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同步练习一
(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拙劣(zhuō)诞生(dàn)携手并进(xié)
B.祈祷(qí)萦绕(yǐng)愚蠢至极(yú)
C.凋零(diāo)绚丽(xuàn)
狂风骤雨(zhòu)
D.襁褓(qiǎng)
浩劫(jié)
误入歧途(qí)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胶片行业面临被新技术颠覆的时期,富士胶卷经历了最艰难的裁人,传统业务收缩,进而开始了新业务的探索。
B.
北京大学写给2017年自主招生初审未通过考生的一封信,让无数人感到了一所大学的精神和情怀。
C.
不可否认,武侠小说、功夫影片为推广、宣传武术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把传统武术推到了神乎其神的境地。
D.
有些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购置了多功能电话手表,是一种可以双向通话,能准确定位,并具有防水功能的电子设备。
二、语言表达
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节选自《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美]
罗迦·费·因格)
(1)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2)加线词“如此”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3)“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
(4)你能为本段举一个事实论据支持作者的观点吗?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4.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5.作者认为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做法对吗?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什么?
6.结合选文,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7.选文最后一段,“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一句中“实验的精神”具体指什么?
阅读文段。回答闯题。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一旦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8.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
9.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10.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11.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12.结合文段内容思考,有些学生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环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13.选段中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观点的是哪句话?
14.文中“你们”“我们”各指的是谁?
你们:______________。
我们:______________。
15试分析“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一句话的含义。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6.这一选段中“黑暗”和“光明”的含义各是什么?
17.这段文字验证了中______的方面,从中可以表现闻一多的_________________精神。
18.写出下列语句的含意。
①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
②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四、作文
19.请以“失败与成功”为话题,写一段演讲词。200字左右。
五、填空题
20.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éng
(______)意
xiū(_____)身
gé
wù
(_____)致知
lún(_____)语
21下列词语中有三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决择 枯躁 多多益善 风口浪尖
权威 干预 招谣撞骗 阳奉阴违
22.儒家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要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画线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在这个词语中的读音,还要注意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B项有误,应改为萦绕:yíng
rào。
2.【答案】B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收缩”后加“的过程”;C项语序不当,应将“推广”“宣传”的位置互换;D项结构混乱,应将“购置了”改为“购置的”。
3.【答案】(1)“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2)指“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3)事物是复杂丰富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4)如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乒乓球游戏等。
【解析】(1)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句尾。(2)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4)考查补充事实论据的能力。要依据作者提出的观点。
4.【答案】不能,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没有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作用。对于词语的理解,应该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注意“四联系”,联系本词(对本词语的含义进行解说),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与作者的态度感情等。“真正的”从性质上加以限制,表示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表达就不准确,没有说服力。
5.【答案】不对,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句段理解和作用分析。要结合上下文内容判读对错,和作者的观点意见保持一致。答案为:不对,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6.【答案】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作用。题目倡导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就是要重视实验精神,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格物致知一词意思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7.【答案】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含义。选文最后一段,在剖析格物致知精神的基础上,提倡重点是“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实验的精神”具体指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既是议论文的“解决问题”环节,又揭示中心,结束全文。
8.【答案】从科学发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这几个方面来论述说明的。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阅读把握能力。认真阅读,找出关键语句。
9.【答案】作者举自己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这一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论据把握论点的能力。从“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一句可看出本段论据是为了论证上一段的观点。
10.【答案】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解析】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答案由文段第六段第七句话可知。
11.【答案】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拓展能力。此题需要全面、深厚的生活储备和知识储备。
12.【答案】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此考试得高分.但开始搞研究或者需要动手时,就不知所措了。须转变观念,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及运用能力。正确领悟文章的内涵,这是回答好此题的基础。
13.【答案】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解析】“我们有这个信心”后面的冒号是重要的提示,提示了中心句,就是闻一多先生的观点。
14.【答案】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作者及爱国民众
【解析】“你们”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我们”是指作者及爱国民众。用“你们”表达愤怒蔑视之情,直接揭露敌人的罪行及虚伪本质;用“我们”表达作者对人民大众的亲密情感,激励人民团结战斗。交替使用两种人称使得对比鲜明,感情强烈。
15.【答案】杀害李公朴吓不倒人民,会有更多的人不畏牺牲,起来斗争。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愤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解析】“千百万个李公朴”是指千百万个像李公朴先生一样争取民主的人民,他们前仆后继,同国民党反动派作不懈斗争。
16.【答案】“黑暗”指反动统治,“光明”指人民解放。
【解析】“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表明反动派作垂死挣扎及斗争更加残酷。联系上下文可知,“打破这个黑暗”即推翻反动统治,“争到光明”即人民赢得自由、民主、解放。
17.【答案】说
大无畏革命
【解析】课文讲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者两方面的“说”和“做”,比照选文内容可知,选文讲的是革命者方面的内容。选文是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所以侧重“说”。面对敌人的暗杀,闻一多先生大骂特务,慷慨淋漓,表现了他的大无畏精神,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敌人的愤恨。
18.【答案】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反动派作垂死挣扎及斗争更加残酷。②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强大力量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语句的含义。①借喻,比喻现在是最困难的时候,但是光明一定到来。②闻一多用坚定的语气告诉敌人,人民力量是巨大的,胜利是属于人民的。
19.【答案】示例: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讲的就是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失败有时也是不可避免的。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不就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走向成功的吗?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最终发明了电灯。爱迪生是这样,雅典奥运会冠军刘翔也是这样他也是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才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实现了亚洲人短跑金牌零的突破,为中国人争了光,也为亚洲人争了光!失败不可怕,但要从失败中不断吸取教训,多向成功的人士学习,在心理上要认识到失败是暂时的,只要你能调整心态,找出问题的所在,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你一定能得到自己满意的结果。
【解析】本题是一篇小作文,以“失败与成功”为话题,写一段演讲词,考查学生写讲演词的能力。口语化的语言平实、简洁、浅显、亲切、自然,可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还可以充分发挥语言抑扬顿挫的特点,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写作时,宜当作对面有听众,口语化浓一些。
20.【答案】诚
修
格物
论
【解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如“诚”等字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21.【答案】决——抉 躁——燥
谣——摇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决择”应写作“抉择”,“枯躁”应写作“枯燥”;“招谣撞骗”应写作“招摇撞骗”。
22.【答案】四书是指《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解析】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