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同步练习(二)(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同步练习(二)(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8 22:1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同步练习二(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告诫(jiè)
警觉(jué)
横溢(yì)
B.跌落(biē)折返(shé)
丝缕(lǚ)
C.
打旋(xuán)
集纳(nà)剁手(duǒ)
D.
雾霭(ǎi)刹那(shà)博大(bò)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黄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母亲________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②做母亲的人一般总是抱着过高过大的________,一方面要孩子身体好,一方面又要孩子学习好,不过有时候这两件事情实在是难得________。
③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有效________经济增长过快的势头,保持经济的平衡发展。
A.
管束
愿望
照顾
阻止
B.
管理
愿望
兼顾
遏制
C.
管束
期望
兼顾
遏制
D.
管理
期望
照顾
阻止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B.
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
C.
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
D.
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二、语言表达
4.阅读下列材料,请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为了弘扬千年蜀道文化,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第七届蜀道文化旅游节于5月18日在剑门蜀道·剑门景区开幕。
材料二
广元是从成都到西安这条古蜀道上的璀璨明珠,从建县至今有2
300多年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它是中国古栈道文化的集中展现地,是三国历史文化的核心走廊,又是武则天的家乡,也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川陕苏区主战场。它的文化主要集中在剑门蜀道文化、三国文化、抗金抗元文化、特色女性文化、红色文化和川北民俗文化等方面。
(1)学校开展以“弘扬千年蜀道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仿照示例为此次活动方案补充两个活动内容。
活动主题:弘扬千年蜀道文化
活动内容: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示例:画说蜀道文化
(2)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蜀道文化,第四中学拟邀请本地民俗专家李先生本周星期五下午3点到学校为全体学生做讲座。假如学校委派你前去邀请,你会如何说?
5.语文实践活动
(1)在天堂寨旅游风景区登山路上,一位大爷看到右面的警示牌,笑呵呵地说:“这里还有人表演杂技啊,我们快去看看。”如果你听到了这位大爷的话,请告诉他警示牌所表达的内容,并对他做出些提醒。
(2)2019年黄冈市中考作文阅卷组对考生作文失分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如下:
看了上述结果,如果要你对即将步入2017年中考考场的黄冈考生提出一点最重要的建议,你会说些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是怎样的写法。但我停不下来,没有看见。我确实想停下来,想被掺入砚池中,被醮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那样,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在又一座桥边,一个浇花人把手中的大壶没进了渠中。我立即投身进去,让这个浇花的妇人,把我带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院子里,兰花在盛开。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
黄昏时,主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这时,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人们的欢笑与歌唱。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蜜。
好像是因为那些鼓点的催动,水流得越来越快。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加入了我们。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
6.联系上文思考:“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是怎样的写法,可“我”为什么停不下来?
7.“我”在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里感受到了怎样的氛围?
8.赏析下面句子中的加线词语。
①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
②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
9.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10.“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这句话传达了“我”对丽江怎样的情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向上的风
郑彦英
连绵的灰色戈壁滩,蜿蜒的黄色祁连山,还有旷野里的灰白色风车,缩成一团的苍黄色梭梭草,颜色接近,一望无际。虽然汽车高速奔驰,但景色似乎不变,因为近处和远处几乎完全一样。
忽然一声唤:“到瓜州了,下车吃瓜。”
路边搭了个简陋的布棚,棚下放着长条桌和方桌,上面摆着西瓜和哈密瓜,一个长相普通的中年妇女朝我们微笑,身后是一个八九岁的女娃。要了一个哈密瓜和一个西瓜,以我在郑州的经验搭眼看去,应该有五十斤左右,上秤一称,却不到四十斤,不禁感叹。
切开了,哈密瓜是黄瓤,西瓜是红瓤,颜色就把人锁住了,一入口,那种甘甜爽利,顿时让人进入忘我境界。
女老板把刀放在条桌上,似乎是下意识地擦着手,女娃在一边收拾瓜皮。“有水呢,洗洗手。”女老板说着,指指旁边一个木桶。
木桶平放在桌上,装着一个水龙头,水流儿很细,但在大戈壁上,已经难能可贵。
我不禁问女娃:“跟你妈卖瓜呢?”女娃点点头。“咋不上学呢?”女娃一笑,没看我,还是擦着桌子,说:“暑假呢。”
车开出很远了,我们才收回了眼和心,便情不自禁地感叹着在瓜州吃瓜的特殊感觉,甚至还说到意义。
一个多小时以后,我们迫不及待地奔向月牙泉。
一汪泉水,清澈如仙女的清泪,周围任何一座沙山倾泻下小小一角,都会把月牙泉埋掉,但是棱角分明、曲线妩媚的沙山就立在那里,千百年来,月牙泉却安然无恙。
风忽然来了,裹着黄沙,打着脸和眼。眼当然紧紧闭住了,心里却在想,不说沙山下来,就这风裹的沙子往月牙泉里一落,不到十天半月,月牙泉不被沙子填满才怪。
脸上没有沙子打了,便睁开眼,却发现那阵裹沙子打我的风是一个庞大的风团,灰苍苍的风团已经吹到沙山底部,然后昂着头,竟然直直地朝上吹去。一个人的帽子被风卷了起来,帽子和沙子被风裹着,很快就到了山顶,转眼之间,就翻过山去了。
我不禁感叹:“月牙泉的风有灵性,沿着沙山往上走。”
同行的朋友认真地说:“不是什么灵性,月牙泉周围的山势,决定了不管多大的风,一旦进入月牙泉区域,必然往山上走,不但能带走风里的沙子,甚至能裹挟沙山上的黄沙。”
这番话让我感慨万千,对奇特的现象,为什么要加上人性的思考呢?为什么要强加给它们所谓的高尚呢?为什么要赋予它们深刻的含义呢?
