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月”为线索,赏析本诗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二、发挥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感受诗中美景。
三、缘景明情,把握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初唐诗人。曾任兖州兵曹。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孤篇压全唐”
“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其诗作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但此篇却描写了明月笼罩下的江水花林的自然景色,对生命现象进行探索,抒发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
听朗诵,整体感知全诗,初步体会诗的意境。
思考:全诗的线索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听朗诵,整体感知全诗,初步体会诗的意境。
思考:全诗的线索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听朗诵,整体感知全诗,初步体会诗的意境。
思考:全诗的线索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以“月”为线索。
月出—月悬—月斜—月落
1、全诗写了很多意象,在众多的意象中哪一个意象是能统摄全诗的最主要的意象?
明确:月。
2、全诗哪几句是集中描写月下美景的?
明确: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汀上白沙看不见”。
3、紧扣“月”这一意象,请同学们发挥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优美语言来描绘月下春江美景。
一、置身 “月之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一、置身 “月之景”
示例:看,那春江潮涨,潮水翻滚着、奔腾着、咆哮着,浩茫茫一片仿佛与大海相连。霎时,一轮明月在浩瀚无垠江面上,随着洪波翻涌冉冉升起。顿时,万顷江波之上笼罩了一层空灵、迷蒙的月色,水光粼粼,月光莹莹。江水宛然前行,环绕着一处芳草萋萋、繁花满树的郊野流淌。溶溶月色弥漫在这开满鲜花的树林里,柔柔的月光在花瓣上浮动,像是撒了一层洁白的雪。花朵在月光的照映下仿佛冰山上盛开的雪莲一般晶莹剔透,散发出圣洁的光芒。这时,天空中飘洒、飞舞的流霜,沙滩上洁白、柔软的细沙都与月色融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一、置身 “月之景”
示例:看,那春江潮涨,潮水翻滚着、奔腾着、咆哮着,浩茫茫一片仿佛与大海相连。霎时,一轮明月在浩瀚无垠江面上,随着洪波翻涌冉冉升起。顿时,万顷江波之上笼罩了一层空灵、迷蒙的月色,水光粼粼,月光莹莹。江水宛然前行,环绕着一处芳草萋萋、繁花满树的郊野流淌。溶溶月色弥漫在这开满鲜花的树林里,柔柔的月光在花瓣上浮动,像是撒了一层洁白的雪。花朵在月光的照映下仿佛冰山上盛开的雪莲一般晶莹剔透,散发出圣洁的光芒。这时,天空中飘洒、飞舞的流霜,沙滩上洁白、柔软的细沙都与月色融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一、置身 “月之景”
1、望着高悬于空中的那轮皎洁而孤独的明月,诗人想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送流水”。
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以下诗句包含的哲理有什么不同?
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二、领悟“月之理”
1、在游子思妇相思的图景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月亮的多情?
明确:“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及“落月摇情满江树”。
三、鉴赏“月之情”
2、赏析“可怜楼上月徘徊”, “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
①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
②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因浮云游动,光影明灭不定的动态。
③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
三、鉴赏“月之情”
3、赏析“落月摇情满江树”一句。
明确:此句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表现方法。
①通过一个“摇”字将无形的离情写得形象可感,也使整幅画面充满了动感。②一个“满”字让人感觉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溢着、荡漾着、萦绕着这种浓郁的、哀婉的但又略带甜蜜的相思之情。
这份哀而不伤的离情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三、鉴赏“月之情”
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李泽厚
诗人张若虚将众多意象巧妙地统摄于一轮明月的光华之中,汇成了月之景、月之理、月之情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意境。
在时间线索上,诗人也以月为纽带,整幅画卷按照月亮初生、高悬、西斜、落下的顺序徐徐展开。月亮落下有再升起来的时候,诗人通过月落、月升的循环往复给我们传达一个“永恒”的讯息,让读者感受到了春江花月夜中景、理、情的永恒之美,并促使我们在纯净、空灵、迷朦的月色中不断地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