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融合信息技术说课课件
教材概述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内心的眷念和落寞之情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秋晨、秋槐、落蕊、秋蝉、秋果等几幅画面,情景交融的方法,将客观景物(故都的秋)与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
学情分析
学生对散文阅读难度较大,对散文景中蕴涵的情难以把握。学生一般认为“清”、“静”的景物往往和“喜爱”等积极感情联系在一起,但由于学生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身际遭遇感到陌生,因此对故都秋景中表现出的“悲凉”特点难以理解。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深切情感。
2.通过诵读和讨论,赏析五幅秋景图,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3、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赏析五幅秋景图,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2?、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点难点:?
体会郁达夫在文中的独特情感。
1、课前通过作业平台教师端发送课前微写作《南方的秋》
2、预习导学案及资料链接
课前
散文钞( ?) 一椽(?? ?) 嘶(? ?)叫 ??耗(?? ??)子?
潭柘(???? )寺 ? 落蕊( ) ?? 橄榄(? ???) 落寞(??? )? ?
普陀(? ???)山 ? 房檩(? ???) ?陪衬( ?? ?) 夹袄(? ?? )?
廿(?? ?)四桥 着(?? )衣 ?混沌(?? ?) ?椭(??? ?)圆?
字音过关
chāo
?chuán
?ruǐ???
zhè
hào
sī?
dùn
zhuó
?niàn
chèn
jiá ?
tu?
mò
gǎn ??
lǐn ?
tuó ?
故都的秋
郁达夫
01
厦门的秋
3
2
1
北京的秋
朗诵《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如果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背景
景物
朗读者
配乐
美
1、读第1、2自然段,作者分别哪些字来概括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征。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整体感知
2、文中哪部分集中体现了故都秋的特点?分别描写了哪些秋的意象(景物)?
秋晨、秋院、秋花、秋草、秋槐、秋蝉、秋雨、秋果……(3~~11段)
假如你是《电视散文—故都的秋》节目组的编导,你会关注文中哪些景物和画面,如何把握情感并诵读
问题:通读全文,各组选择喜欢的文段,分工合作完成一节电视散文片段的文案设计思路及标题,简单列出提纲,之后选出发言人和诵读人为大家展示。
合作探究
例
落蕊丝纹(标题)
(课文第4段)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
分析:落蕊,脱离了树枝,生命终结;“秋槐落蕊”:“静”-“铺得满地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感觉”;“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营造一种扫完后的冷寂状态;“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
破屋
一丝 一丝日光
牵牛花的颜色
疏疏落落的秋草
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
---破院赏秋
秋蝉蝉鸣
“衰弱”
“残声”
“啼唱”
秋雨淋人
灰沉沉的天底下
息列索落的雨声
一阵冷风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声调
秋果
淡绿淡黄的颜色
成熟至八九分
清秋佳日
融情于景是一种间接的抒情方式,文中哪些地方是作者直抒胸臆的表达对故都秋怎样的情感?
对题目“故都的秋”的解读。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深入研读
业
作
请大家从文中选取自己印象深刻的意象和表达情感的词语,创作一篇小文段,表达你所理解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租一椽破屋住着。
清晨,端一杯浓茶,
向小院深处一坐。
数槐叶下丝丝的日光,
把自己影子拉得悠长悠长。
看白鸽绕着青天,
飞来了又飞去了。
于残垣中,
静对牵牛的蓝朵,
还有那稀疏的秋之尖草。
回想昨夜的西风,
摇落了一地的槐蕊,
细细软软的沉寂我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