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 第1课 《氓》《离骚》导学案 含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 第1课 《氓》《离骚》导学案 含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7 13:3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实文言基础知识,掌握诗歌主要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诗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能概括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课前预习】
一、通假字
1.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___”同“___”,_____)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___”同“___”,___________)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___”同“___”,_____)
二、一词多义
1.以
(1)秋以为期 ( )
(2)以望复关 ( )
(3)以尔车来 ( )
2.言
(1)载笑载言 ( )
(2)体无咎言 ( )
(3)言既遂矣 ( )
3.于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 )
(2)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 )
三、词类活用
(1)夙兴夜寐  (名词用作状语,______________)
(2)二三其德  (数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岁食贫  (形容词用作名词,___________)
四、文化常识
1.卜:用火烧龟板,看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祸福。筮:用蓍(shī)草的茎占卦。
2.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角状,叫总角,后来指代少年时代。
豆蔻: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及笄(jī):指女子满十五岁。(笄:束发用的簪子。)
及冠:指男子满二十岁,到了成年。(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戴上成年人戴的帽子。)
导入
这首诗歌叙述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和损害。虽属叙事诗,但有强烈的感彩。氓,百姓,在诗歌里指的是男主人公。
自读
熟读全诗,背诵第一章。下列对原文第一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用赋的表现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蚩蚩”,足见其忠厚是表面的,狡猾才是真的,也可以看出他求婚之切。
B.女子“送子涉淇”,又劝他“无怒”,最终答应了秋天办婚事。写出了女子温柔而有主见,同时也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
C.这几句写出了女子的心理变化过程:失望和伤心→焦急与盼望→欣喜与激动。
D.恋爱终于有了结果。女子毫不掩饰自己的迫切心情,体现出她纯朴热情的性格。
反馈
讨论
1.第三章第一、二句和第章节第一句的比和兴分别有何作用?
2.《氓》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试结合具体诗句列表进行分析。(人物、时期、具体诗句、性格特点)
展示
精讲
1.《氓》第三章第一、二句和第四章第一句比兴分别有何作用?
(1)第三节以“鸠食桑葚”来说明女子莫对男子过分迷恋,为后文起铺垫作用。
人物 时期 对比的诗句 性格特点
女主人公 婚前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纯真热情,渴望得
到美好的爱情
婚后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辛勤劳苦,任劳任怨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清醒、刚烈
氓 婚前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忠厚、和善
婚后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粗暴、多变、对爱
情不专一
(2)第四章以桑叶的“沃若”到“黄而陨”的变化起兴,为男子由“信誓旦旦”到“士贰其行”做铺垫。
2.《氓》运用对比手法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试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另外还有以下对比:
男子的语言和行为的对比:信誓旦旦-士贰其行
河水和男性的对比: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男子不思其反
桑叶的前后对比: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检测
1.下列各项对《氓》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氓》描写一个被遗弃的妇女的不幸遭遇和她对负心人的强烈怨恨,反映了夫权桎梏下妇女的悲惨命运。诗中女主人是个敢爱敢恨、果断坚强的妇女。
B.《氓》第三章写女主人公对惑于爱情而不能自持的悔恨,运用了《诗经》六义中“赋”的手法,自然、贴切而又形象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对少女的告诫。
C.《氓》的男主人公是一个卑鄙、无信的伪君子形象,他趁着卖布的机会,诱骗对她一见钟情的女主人公与之约定婚期,后又无情地把她抛弃。
D.《氓》这首诗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蕴含着强烈的感情,是带有自叙传 性质的抒情长诗,也是我国浪漫主义抒情诗歌的源头。
2.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貌美和受宠。
B.“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C.“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的,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用比的手法,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诗歌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能力。B.第三章中最典型的手法是比兴。C.刚开始时,氓是喜欢女主人公的,是后来才不喜欢了。D.《氓》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故选A。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C项,“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一句是“比”的手法,不是“赋”的手法。故选C。
作业
背诵《氓》。完成以下默写。
1、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 ?,????。???,?????。
2、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的句子是:????????,????????。
3、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但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的句子是:? ,??????。??????,??????。
4、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
5、写男子的粗暴性格初露,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性格的句子是:??????,???????。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
6、《诗经?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在《氓》中也有一句表现女子未见心上人伤心难过的语句是:??????,??????。
7、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是:
????????,????????。
8、女主人公自嫁氓为妻,多年来所有的家庭劳作担负无余,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语句是:??? ?,?????。????,???????。
9、女主人公在婚前对爱情和婚姻充满幻想,深深地沉溺在爱情之中,纯真、热情,能够体现这一点的语句是:?????,?????。?????,????。
10、女子年老色衰,男子露出了他凶恶的嘴脸,竟然残暴的对待女子,女主人公蒙受耻辱,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她已不再相信爱情,并直接劝告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 ?,? ?。
11、自豪地表明对爱情的忠贞,而以无比怨愤的心情,痛斥那个男子的负义行为的句子是: ,? ?。 ? ?, ?。
12、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文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
13、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喻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是:????,????。
14.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
15、《氓》中描写女主人公热恋时见到氓时高兴的诗句是:????,????。
16、《氓》以桑树起兴,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17、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的语句是:???,??????。
答案:
1、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的句子是: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的句子是: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3、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但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的句子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4、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5、写男子的粗暴性格初露,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性格的句子是: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
