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追问 启迪智慧 深度学习
——《祝福》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2017年11月19日,我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和全国教师绿色教育研究院举办的第四届全国“绿色课堂杯”初高中青年教师优质课观摩展示活动。活动在云南农业大学附属中学进行。我参赛的课例是《祝福》,该课属于高二的教学内容。云南农业大学附属中学是一所民办二类学校,学生语文基础不是很好。由于该校对语文教材按照体裁进行了重新整合,小说单元教学被提到了高一,因此如何让底子较薄的高一学生深入理解《祝福》主题成了摆在我面前的难题。
案例主题
王荣生《小说阅读应该怎么教》这样阐述我们为什么要读小说: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经历是单一的,而读小说可以让我们间接经历我们未曾经历的生活,让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拓宽我们的生命。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在高考日益强调阅读的今天,怎样有效指导学生阅读?怎样通过教材的几篇小说教学让学生达到理解和批判、联系与构建、迁移与应用的深度学习标准,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而增进学生对社会人生的认知?
我认为首先应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要把文本读通、读懂、读透。在教学《祝福》的时候,我一方面鼓励学生质疑,于无疑处生疑,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去对应生活,主动思考,然后在课前用卡片收集学生问题;二是课堂上聚焦问题,以老师提问、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做深入思考,进而分析祥林嫂各个阶段不同表现的深层原因,探讨人物的悲剧根源。
案例过程
第一幕:灵魂的有无
我们应该都遇见过乞丐,但你遇到过乞丐向你问灵魂的有无吗?对于学生容易忽略的一个细节,我提出问题:一个双眼无神,带着破碗,里面空空如也的乞丐,突然看见我,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向我走来,她为何不向我乞讨,却问灵魂的有无,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背上有红帽的男同学抢先答道:说明祥林嫂丧失了生活的希望,她想寻短见。另一个扎蝴蝶结的女同学说:那个时代特别封建,特别封闭,人们特别相信鬼神,以前应该有人给她说过人死后有魂灵,所有看见我,想从我这儿得到印证。
两位同学都没有达到我的预设,我继续问道:一个人活在世上追求的是什么?一个声音低沉的男同学:钱、幸福。这位同学的回答正合我意,我立即回应:钱代表物质,幸福代表精神。困扰祥林嫂的已经不是馒头,而是精神层面的东西。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到底经历了什么,让她在濒临死亡的时候还在重视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们在文中找一找祥林嫂遭遇了哪些精神打击,她这一生的主要经历是什么?请同学们归纳概括。板书:精神打击
第二幕:寡妇再嫁
在祥林嫂被逼婚的情节中,有“回头人出嫁,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的句子,抓住这一说法,我提出问题:为什么回头人出嫁总会闹一闹呢?
那位红帽男同学率先答道:因为封建时代大多数是逼婚,要让自己嫁给一个不认识、不喜欢的人,女方不大愿意,因此要反抗一下。我追问道:嗯,那回头人是什么意思呢?该生摇头,显然不清楚回头人的含义。
