的交点,最后找打这个交点的纵轴刻度就是1月的上海的平均气温)二月、三月呢?
线:折线统计图中的折线又能反映什么情况呢?
(1)
如果相邻两个月之间连接的折线是平的,说明什么?温度不变。
(2)你能不能找出哪两个月之间平均气温是上升的?
同样是上升的折线,这些折线又有什么不同呢?
(3)你能不能找出哪两个月之间平均气温是下降的?
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折线统计图的折线反映了什么?[板书:折线→数量的变化]折线越陡,数据变化越大。[板书:陡→变化大]
三、拓展应用
1、看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1)出示P50上海某日气温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
(2)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并将答案写在书上。
(3)核对答案。着重分析第2,5,9题。
2、小胖挂在户外绳子上的毛巾重量变化情况
从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____时毛巾的重量最重,是____克。
____时____分到____时____分,毛巾重量变化幅度最大。
从____时起,毛巾的重量不再发生变化。
毛巾重量不再发生变化说明什么?
四、今天我们学习了折线统计图,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折线统计图?
老师收集了几张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折线统计图。
五、学生感悟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那么折线统计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
1.出示学生近视眼情况统计图:看一下哪几个月的近视眼学生数上升,分析原因。[板书:作用一:分析]
2.请你看着统计图预测一下今年中国奥运会将获得多少枚金牌?
[板书:作用二:
预测]
3.奥运会铅球项目的男子世界记录是23米,帮着来选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
.[板书:作用三:
决策]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希望同学们做个有心人,选择你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在课后,到电视、报纸或者网络上去收集你需要的信息、数据。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如何将你收集到的数据制作成折线统计图。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标题
点——数量的多少
横轴
线——数量的增减变化(陡→变化大)
纵轴
单位
1认识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观察和比较知道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和自己的看法。
3、能够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依据数据变化的特点,进行合理地推测。
4、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特点、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并能做简单分析。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比较,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师:王老师接到学校通知,要选一名同学十天后参加踢毽子比赛,王老师发现两个同学踢得比较好,小胖和小丁丁。(出示小胖和小丁丁图片)你们认为,应该派谁去?
生①:我认为应该派小丁丁去,因为小胖太重了,小丁丁比较灵活。
2、师: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②:我觉得不一定。不能以貌取人,没有任何数据,无法判断谁踢得好,所以选不出来。
3、师:(问全班)你们同意谁的观点?
嗯,老师也同意这位小朋友的观点,为了达到公平公正的推选,你们能帮老师出个好主意吗?
生:让他们现场踢一下,谁踢得多派谁去。
4、师:对哦,这是一个以数据说话的好办法,可是,现在距离比赛还有十天时间,大家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生:让他们回家练一练,谁踢得好派谁参加比赛。
5、师:被你猜中了,王老师真的是这么做的,并且把他们十天练习的成绩记录了下来。(出示小丁丁和小胖一周的数据表)通过观察两个数据表,你们觉得应该派谁去呢?
预设1:生:没有总数,先要知道总数。师媒体出示总数,现在可以确定派谁去了吗?
生①:我认为应该派小丁丁去,因为小丁丁跳得总数比较多。
生②:我也认为应该派小丁丁去,因为十天里超过一半都是小丁丁跳得比较多。
预设2、看不出。媒体链接到下一张
6、师:嗯,大家说得都有道理!老师把小胖和小丁丁的成绩制作成了一种新的统计图
(出示小丁丁和小胖的折线统计图)现在你们觉得派谁参加比赛更好?
生:我认为应该派小胖去参加比赛,因为小胖的成绩一直在上升。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情况1:有,则请学生回答,再问全班同意谁的观点;
情况2:没有,则问现在你们怎么不选小丁丁了呢?我想听听你们的想法。
生:因为小丁丁的成绩忽上忽下,非常不稳定,所以我选小胖。
师:老师也同意你的观点,所以最终选了小胖参加比赛。咦,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种统计图吗?
生:折线统计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折线统计图。揭示主题: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我们来看一下小丁丁的折线统计图,你从图上看懂了哪些信息?
生:(师手指图)标题、横轴、纵轴、单位、线段连接的点(生若说不出来师引导)。
板书:标题、横轴、纵轴、单位、线段连接的点
