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第4课 望海潮 扬州慢 导学案 含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第4课 望海潮 扬州慢 导学案 含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7 13:35:05

文档简介

扬州慢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熟读成诵,体会该词的声韵之美;
2.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本词今昔对比、虚实相生的运用。
【课前预习】
1.知人论世:
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后寓居武康(今浙江德清),与白石洞天为邻。早年随父宦游,居汉阳。后过着游士式的生活,屡试不第,布衣终身。姜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借此谋取生计。其词作或感慨时世、抒写恋情,或写景咏物、记述交游。琢句精工,韵律谐婉,格调高旷,寄意幽邃,艺术造诣较高。以清冷刚健的词笔开创了体制高雅的风雅词派,亦称格律词派。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词有《白石道人歌曲》。他多才多艺,擅长书法,精通音律,工诗,词尤为有名,有“词中之圣”之称,与辛弃疾、吴文英分鼎南宋词坛。开创了风雅词派,即格律派,对于南宋后期词坛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响。
2.写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姜夔自汉阳出游,途经金人两次蹂躏、惨遭兵燹的扬州,看到昔日繁华的商业都城,已是“市尘尽荠麦,号角吹宵寒”,显得空荡凄凉,眼前的景象和爱国的情思,激起他强烈的感情,于是写下这首千古佳作。
作品简介: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诗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三类:小令、中调、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这种分法未免太绝对化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了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本词写词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表现出作者为祖国山河残破、人民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一、导入:
扬州,在隋、唐、北宋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诗人杜牧一生至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留下了他无数的动人诗篇。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词人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赞誉。远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难怪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自读:
《扬州慢》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2.词的正文写了哪些意象来氛围,表现词人的“黍离之悲”?找出这些意象,并分析其效果。
意象
意蕴
效果
青青荠麦
凄凉荒芜。荒凉的空城,与往日的繁华形成对比
写出了扬州遭劫后的(
),渲染了(
)的氛围,景中含情,寄托了作者(
)、(
)的无限(
)之情。
桥边红药
有“寂寞开无主”之感和生在乱世无人怜之叹
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反馈:
抽查提问。
讨论:
1.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赏析“清角吹寒”中“寒”字的妙处。
                                        
                                        
                                   
3.全词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展示:
小组展示。
精讲:
虚实相生手法的运用。
检测: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萌芽于南朝,宋代到达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子词”,别称有: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B.词一般分片或阕,不分片或阕的为单调,分两片或阕的为双调,分三片或阕的称三叠。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C.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一颗光辉夺目的巨钻。它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D.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柳永等。
2.下列对文学常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词是古代诗歌的变式,称“长短句”,是按照一定的曲调填写的,根据字数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等。
B.词一般有两段,在词中叫“阕”。“阕”就是“遍”,因此,词中的“遍”就是音乐乐曲的一段,上下两阕就是由两段乐曲组成的—个曲子。
C.词除了被称为“长短句”之外,还有“诗余”“乐府”“曲子词”等别名。
D.词“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所以后人的创作一般都是按调填词的,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荠麦弥望    弥:满
B.自度此曲
度:构思
C.杜郎俊赏
俊赏:出色的鉴赏能力
D.难赋深情
赋:写作
4.反映人们对侵略战争极端痛恨的句子是(
)(3分)
A.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B.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C.渐黄昏,清角吹寒
D.波心荡,冷月无声
作业: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10分)
点绛唇 丁未冬过吴松作
姜 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作者“凭栏怀古”,本该抒发情感,但笔锋一转,用“残柳参差舞”这一图景结句,实在高妙,请说说其深刻寓意。(4分)
                                        
                                        
                                   
2.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述此词“无穷哀感,都在虚处”,即哀感通过景物写出,试结合词句评析。(6分)
                                        
                                        
                                   
