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秦腔
【课前预习】
1.知人论世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现代著名诗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伍子胥》等;散文则有《山水》集。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
当代文学奇才——贾平凹
贾平凹,著名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贾平凹小说主要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白了然。代表作品:长篇小说《废都》《秦腔》《古炉》等,中短篇小说《黑氏》《美穴地》及散文《丑石》《天气》等。
2.基础知识
采撷( ) 瞬间( ) 悚然( ) 嗥声( )
孑然( ) 骤然( ) 赭色( ) 靛蓝( )
孑然一身:
俯拾皆是:
风雨如晦:
风雨如磐:形容风雨极大。常用来比喻形势严峻、社会动荡。
凄风苦雨:形容天气恶劣。后用来比喻悲惨凄凉的境遇。
选词填空:
1.步态、形体以及基因等识别技术,正在广泛地应用于智能产品中,也暴露出严
重的安全问题。生物识别信息无法更改,一旦_________,个人可能暴露在被攻击和骚扰的风险中。(泄露·暴露)
2._____________,君子有为。面对当前国际舆论中沸沸扬扬的各种谬论、谣言,中国政府和人民已经并将继续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胸怀、智慧与担当。(风雨如晦·风雨如磐·凄风苦雨)
3.幸福在你的生活中_________,只是要用发现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感恩的心态对
待生活,你就能够收获许多幸福的印记。(比比皆是·俯拾皆是)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读文章,涵泳主旨,品味文中蕴含的哲思之美;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文中景、物、情的关系;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会鉴赏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领会文章深沉的文化底蕴,体会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
导入
图片导入。
自读
【审美鉴赏】品读课文,鉴赏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衰史的依据是什么?
2.在第2段中,文章说“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3.文章第6段中作者举了“一个村女在山顶上缝什么”的事例,意在表现什么?
4.怎么理解文末“风雨如晦的时刻…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这一句话的内涵?
三、反馈
抽查提问。
讨论
【思维提升】析读课文,梳理文中景、物、情的关系,完成表格:
景物 联想 情丝(感悟)
1 2 人类声息相通
3 少女、村庄 4
5 6 7
8 9 10
11 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 12
13 14 生命的庄严与神圣
五、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按顺序回答1-14。
精讲
技巧点拨:理解句子含义的技巧。
检测
【文化传承】我们都有亲近大自然,体验大自然的经历,在领悟自然之美的同时,你又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呢?请用简练、含蓄的文字表达你的感受,200字左右。
(学习在描写中融入想象与思考,让文章富有内涵)
秦腔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读文章,涵泳主旨,品味文章厚重的文化意蕴;
思维发展与提升:将本文与上一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质;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句子的表达效果;
文化传承与理解:归纳中化民俗文化的特点,从而对民间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导入
音乐导入。
自读
【审美鉴赏】品读课文,鉴赏句子的表达效果,完成下列问题:
1.《秦腔》一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秦川人们喜欢秦腔?
2.“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试分析这段话在表达上的特色和效果。
3.“左边的喊右边的踩了他的脚,右边的叫左边的挤了他的腰,一个说:狗年快完了,你还叫啥哩?一个说:猪年还没到,你便拱开了!言语伤人,动了手脚;外边的趁机而入,一时四边向里挤,里边向外扛,人的旋涡涌起,如四月的麦田起风,根儿不动,头身一会儿倒西,一会儿倒东,喊声,骂声,哭声一片;有拼命挤将出来的,一出来方觉世界偌大,身体胖肿,但差不多却光了脚,乱了头发。”赏读这一段场面描写,体会写作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反馈
抽查提问。
讨论
【思维提升】析读课文,将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质:
1.围绕秦腔写了哪些内容?为何很少正面写秦腔艺术本身?