师:你们找得真仔细!其实啊,横轴上的天数就是统计的项目。
板书:项目
纵轴上的个数就是统计的数据。
板书:数据
2、师:那你会看统计图上的第一个点表示几吗?你是怎么看的?
生:38。
师:你是怎么想的?(追问到纵轴上1小格表示几)
师:(手指第二天的点)老师想知道这个点表示的是什么,谁能告诉我?
情况1:生①:42.
师:(手顺着点指横轴)42是?
生①:第二天踢了42个。
情况②:生②:第二天踢了42个。
师:(问学生)你觉得他说得怎么样?
师再分别问第二个、第三个点表示什么。(学生说,师手指)
师:你们看得都很准确,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其他的点各表示几?(媒体出示)
3、仔细看图,你们觉得小丁丁第一天到第二天和第二天到第三天表现怎么样?
生:都有进步,第一天到第二天进步小,第二天到第三天进步大。
师:你是怎么看的?
生①:第一天到第二天的线段比较平,第二天到第三天的线段比较陡。
生②:根据点上的数据做减法。
师:从第一天到第三天折线是一种上升的状态,说明他都在进步,我们把进步小的这条线段叫做缓慢上升。
板书:缓慢上升
进步大的这条线段叫做大幅上升。
板书:大幅上升
(手指不变的线段)那这一条呢?
生:不变。
板书:不变
师:第四天以后呢?
生:先下降,再上升,又下降,再连续上升,又下降。
师:好,我们把下降的这两条线段,这条叫?(生说缓慢下降)
板书:缓慢下降
这条叫?(生说大幅下降)
板书:大幅下降
师小结:我们刚刚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是由标题、横轴(项目)、纵轴(数据)、单位和线段连接的点这些部分构成的,现在我们又知道了各线段连接的点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有缓慢上升、大幅上升、不变、缓慢下降和大幅下降五种状态。
三、巩固练习
1、猜一猜,这张折线统计图的标题是什么?
师:参加完比赛之后,小胖就喜欢上了踢毽子,小胖根据一组数据制作了一张折线统计图,(出示统计图)你们能给它起个标题吗?
生:小胖的体重变化情况。
师:横轴表示?
生:月份。
师:纵轴表示?
生:重量。
(让学生说出7月以后几个月的变化趋势,问题1:会不会一直降下去?
问题2:有没有可能上升)
师小结:通过折线统计图我们能推测出数据的变化趋势。
2、出示小胖的体温变化图
①师:这是一张小胖的体温变化情况统计图,你看懂了什么?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反馈:3-4人(让学生说出几段时间的变化情况,你怎么知道他病好了?引导出原因,通过看病、吃药等)
②学生提出疑问,没有的话老师提问,图上你有看不懂的地方吗?解决波浪线,
师:在折线统计图中,如果实测的各个数据相差不大,且都远离0刻度线,那么为了清晰地看出变化情况,常使用
省去空白部分。
3、出示毛巾重量变化图
师:最近天气特别好,小胖帮妈妈洗了一条毛巾,在晾晒的过程中观察记录了毛巾的重量,制作了一张折线统计图,小胖出了几个小问题,你们能回答吗?(出示统计图及题目)
师:毛巾的重量不在发生变化说明?
生:毛巾干了。
4、龟兔赛跑图
师:小胖最近看了一个寓言故事,觉得非常有意思,他把这个故事制作成了折线统计图请大家来猜一猜,你能猜出来这是什么寓言故事吗?(龟兔赛跑)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师: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发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练习纸
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折线统计图,现在请小朋友们完成练习上的题目,比一比谁掌握得好(学生做题、集体反馈)
6、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大家还记得我们之前认识了什么统计图吗?
生:条形统计图。
师:老师把小丁丁踢毽子的成绩也制作了一张条形统计图,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有标题、横轴(项目)、纵轴(数据)、单位、都能看出数量的多少。(生若说不出,师补充)
不同点:条形统计图通过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通过折线的升降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
板书:条形统计图:通过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通过折线的升降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
(生齐读一遍)
师:条形统计图适用于不同类别中统计数量大小的比较,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清晰地呈现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晰地表现数量变化的情况。
现在,我们来做个选择题。(让学生详说2题)
7、选择题
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①小丁丁2013—2018年的身高变化情况统计图。

B

②小胖、小巧、小亚、小丁丁今年体重情况统计图。

A

③小胖家最近8年的家庭收入情况统计图。

B

④2018年小胖、小巧、小亚、小丁丁家收入情况统计。(
A

7、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优点:简洁、方便;更能清晰的反映数量变化情况)
四、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条形统计图更能直观地反映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更能反映数据增减的变化情况。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标题
横轴(项目)
纵轴(数据)
单位
线段连接的点
折线统计图折线的5种情况
缓慢上升
大幅上升
不变
缓慢下降
大幅下降
折线统计图:通过折线的升降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
条形统计图:通过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