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咬文嚼字 课件(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咬文嚼字 课件(3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7 06:4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解析标题:

过分地斟酌字句,死抠字眼。
卖弄才学。
强词夺理或狡辩。
题目《咬文嚼字》:
在文中作者赋予了“咬文嚼字”什么样的新意呢?
请同学们阅读第三段,找出题目“咬文嚼字”在文中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贬词褒用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p41第三段)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咬文嚼字是:
( )
的态度。
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学生自读课文:
找出文章举了哪几个“咬文嚼字”的例子。
郭沫若改台词
王若虚改《史记》
贾岛“推敲”
实例分析:郭沫若改台词
你是没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是坚决的判断比你是更有力度(郭)
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朱)
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
说明的道理: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实例分析:
幻觉、错觉
准、狠
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
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
无惊讶之意
只表结果
非也
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谁是谁非
推——冷寂场合
敲——热闹场合
字眼不同, 意境不同
贾岛“推敲”
郭沫若改台词
王若虚改《史记》
材料
说明的道理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因为文字和( )
有着密切的关系。
思想
二、 “咬文嚼字”的原因?
1、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情感。
2、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3、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
皇恩浩荡
臣节如山
(矣!)
(乎?)
字数不同,意味不同,情感不同。
明末皇帝曾送给重臣洪承畴一副对联以表彰他,后来洪承畴变节降清,有人在此对联上各加一个字来讽刺他。怎么加呢?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清·杜甫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 唐·贾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清·沈德潜
学习“炼字”的方法。
更漏子
温庭筠
玉香炉,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赏析“空”字的妙处。
空在句中指“没有”。写出了雨滴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直到天明的情景。
表达了主人公的孤独、寂寞之情。
释字义
绘景象
点作用
语文“炼字”三步曲: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
—— 释字意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绘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点作用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三步曲:释字义
绘景象
点作用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释字义
绘景象
点作用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阅读思考:课文第6、第7段写了什么内容?举了什么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
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
品味妙语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实例分析:
巧用联想,意蕴丰富。
形成对偶句式意象关联含混蕴藉中显得丰富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清茶
水中月
(味觉)
(视觉)
联想
清沁心脾、清沁肺腑
大胆想象:
1、诗人所处环境:
2、诗中人物的活动:
3、诗中人的情趣:
月明风清,碧泉映月
品茶、赏月
恬静幽闲、醉情山水
明确:用联想意义,意蕴丰富
注意合理利用联想意义
正面:点石成金
负面:陈词滥调
欣赏小故事:
有一个乞丐,他面前的牌子上写着:“本人自幼双目失明。”可乞讨的效果很不好,一个诗人见到,把他面前的牌子上的字改写为:“春天到了,可我什么也看不到。”结果乞讨的效果非常好。
事例:写美人、才子等的用语(反面事例)
说明的道理:字的联想意义也容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语滥调。
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思想要新,语言要新。
艺术的完美
咬文嚼字
随处留心思索
刻 苦自 励
推 陈 出 新
时求精炼吻合
不懒不粗心不自满
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郭老改字
【引】
咬文嚼字
(反)李广射虎
(正)贾岛吟诗
阅 读
苏轼写诗(正)
套板反应(反)
【结】
达到艺术美
写 作
结构思路
让我们明白文字和思想感情息息相关,文字的咀嚼实质上就是思想感情的推敲。品味语言, 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品情味、意味、意境。
让我们明白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不迷信盲从权威,独立思考才有新见。
让我们明白运用语言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
学习本文给予我们的启示
(林冲)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正( ) 。
[A、大 B、快 C、紧 D、密]
——施耐庵《水浒传》
C
1、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 。
2、我们就在牌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 在街对面。

3、女飞人乔伊娜用那令人 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限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眩晕
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文学小故事
相传北宋著名诗人苏轼、黄庭坚和苏轼的妹妹苏小妹在一起评文论诗。苏小妹说:“有这么两句:‘轻风细柳,淡月梅花’,如果当中各嵌一字,该填什么字才恰当呢?”提出了一个用词恰当的问题。而用词恰当的问题,不仅涉及到用词的生动、形象问题,也涉及到用词的准确问题。而用词的准确与否问题,首先是一个涉及对语词所表达的概念,即词项的内涵是否明确的问题,也就是语词的运用能否恰如其分地适应具体情境需要的问题。而这显然属于逻辑问题。  
下面,我们来看苏轼、黄庭坚是如何回答苏小妹提出的问题的。
  苏轼经过一番思索,提出了加“摇”、“映”两字,于是这两句便成了: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应当说,这两个字是嵌得相当不错的,是颇合原句的意境的。但苏小妹却说:“这是常人用的俗字,平直,无味。”换句话说,即缺乏诗句应有的含蓄和诗味。于是,苏轼又改用“舞”和“隐”两字。这样,两句诗便成为: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显然,一个“舞”字,一个“隐”字,动、静结合,把“轻风”与“细柳”、“淡月”与“梅花”之间的关系,描绘得颇为生动、形象而富有诗意。然而,苏小妹对此仍不满意。
 一旁的黄庭坚见苏轼的两次填字都遭否定,就一再请苏小妹自己填字。苏小妹说:“前加‘扶’,后增‘失’,就成了‘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淡雅,不俗。”
  苏、黄二人听了,不觉抚掌叫好。“扶”也是动态的,但较之“舞”,更有形体感,使无形的风人格化了;“失”也是静态的,但较之“隐”更具有月下景象的朦胧美,更有意境的真实感。确实朴实,而毫无夸饰,但又能最恰如其分地描绘出“轻风”、“淡月”下的“细柳”和“梅花”的淡雅和秀丽,因而,也就可以说较之苏轼所嵌各词来说,是更为恰当的语词了。从逻辑的角度说,也就是适应诗句所描绘的具体意境,其概念的运用更为准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