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 都 的 秋
郁达夫
让我们走进秋天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故 都 的 秋
郁达夫
整体感知:
1、作者对“故都的秋”整体印象是怎样的?
2、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描绘了几幅秋景?
整体感知
秋天,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整体印象:
清 静 悲凉
解读秋景:
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描绘了几幅秋景?
破屋秋色图
本图里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
一椽破屋 ——
破壁腰 ——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清爽
静谧
衰败 沧桑感
悠闲
秋草
残破
品秋味
说到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思考与探讨
蓝色、白色——冷色
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孤寂、落寞的情怀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
一椽破屋 ——
破壁腰 ——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清爽
静谧
衰败 沧桑感
悠闲
清闲 落寞
秋草——
萧索、孤寂
残破
品秋味
作者面对着破屋、破壁腰、破败的衰草,直面生命的衰败,他悲伤吗?
作者悲凉但不悲伤,在第三段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幅这样的画面: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漏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的蓝朵。这里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于“皇城人海”之中,于“一椽破屋”独居,明显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之中难免又有些“孤单”之感,作者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静对秋光、秋花,显然更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这“十分的秋意”,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交织的情怀。
小组讨论:
你们小组认为哪个秋景写得更有味、更美?为什么?(注意有感情朗读)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啊,天终于凉啦!”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庭院秋果图
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淡绿微黄”的将熟未熟的秋果景色?
“淡绿微黄”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清、静的淡色,它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情感体验相一致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思考与探讨
“院子里有一架葡萄,两棵枣树,去年采取葡萄枣子的时候,龙儿站在树下,兜起大褂,仰着看树上的我,我摘取一颗,丢入了他的褂兜里,他的哄笑声,要继续到三五分钟。今天的这两棵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的半夜里,老有极熟的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在这样的时刻,最怕听的就是滴答的坠枣之声……
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更远了,自家只一个人,只是孤零零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中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
——郁达夫《一个人在途上》
?
从作者笔下故都的秋景中,你看到了秋在何处吗?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由诗兴大发,让我们一起来做诗: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
它在破陋的小屋里,
它在浓浓的香茶里,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