2.《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和《秦腔》两篇文章都有对于生命的感悟,但感悟的内容不同,试分析。
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精讲
技巧点拨: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技巧。
归纳总结:两篇文章的主旨。
检测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衰史的依据是一条用石块砌成的旧路。
B.《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最后一段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概括了对自然的总体感悟。
C.《秦腔》开头部分强调“秦腔”的生成与秦川的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D.《秦腔》中对“秦腔”的描写仅仅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
八、作业
素材积累:
贾平凹在棣花街生活了十九年,陕南农村滋养了他的灵魂,即使他披上了“城市皮”,内心仍对故土的人事物满怀感激和怀念,所以在面对棣花街破旧的老街,消失的土地,逝去的人之时,他会有悲伤,有迷惘,想要留住熟悉的记忆,于是,贾平凹产生了想为棣花街写一些东西的冲动,“我决心以这本书为故乡竖起一块碑子。”
书稿写了整整一年九个月,贾平凹全心全意投入其中,“缺席了多少会议被领导批评,拒绝了多少应酬让朋友们恨骂。”伟大的作家有着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有为时代发声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驱动着他们孜孜不倦进行创作。
答案:
1.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衰史的依据是什么?
用石块砌成的旧路。
2.在第2段中,文章说“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一条路通向现实,一条路连接历史,小山村是连接点。在小山村里,我们能读到一切。
3.文章第6段中作者举了“一个村女在山顶上缝什么”的事例,意在表现什么?
少女从形象到品质,都像鼠麹草,像鼠麹草一样谦虚、纯洁、坚强、美好,小小的生命舍弃了浮夸,但都默默担负着一个伟大的宇宙的全部秘密。
4.怎么理解文末“风雨如晦的时刻…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这一句话的内涵?
“风雨如晦的时刻”即作者写作的年代:1942年,这是一个浩劫的年代,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作者的感悟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予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在。
景物 联想 情丝(感悟)
1 2 人类声息相通
3 少女、村庄 4
5 6 7
8 9 10
11 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 12
13 14 生命的庄严与神圣
1小溪 2曾养育昔日的人们 3鼠麹草 4生命的宁静之美 5彩菌
6滋养过山村里的人 7生命的美好 8有加利树 9严峻的圣者
10生命的渺小 11野狗 12生命对于疾苦的恐惧 13麂子 14幻境
第二课时
1.《秦腔》一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秦川人们喜欢秦腔?
看排练、搭戏台、看戏人山人海、来客看戏招待、红白丧喜之事包台戏。
2.“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试分析这段话在表达上的特色和效果。
①运用了夸张修辞,把唱秦腔“快板”所流露出来的高兴狂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②运用比喻修辞,极为形象地表现了秦腔“慢板”对秦人心灵的抚慰作用。
3.“左边的喊右边的踩了他的脚,右边的叫左边的挤了他的腰,一个说:狗年快完了,你还叫啥哩?一个说:猪年还没到,你便拱开了!言语伤人,动了手脚;外边的趁机而入,一时四边向里挤,里边向外扛,人的旋涡涌起,如四月的麦田起风,根儿不动,头身一会儿倒西,一会儿倒东,喊声,骂声,哭声一片;有拼命挤将出来的,一出来方觉世界偌大,身体胖肿,但差不多却光了脚,乱了头发。”赏读这一段场面描写,体会写作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①这一段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手法,写戏开演前人们那种火爆的言辞情绪和行为,除了表现出人们观戏的热情,也非常生动地传达出关东人特有的粗烈豪放的性格;
②“人的旋涡涌起,如四月的麦田起风”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人群的密集拥挤与流动感。
1.围绕秦腔写了哪些内容?为何很少正面写秦腔艺术本身?
写了秦腔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环境、演出环境,人们看秦腔的态度、演出的效果,演员的社会地位和声誉,等等。很少正面写秦腔艺术本身,用意在于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秦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2.《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和《秦腔》两篇文章都有对于生命的感悟,但感悟的内容不同,试分析。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大自然让我们领略了生命的含义,要像“鼠麹草”一样谦虚,像那“村女”一样恬静,像“山村”一样质朴。自然滋养人类,生命跨越时空,声息相通。《秦腔》中处处流露出对生命意识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在秦腔的作用下,人回归了本性,自然本真地释放自己内心的情感。透过文章,我们看到了秦人的淳朴不羁,他们“野蛮却不恶意中伤”,散发着生命的真实与朴素。
文中充满了对人性本真的赞美与向往。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D )
A.《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衰史的依据是一条用石块砌成的旧路。
B.《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最后一段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概括了对自然的总体感悟。
C.《秦腔》开头部分强调“秦腔”的生成与秦川的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D.《秦腔》中对“秦腔”的描写仅仅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