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为人民服务 教案(2课时含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12 为人民服务 教案(2课时含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7 12:0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中心论点)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初步接触这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教学难点:
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2课时。
课前准备:
1.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2.重点句子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
  同学们,《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是毛泽东主席在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走进这篇课文,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二、朗读课文,以读悟情。
1.教师范读,请学生注意朗读的技巧。
2.小组内读,各小组可自由采取自己喜欢的形式,但是要求每一个人都参与进去,都有锻炼的机会。
3.指名读,检验评价。
三、小组讨论,自学质疑。
  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同学们自愿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最本篇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各小组将问题汇总。(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
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着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在这句话中,“完全、彻底”两词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怎样理解?司马迁是谁?
3.“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个“目标”是什么?
4.毛主席借追悼会发表演讲,讲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四、抓住问题,深入理解。
1.划分层次,理清脉络。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心讲?分几层意思讲?每层意思是什么?师生通过讨论,拟出层次提纲:①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②死的意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③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④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⑤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划分层次时,也可以分成4层,把第四、五自然段合成一层: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在文章的第一段中提出本文的中心,即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后面四个段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论述。
2.逐层分析,深入理解。①这一层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请同学们划出表示中心的句子。(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着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启发同学回答“完全”与“彻底”不能去掉,这两个词语说明,革命队伍除了为人民服务,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为人民谋利益。②这一层引用司马迁的话来说明生命的价值,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用二十余年时间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本文引用的话选自《报任少卿书》。③指出为人民服务就要正视缺点,改正错误。请同学找出这里举了一个谁的例子来证明上述观点。④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这部分要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这篇作品写于1944年9月8日,当时抗日战争尚未结束,革命仍需艰苦奋斗,所以毛主席提出,为了全民族的解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勇气,不怕牺牲,要互相关心,搞好团结。⑤这段是整个演讲词的总结语,再次号召人民要团结起来,抱成一个整体。
五、再读成诵,以情激情。
  让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给组内同学听。
             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了一些关于革命英雄的事迹,一定心有所感。让学生课前准备,写一篇演讲稿或抒情散文,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一方面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课前写好演讲稿或抒情散文。
教学过程:请每一位学生都登台演讲或朗读,并由同学自己做出评价。
板书设计: 为人民服务
宗旨: 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重于泰山 为人民服务
死的意义:
轻于鸿毛
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教学反思:《为人民服务》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发言稿。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领悟领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我觉得这篇文章的语言比较生涩,让学生理解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在上课以前我先让学生读熟课文,而且基本都会背诵了才开课。
这篇文章是议论文,学生刚刚接触,而且学生也对这样的文章没有兴趣,因此我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先安排学生自学,让他们去发现值得探讨的问题,也去发现自己还不理解的问题。结果孩子们的兴趣还是比较高的。
上课之前,我们几个同年级的老师也给我说他们上课后的体会,就是孩子们根本没法理解,课堂基本是一言堂,完全是灌输知识。因此在授课中我降低了对孩子们的要求,不然的话,孩子们都不敢张口说话了。比如在讨论“这篇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的时候我对孩子们说:“你们看出了一点回答一点,看出了两点回答两点。”结果孩子们都很踊跃的,尽管孩子们的答案千差万别,有点甚至不太靠谱,但是我都一一给了肯定,结果在无数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弄懂了这个问题。
结果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我带领着孩子们扫清了一个个障碍,达到了教学要求。
这课结束后,我感觉我没其他的几个教师说的那样的感觉。孩子们在课堂上还是比较活跃的,参与的热情比较高,而且并不是由我灌输,一般都是由孩子们自读自悟出来的。
事后,我觉得有这样的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就是我是有备而课的,首先我就降低了教学要求,只要孩子们能畅所欲言就可以了,不必要孩子们回答问题准确,因此孩子们敢于放开,敢于大胆说,这样孩子们才有兴趣去读书去探究。
教学的确是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这样才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