我继续追问:有没有同学知道回头人是什么人?扎蝴蝶结的女同学答:再嫁的寡妇,已经嫁过一次成了寡妇还要再嫁的人。我再次追问:那她为什么总是要闹一闹的呢?因为她是被逼的,肯定不情愿,所以要闹一闹:该同学继续回答。
我抓住这个问题不放:同学们,像祥林嫂这样二十六七岁就守寡,难道她打算守一辈子吗?有没有像她这般年纪的寡妇,其实心里边还是想再嫁的呢?从人性的角度讲,寡妇中会不会有心里边愿意的呢?学生齐点头。我追问:既然心里边愿意,那干嘛还要闹一闹呢?一个扎马尾的女孩答:假装对第一任丈夫很忠诚。我继续追问:同学们觉得祥林嫂是做样子吗?那位声音低沉的男同学说:祥林嫂不像是做样子的,她是一路地嚎,一路地骂,到了贺家坳嗓子已经全哑了,最后还撞了一个大窟窿,已经是发自内心的抗拒。
我认为火候已差不多了,小结道:封建社会,寡妇再嫁被人看不起,祥林嫂的努力反抗或许是内心真不愿意,更可能是遵循当时人们的普遍认同。一个年轻的妇人死了丈夫,想要再追求幸福就那么艰难,不得不说社会出了问题,祥林嫂生活在一个病态的社会中。板书:社会病态
第三幕:阿毛被狼叼走了
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鲁迅用了两段完全相同的文字,对于作者这种处理方式,我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我提问:同学们,鲁迅用两段文字让祥林嫂给大家讲述她的悲剧,大家比对一下这两段文字,会有什么样的发现?学生齐声回答:一样的,没有什么不同,用了反复的手法。我继续问道:反复的目的是什么?强调,学生轻描淡写地回答。很多时候,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追问:强调什么呢?一个扎马尾的女同学答:强调了祥林嫂的丧子之痛。交代了丧子的整个过程。
学生的理解依然停留在表面,我继续追问:作为一个母亲,与她相依为命的儿子被狼叼走了,天伦之乐,这人世间的快乐和幸福被无情地剥夺了。那么同学们,这种反复的手法除了强调祥林嫂的痛苦以外,你还能读出什么?学生一片沉寂,看起来没有什么新的发现了。我于是换了一个问法:同学们平时给人讲故事在不同的世间、场合,你会对那个故事说得前后一致,就连语序也没有一点改变吗?一个帅气男同学马上反应过来:说明祥林嫂已经失智了,只知道叙述这个故事,并没有添加太多的情感。我没有立即对该生的回答做评论,但以肯定的眼神深深地注视着他,停留了两秒,他会心地报以微笑。
我给学生做了个假设:如果你给人讲故事,讲几次语序完全一样,有可能你是在背故事,现在祥林嫂给人的感觉就是在背故事,她的精神已经失智,有点恍惚,有点痴呆的感觉,所以她后来跟柳妈谈话,看着天,呜呜地说,可见儿子阿毛的死对她打击有多大。我想问大家,如果阿毛不死,祥林嫂会怎样?帅气的男同学说:坚强地活下去。我追问:那阿毛的死归咎于什么?天灾,被狼叼走是天灾。一高个子男同学答道,我继续追问:那山里的人,贺家坳的乡民都会遭受这个天灾吗?学生齐摇头。一学生叹气道:是运气不好,是命运的无情捉弄。板书:命运
第四幕:捐门槛
一个人的社会环境更主要的还是身边的那些人和事。那么作为相邻嫂最主要的生活场景——鲁镇,人们是如何对待相邻嫂的呢?我开始设疑:祥林嫂在鲁镇不被认可的遭遇之中,哪件事对她影响最大?一语速较慢的男同学回答:应该是柳妈那件事?我追问:柳妈哪件事?该生答:明明已经知道祥林嫂有那么大的痛苦,还去嘲讽和打击。我继续追问:柳妈是怎么打击祥林嫂的呢?学生显然对教材不够熟悉,在老师的追问下赶紧去翻书。一阵忙乱后说:去询问她脸上那道疤是怎么来的,让她去捐门槛。我紧抓不放:祥林嫂花了多久的时间去筹钱捐门槛?该生答:一年,不对,近一年。另有学生说道:不清楚,文章没有交代。还有学生说:这个不关紧要吧。
看来学生对祥林嫂捐门槛一事的认知是不到位的。我因势利导:同学们,我们来做个小学数学题。祥林嫂一共花了十二个鹰洋,也就是十二个银元。祥林嫂一个月的工资是五百文。当时的换算是一千文大约等于一个银元。祥林嫂要挣一个银元需要两个月,挣十二个银元需要二十四个月,也就是两年。祥林嫂花了两年时间去干了一件大事,去干了一件对她而言意义重大的事,那就是捐门槛,她干嘛要去捐门槛?
