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悲歌
司马迁
学习目标
1、结合场面描写和人物言行,分析项羽人物形象。
2、评价项羽人物形象。
梳理情节
回顾课文,试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文中叙写的几个主要场面——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研读探讨人物形象
朗读课文 思考问题
垓下之围(把握人物的悲情形象)
朗读效果如何?为什么?
垓下之围
我们想象一下,曾让所有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盖世英雄,现在却唱着悲壮哀婉的《垓下歌》,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平添几分感伤?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说明了什么?
思考:
项羽作为一名曾经号令天下的霸王,现在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他所心痛的绝不只是美人、宝马,更有自己的英名、霸业还有和自己并肩作战的江东子弟。多情自古伤离别,何况别的又是江山、美人、霸业等,崛起于垅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此时的心情是极其沉重、复杂的。
此时最能表现项羽复杂心情、最能烘托当时悲凉 气氛的一个动词是什么?
泣
极其传神地表现出项羽内心难言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西楚霸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随从的“泣”,写尽他们心中的不忍,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研读探讨人物形象
朗读课文 思考问题
东城快战(揣摩人物语言动作)
讨论:
从项羽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你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
抓关键语句:
这一场快战共写了项羽 的三次行动,从不同角度刻画了他的威风勇猛.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
第一次写: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将——渲染项羽
第二次: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写出了项羽的
第三次:斩汉一将。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对比中再次渲染他
神威凛凛,气势迫人的神勇跃然纸上。
满身神力和超群武艺,勇猛无敌。
临战先声夺人,有排山倒海的气势。用“遂”写出了他斩将的轻而易举.
总之,本段用了浓墨重彩的正面描写手法。展现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
骁勇善战,所向无敌,豪气干云
研读探讨人物形象
朗读课文
乌江自刎(分析人物心理变化)
乌江自刎
拒渡
赠马
赐头
写了哪三件事?
表现了项羽哪些性格特点?
项羽知耻而重义,心地仁善宁死不辱,视死如归,是个英勇豪迈的失败英雄。在乌江岸边,亭长劝他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他却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一番肺腑之言,表现出他知耻而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善良。身受重伤后看到背楚投汉的吕马童,于是赠头绝对给他,自刎而死,再次表现了他视死如归、以德报怨。
乌江岸边,生死存亡之际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死。不忍宝马同行毅然转赠忠贞之士。兵败人亡仍豪气干云,大叹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精讲点拨
归纳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对比等方法使英雄末路亦威武的项王形象跃然纸上。
巩固提升
经过刚才的一番讨论,我们对项羽的形象应该有了更全面而深入的认识,请大家再来说说自己心中的项羽。
项羽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项王三尺剑,千古共英风
有一种英雄,就是挫折、苦难乃至死亡都不能剥夺他的骄傲和从容。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项羽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探究阅读
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论: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课后作业
1、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2、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3、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
4、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
5、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是放虎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