这种反省持续到回去的路上,不禁想到了瓜棚下的母女。她们那不卑不亢、真实善良的微笑,让戈壁滩不再枯燥的微笑,也许就如这向上的风,是本性,所以才那么平实真切。
风,向上的风,正因为很难遇到,所以让我难以忘怀。
11.说说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12.文章第⑧段中写道:“车开出很远了,我们才收回了眼和心,便情不自禁地感叹着在瓜州吃瓜的特殊感觉。”请结合文章第②-⑦段,概括让“我们”产生特殊感觉的原因。
1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15段中画线句的妙处。
1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17段的理解。
阅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说不见又出现了一个,老远喊我:“都到这地方了,不到处转一转,多亏呀!”他从冰墙那边翻过来,到小车里取盛放胶片的箱子。为节省体力,就在冰面上推。“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声音空空荡荡,随即散失在冰原上。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渐渐地冰河已光滑难行。从北京来的摄影师大吴,负责霜二本有关藏北的大型画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照相器材就装在一个很考究的箱子里,唯恐摔坏了,便推着箱子在冰面上爬行。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15.语段选自课文,作者是________,课文选自长篇散文。各拉丹冬是________山脉最高一组雪山群,主峰________米。
16.你能理解“……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这句话中划线的词语“扫荡”的含义吗?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同伴的话有何用意?说说你的理解。
18.请你用几句话概括这个文段的段意。
四、作文
19.请以你见到过的最美的“水”为话题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五、填空题
20.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汩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霎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寒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
(5)_______________: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21.填空。
阿来,____族人,当代著名作家,第五届______奖得主。代表作有《______》《空山》《______》等。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A注音完全正确。B项“折”应读zhé。C项“剁”应读duò。D项“刹”应

chà。
2.【答案】C
【解析】①母亲要求严厉,不是一般性管理,用“管束”;②母亲对孩子制定的目标,用“期望”不是普通的愿望,两件事同时做好用“兼顾”;③“遏制”搭配“势头”,遏制,指阻止,禁绝;制止;C项正确,故选C。
3.【答案】D
【解析】D拟人的修辞手法。A“缓慢而从不懈怠”拟人。B“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拟人。C“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拟人。
4.【答案】(1)示例:礼赞蜀道文化
漫话蜀道文化
(2)示例:李先生(李老)您好!我是第四中学的学生,我校邀请您于本周星期五下午3点到学校为全体学生做“蜀道文化”讲座,不知您是否方便?
【解析】(1)本题是一道开放性
,只要活动围绕主题,活动形式有实际可操作性即可。
5.【答案】(1)示例:大爷,这是一块警示牌,告诉大家,前面有悬崖峭壁,要注意安全,不能坠落下去。大爷,我们都要小心啊。
(2)答案要点:(一)要确定好写作中心(力求深刻),选好写作素材;(二)语言表达要规范准确,讲究技巧。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此题注意称呼,语气要委婉,句子要符合语境,言语得体,句子通顺即可。
(2)这是一道主观性很强的试题。先要确定好写作中心(力求深刻),选好写作素材;然后语言表达要规范准确,讲究技巧。
6.【答案】因为“我”现在在玉河里随着水流向前,所以不能独立停下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理解分析即可。因为“我”现在在玉河里随着水流向前,所以不能独立停下来。
7.【答案】温馨、闲适、和谐的氛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我”在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里感受到了温馨、闲适、和谐的氛围。
8.【答案】①两个“跳”字表现了“我”的动作轻快敏捷,也表现了“我”的调皮,使语言生动形象。
②这两个词形成对比,突出了远方而来的人在此游览时的兴奋与欣狂。
【解析】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的含义,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结合作者运用的比喻、夸张、象征、衬托等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本题结合两个“跳”字和对比的手法来赏析词语即可。
9.【答案】这句话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薄云喻为银匠,将月亮喻为银盘,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云彩的动态美和月亮的皎洁,构思奇特,想象丰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修辞方法赏析句子的能力,还要注意结合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来分析。需要考生对考题文本的语言深入研读、推敲,体出其味,品出其妙,结合修辞手法,品出生动美。首先要记住常见的修辞手法,并结合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来赏析。本题用到的修辞方法是比喻。