高个男同学答:前文交代,祥林嫂听到柳妈说阎王要把她分尸,她的脸上漏出恐怖的神态,对于这样的死亡结果她非常恐怖。当时的人们非常迷信,听到这种说法会深信不疑。我追问:从祥林嫂捐了门槛回来后的表现可以看出,祥林嫂认为捐了门槛可以怎么样?扎马尾的女同学说:祥林嫂认为捐了门槛后鲁镇的人们就可以接受她。我继续追问:四婶的一声断喝,又把祥林嫂打回了原形。四婶干嘛还不让祥林嫂碰这些祭祀的东西呢?祥林嫂不是捐了门槛吗?一个齐耳短发的女同学说:那是因为四婶背后有一个四叔认为她不够干净,败坏风俗。我再问:鲁四叔为什么认为她不够干净,败坏风俗?该生答:因为祥林嫂寡妇再嫁,已经是伤风败俗,再嫁以后丈夫和儿子相继死去,四叔可能认为她克夫克子。我继续问:你是从祥林嫂的角度去谈的,从四叔的角度去分析呢?该生说,我还没想过。一个较胖男同学站起来说:四叔是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封建思想非常浓厚。那位蝴蝶结的女同学站起来讲道:我觉得四叔是祥林嫂周围人们的一个典型,尽管由于女工难找,他收留了祥林嫂,客观上帮助了祥林嫂,但是他不认同祥林嫂,在精神上对祥林嫂造成迫害,在这一点上他和柳妈还有那些老女人没有什么差别。旁边同学感叹:祥林嫂周围的人都好冷漠哟。板书:人情冷漠
案例评价与反思
《祝福》是一篇长文,文本可以挖掘的内容多,选择关注什么内容,从什么角度切入显得尤为关键。我想以抓住人物的主要经历,在主要经历中的表现,主要经历中外界是如何表现这三条线同步展开,引导学生关注平时不大留意而作者匠心安排的一些细节,通过追问,启迪学生智慧,从而教给他们探讨小说主题的方式方法。
大赛主办方语文组专家评委蔡明老师代表评委组这样评价:从感知主要人物打开阅读探究的缺口,到感受祥林嫂苦难人生的几次重大打击的研读,以及最后对悲剧人生的根源挖掘,由浅入深,步步推进,显示了教学的智慧;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变化分析,对故事主要情节的梳理,也体现了小说教学的基本要求;课件的制作,让我们感受到备课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整个课堂设计彰显朴实、沉稳的绿意,让人思绪翩翩。
虽说课堂之中师生交流顺畅,学生通过老师的层层追问,抽茧剥丝,逐渐认清问题本质,评委组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通过反思,我还是认为存在以下缺点:
一是问题过于琐碎,不够集中凝练;问题还需要整合,使之更具有效性与针对性;
二是在学生回答后的因势利导做得还不到位,有的学生回答之后没有做出及时的评价;
三是小组合作探究不够深入,没有指导到位,通过学生的回答反应小组讨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基本还是各执己见,观点没有融合;
四是引导学生质疑这一块做得不好,以至于课堂没有真正达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目的,课堂上没有呈现出预期的思维碰撞效果。
综上所述,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整合学生问题,设计教学主问题。主问题力求做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课堂生成;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体现生本课堂,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而且问题的设置能够体现思维的层递性。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柳暗花明。
2、随机生成,因势利导。教师要善于倾听,独具慧眼,察看说话者的神情动作、以便准确判断其深意,抓住发言要点,听出弦外之音和自己预设意见不同的地方,而不是表面在听,实际上在想接下来该讲什么,布置什么。另外,教师要对教材烂熟于心,预设时有所预料做好充足准备,在学生的回答不能切中实质的时候,结合生活实际,拓宽思维,换个问法,让学生找准问题本质,步入教师预设轨道。
3、指导学生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不能表面繁华而无实效,小组组员应做好分工,有组织者,有专人记录、梳理,有发言人,组内要给予每个组员发言的机会,让每个同学都成为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4、思维碰撞课堂的五大元素:“优质问题”“主题活动”“嵌入评价”“交互反馈”“助学支架”。我们语文老师要做的是教学设计从知识本位走向问题本位,教学过程从知识学习走向问题解决,教学评价从知识中心走向能力为本,学习动机从浅层引发走向深度唤醒
当然,语文课堂应该是灵动的、充满无限未知的变数的,只有老师“放得开”,才能带领学生“深下去”。语文课堂也应该是规范的,比如,课堂上应培养学生对思维进行沉淀和梳理,教师应对学生零散思维进行评价、收束、归纳,师生达成认定的共识以及教师培养学生对学习要点随时记笔记的习惯等。
- 1 -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