【拓展延伸】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苏幕遮·燎沉香
周邦彦
(?https:?/??/?guoxue.baike.?/?query?/?index?type=poem&page=1&author_poem=%E5%91%A8%E9%82%A6%E5%BD%A6?)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贺新郎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正宫·端正好·长亭送别
王实甫
(?https:?/??/?so.gushiwen.org?/?authorv_39882c86bedf.aspx?)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参考答案
自读深思:
1.《扬州慢》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主要交代了写作这首词的时间、地点——丙申、维扬,当时的情景——四顾萧条,诗人的心境——怆然感慨,词的主题——黍离之悲。
2.
意象
意蕴
效果
青青荠麦
凄凉荒芜。荒凉的空城,与往日的繁华形成对比
写出了扬州遭劫后的荒凉、寂寞,渲染了郁闷悲凉的气氛,景中含情,寄托了作者感怀家园、伤时念乱的无限痛惜之情
废池乔木
揭示战争的破坏程度,衬托出扬州人民的痛苦
二十四桥无声冷月
烘托物是人非、凄清冷落的氛围
桥边红药
有“寂寞开无主”之感和生在乱世无人怜之叹
凄清的号角
军号凄厉,渲染空城的凄清
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废池乔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作为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它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小组探究:
1.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 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2.赏析“清角吹寒”中“寒”字的妙处。
[答案] “寒”字用得很妙。“寒”本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
3.全词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全词抒发了词人对战争的厌恶与痛恨,对扬州城昔日繁华的追忆和怀念,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教师精讲: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它能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那么,如何做到虚实结合呢?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化虚为实。化虚为实,就是作者把心绪、情感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中将无形的“愁”物化为“东流”的“一江春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愁”的绵绵不绝。
(2)引实入虚。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要是说生活过得很单调很寂寞,这话就抽象,虚而不实。刘长卿的《新年作》:“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早到晚同我做伴的只有猴子,和我领略江上风光烟雾的,只有柳树。”这就是通过具体景物的描写透露出生活的单调寂寞。
(3)虚实相生。“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文内容,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历历如在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与气度的远大。人们从这两句诗中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
课堂检测:
D
A
B
B
课后作业:
1.答案:结句不抒怀古之情,却写凭栏所见景色,正体现了姜夔托物起兴、意境清空的创作特色。柳本纤弱,哪堪又残?故其舞也参差不齐。“舞”本有优美、高雅之境,但此时残柳却“参差不齐”此一自然意象,实为南宋衰世之象征,隐然有不甘衰灭之意味,极具张力的景物描写,寄寓着作者无尽的苍凉和悲壮之情。
2.答案:此词通过眼前之景来抒发身世之感、家国之悲。上片写燕雁随了流云,沿着太湖西畔悠悠飞去。湖上数峰清寂愁苦,黄昏时分正蕴酿着一番秋雨,饱含自己漂泊江湖之意。到结尾处又用衰柳残枝当风舞象征南宋之衰世,苍凉之中,深含无限悲壮之情。第4课
望海潮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有关词和作者的相关知识;学习铺叙的写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词的意境美、情感美、音韵美。赏析以点带面,渲染烘托的艺术手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课前预习:
关于词:
词的起源:兴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词的分类:
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岳飞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关于作者: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至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七(排行第七)。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外?。
柳词从题材方面看,大体可分三类:写都市生活和风光;写男女间的恋情;写羁旅行役之苦。柳永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字音:
参差


绕堤沙(

天堑(

珠玑


罗绮


竞豪奢(

重湖叠巘(

羌管(

千骑(

乘醉(

字词释义:
参差:
豪奢:
叠巘:
清嘉:
千骑:
异日:
导入:
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杭州”的诗句。
自读:
“夸”什么?
①这首词写的是杭州,哪两个词语最能体现杭州的特征?
②上阕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杭州的这些特点?
③词的下阕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杭州风貌?
反馈:
探究:
怎么“夸”
谁来“夸”
展示:
精讲:
1.铺叙手法的运用
2.本词的主旨
练习:
图片对应文本内容
八、作业:
1.运用本节课讲到的写景的手法,进行一段景物描写。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八声甘州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思绪表达得明白如话。
B.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
C.本词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
D.首句篇头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
10.“渐霜风凄紧”中的“渐”字在这首词中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答案:D
“首句篇头点题”错,应是“结句篇末点题”。
①“渐”在这首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
③同时又领起下文对于秋季景物变化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