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高 课件(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登 高 课件(2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7 06:3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 高
杜 甫
民 间 疾 苦 笔 底 波 澜
世 上 疮 痍 诗 中 圣 哲
他胸怀壮志,却又一生坎坷、终身失意,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
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一直漂泊,期间又遭受“安史之乱”。
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 “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上高台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写后三年,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壹 知人论世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贰 自由诵读

肆 整体感知
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哪几联写景,哪几联抒情?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王国维????
请同学们把一二两联中的景物都找出来?它们有哪些特点?它们体现出诗人怎样的“悲愁”?
?
伍 寓情于景



啸哀


飞回
意境
凄凉
孤独无依
漂泊痛苦





伍 寓情于景
落木
长江
无边
不尽
萧萧
滚滚
生命之短暂
时间之永恒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沉郁
高昂


伍 寓情于景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伍 寓情于景

陆 直抒胸臆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王国维????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
陆 直抒胸臆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陆 直抒胸臆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陆 直抒胸臆
造成杜甫悲愁的原因有哪些?
诗歌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国难
安史之乱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家愁
家道艰辛之苦
羁旅异乡之忧
年老多病之愁
好友李白、高适、严武 的相继辞世
孤独
触景
萧瑟之景触发悲凉之意
感时伤怀
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形象
沉郁顿挫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杜诗的沉郁与伤感或忧郁有质的区别。杜甫处于干戈扰攘的乱世,奔走衣食,贫病交加,但在诗歌中,抒写的却不局限于他个人的苦难,更多的是想到国家和人民,想到周围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这种深厚的感情,宽广的胸襟,使得他的诗歌体现的不是一种浅薄贫弱的感情,而是一种高尚、充实而有力的“悲而壮”的激情;这就使他那多半言愁的悲剧题材表现为独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
意象分析法
通过分析背景,做到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通过反复诵读,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通过分析意向,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
诵读入境法
柒 方法总结
比较阅读
作业:
  比较《登?高 》与《秋兴》的异同点
共同点:
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愁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
遣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
不同点 :
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
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但与《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