6《诗经?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在《氓》中,也有一句,表现女子未见心上人伤心难过的语句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7.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8.女主人公自嫁氓为妻,多年来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语句是: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9.女主人公在婚前对爱情和婚姻充满幻想,深深地沉溺在爱情之中,纯真、热情,能够体现这一点的语句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10.女子年老色衰,男子露出了他凶恶的嘴脸,竟然残暴的对待女子,女主人公蒙受耻辱,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她已不再相信爱情,并直接劝告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11、自豪地表明对爱情的忠贞,而以无比怨愤的心情,痛斥那个男子的负义行为的句子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2、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文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13.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喻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是: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14.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15、《卫风?氓》中描写女主人公热恋时见到氓时高兴的诗句是: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16.《卫风?氓》以桑树起兴,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17.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的语句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第1课 离骚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实文言基础知识,掌握诗歌主要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人形象特征;分析“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体味诗人的情志。
【课前预习】
《离骚》是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离骚”,司马迁释为:“ , 。”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正式形成一种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有屈原、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
楚辞的特征: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楚辞体的形式特点:打破四言体式的限制,长短句交错运用,句式自由灵活,是《诗经》之后诗体的一次重大革新;句中或句尾用“兮”字之类的语气助词,使句子舒缓,抑扬顿挫,对表情达意、增强韵律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多用楚地方言,如“扈”“凭”等;保留着“乱”“倡”“少歌”等乐曲形式;采用神话传说、想象等。
【教师精讲】
《离骚》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
“美人”一般比喻君王,或是自喻。蛾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等属于“美人”的意象,这里是自喻。“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蕙纟襄、揽茝、芰荷、芙蓉等属于“香草”的意象。《离骚》中的这类“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一方面衬托出诗人品行的高洁,另一方面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离骚》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内部+外部+后世影响)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课后练习】
1.下列古代诗句所蕴含的理趣与故事内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
相传,古希腊有位国王做了一顶纯金王冠,但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假。如何鉴别真假又不损坏原物?国王将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尝试过很多办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踏入浴盆,水往外溢。他恍然大悟,终于找到了答案。
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D.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有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朕”,古代第一人称代词,自汉武帝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B.“进”,即“进身”,到朝中做官;“退”,即“隐退”,拒绝或辞去官职。
C.“衣”与“裳”,古代有明显区分,上身穿的为衣,遮蔽下体的裙为“裳”。
D.“四荒”即“四方”,指辽阔大地。“荒”,边远的地方。
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善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如“冠之岌岌”“佩之陆离”,有力地突出了诗人高洁的品质。
B.该诗不仅有揭露,有谴责,有决不向恶势力屈服和不变志从俗的决心,还有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感。
C.“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D.诗人忧国忧民,但其政治理想遭受打击后,下定决心自己隐退独善,远离世事,不再有所作为。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与《诗经》用写实精神来广泛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相比较,《离骚》抒写理想,抒发爱国热情,富有浪漫气息,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优秀传统。
B.《离骚》的表现手法主要是借助丰富的想象,运用了夸张、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
C.文学史上常用“风”“骚”并称,“风”是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骚”是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
D.《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叙事诗,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5.阅读下面一段话,请用四字词语概括楚人的三种精神。(不得摘录原文词语)
楚人立国之初,偏僻狭小,但他们不满足于偏安一隅,通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历程扩大疆域,最终位列“战国七雄”。楚人的民族政策为“抚有蛮夷,以属华夏”,比当时管子“戎狄豺狼”“诸夏亲昵”和孔子“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思想进步,楚人兼采夷夏之长,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楚人发明了“楚式鬲”(一种陶器),后来还吸取吴越和华夏的青铜冶炼技术精华,使自己的矿冶水平居于领先地位,并创立了介乎夷夏之间的楚制和楚俗。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具有美好内在品质和才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也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体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2)我们可以从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句子看出,屈原特别注重提高自己的修养,可以说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学习。
(3)《离骚》中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4)屈原在《离骚》中,写时间更替很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表明诗人自己非常焦虑,担心时光逝去,却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
(5)《离骚》中,写屈原看到时光易逝,担心国君易老、昏聩误国、保守落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屈原《离骚》一文中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崇仰真理,当仁不让,自荐充当楚国政治的引路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互文、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坚贞芳香的植物表现自己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屈原《离骚》中表明兼具“内美”与“修能”的诗人报国尽忠心切,唯恐时不我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屈原在《离骚》中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发出长声叹息,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仍誓死不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字改正:
习题答案:
A A D D
5.开拓进取(艰苦创业)、开放融合(交流融合)、兼容并包、 革故鼎新(技术创新)。
(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2)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3)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4)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5)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6)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此度 
(7)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8)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9)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10)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1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