10.【答案】对丽江的向往、追求、热爱与留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文章结尾往往有照应开头的作用,另外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有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这句话传达了“我”对丽江的向往、追求、热爱与留恋。
11.【答案】描写沙漠的荒芜与景色的单调,既为下文停车吃瓜做铺垫,也与后文卖瓜场景的明艳温馨形成对比,同时沙漠的荒无人烟衬托出母女俩诚信买卖的可贵。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在文中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一般作用,首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下文,开篇点明,点明中心等;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具体作用还要根据文章全局去分析,结合全文内容来看,本段描写了沙漠荒芜,为下文停车吃瓜作铺垫,也与后文卖瓜场景形成对比,从而为突出母女二人的诚信服务。
12.【答案】女老板做买卖很实在,不缺斤少两;瓜甘甜爽利,在缺水的情况下,女老板擦手来保持手的卫生清洁,却让我们用水洗手;女娃的不卑不亢、真实的微笑。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去判断。从前文内容可以看出,我们产生特殊感觉是因为母女二人做买卖很实在,不缺斤少两;因为在缺水的情况下,女老板擦手来保持手的卫生清洁,却让我用水洗手;还有就是女孩的不卑不亢,真诚的微笑给我们印象深刻。
13.【答案】运用了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深刻表达了对自己故作高深的反省。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是反问与排比,来增强气势,表达作者对自己故作高深的深刻反省。
14.【答案】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像文中戈壁滩上卖瓜母女那不卑不亢、真实善良的微笑已经不多见了,当今社会,平实真切的本性也是可遇不可求,表达了作者对平实真切的本性的珍视和渴求。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主旨句的理解。主旨句是文章中心的表现,要结合前文内容分析其表现出的作者情感及态度。结合本文来看,末段揭示了全文的主旨,用“向上的风”来暗指戈壁滩上卖瓜母女的不卑不亢、真实善良精神,指出这种精神很难见到,表达作者对这种人的真诚本性的珍视和渴求。
15.【答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马丽华;藏北游历;唐古拉;6621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作者作品的记忆掌握。
16.【答案】“扫荡”的本义是彻底清除,也指一种军事行动。这里指冰河上的雪粒肆虐大地,衬托这里天气极其恶劣,表现摄制组考察队员不畏艰险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扫荡”的本义是彻底清除,也指一种军事行动。这里指冰河上的雪粒肆虐大地,衬托这里天气极其恶劣,表现摄制组考察队员不畏艰险的精神。
17.【答案】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对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同伴用鼓励的话语激励“我”鼓起勇气战胜一切困难,表现了同伴之间相互关心、乐观进取的精神。
【解析】揣摩句子的含义。需要认真阅读课文并把握说话人此时的心理,才能做好此题。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对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同伴用鼓励的话语激励“我”鼓起勇气战胜一切困难,表现了同伴之间相互关心、乐观进取的精神。
18.【答案】文段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冰塔林游览的非凡经历。在同伴的鼓励下,作者忍受极端恶劣的天气,经受各种折磨,不畏艰险在冰面上爬行。
【解析】概括文段大意。需要认真阅读文段,进行归纳和概括。文段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冰塔林游览的非凡经历。在同伴的鼓励下,作者忍受极端恶劣的天气,经受各种折磨,不畏艰险在冰面上爬行。
19.【答案】示例:翡翠般的碧波,清悠悠,波光粼粼,时时亲吻着青山翠岛;岛边那浓郁的、墨绿色的山峦,像起伏的海浪,连绵不断,紧紧环绕着一湖碧波。若进了千岛湖,眼瞳先被染绿,心也叫水陶醉,伸手探一探,哟,好清凉!水的爽凉滑软恰似蚕丝软锻;掬起喝一口,清冽中透着微甜,是甘露,也是山泉,无怪人称“天下第一秀水!”
【解析】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水是柔美的,水是活泼的,但有时很任性,咆哮起来就像脱缰的野马,难以驯服。有了它,才有大河奔流、白云悠悠,才有山清水秀、花香鸟语,才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才有万物的勃勃生机。所以不妨从实物的角度写“水”,但文章一定要抓住水的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有条有理的描绘,不要泛泛而谈。一定要把水的“最美”之处刻画出来。
20.【答案】(1)形容水流动的声音。(2)形容极短的时间。(3)寒战。(4)前呼后拥
(5)怒不可由
【解析】(1)(2)(3)答此题,没有什么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看学生平时的积累。对成语含义的把握。注意对成语的整体意义的理解和记忆。当然有的成语运用的语境不同,也会产生新的意义,这要根据情况而定。(4)(5)考查根据词义写出的词语的能力。答此题,没有什么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看学生平时的积累。对成语含义的把握,对成语字眼的记忆。根据成语含义去推断应是哪个成语。
21.【答案】藏
茅盾文学
尘埃落定
格萨尔王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识记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学习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阿来,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代表作有《尘埃落定》《格萨尔王》《空山》等。据此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