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同步练习二(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同步练习二(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8 22:5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同步练习二
(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大抵
郑重
竹竿
深不可测
B.
和蔼
守寡
粗犷
切切察察
C.
菩萨
渴慕
哀悼
豪不相干
D.
烦琐
保姆
磨难
念念不忘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老王》的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杨绛女士的作品。
B.
通过学习《老王》,使我感受到了善良与真诚的魅力。
C.
我们身边有许多像老王这样生活艰难但心地善良的人,我们应该尊敬他们、关爱他们。
D.
是否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养”,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
3.下面句子中的“之”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①其足,而置之其坐②。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③。”反④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选自《韩非子》)
A.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B.
至之市
C.
而忘操之D.
反归取之
4.下列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
低眉顺眼  自言自语  引人注目  挈而不舍
B.
微不足道  自命不凡  家喻户晓  全身贯注
C.
大庭广众  锐不可当  锋芒毕露  迥乎不同
D.
若有所失  人声顶沸  洁然不同  空前绝后
5.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
凹凼(dàng)黏(nián)性
半晌(xiǎng)
和睦(mù)
B.
门槛(kǎn)涎水(tán)
一栋(dòng)
烟瘾(yǐn

C.尴尬(gān)瞬间(shùn)
叮嘱(zhǔ)憋住(biē

D.舀米(yǎo)模样(mé)
头颅(lú)
烦躁(zào)
二、语言表达
6.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四个语意连贯的短句。
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对世贸组织最不发达国家小组委员会最近通过的在多哈宣言有关条款基础上制定的旨在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加快发展对外贸易的经济合作发展规划表示欢迎。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学完这篇课文后,你们班级开展了一次“走近鲁迅”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推荐一篇(本)课外读过的鲁迅的作品,并写一句推荐语。
作品: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边是出自鲁迅《自嘲》中的两句诗的书法作品,对其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_)
A.采用楷体,中正平稳。
B.用笔饱满,形神兼备。
C.字形瘦长,笔画飘逸。
D.大小匀称,徐疾有致。
三、文言文阅读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欧阳修)
[乙]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沈括)
注释:(1)钱氏:指五代时吴越国君钱氏。
(2)据:统治,割据。(3)级:层
。(4)患:嫌,担心。(5)布:铺排。(6)贻(yí):赠给。(7)讫(qì):完毕。(8)弥束: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约束。弥:紧密。(9)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面。(10)胠箧:打开的箱子。胠箧,音qūqiè。胠:从旁边打开,打开。(11)履:走,踩踏。(12)伏:通假字,通“服”,佩服。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尝射于家圃(___________)
②惟手熟尔(________________)
③匠师如其言(____________)
④人皆伏其精练(__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
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
②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10.甲文所说的道理用_____________这个成语来概括。
1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意为____________,“释”的这个意义还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含“释”这个意义的成语)
12.与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③冬反④,迷途⑤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⑥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⑦,夏居山之阴⑧,蚁壤一寸而仞⑨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⑩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①管仲、隰(xí)朋:两人都是辅佐齐桓公的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②孤竹:指孤竹国,在今河北卢龙城南滦河与青龙河交汇处东侧。③往:出征。④反:通“返”,返回。⑤迷途: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⑥放:放开,指解脱羁绊让马自己随便走。⑦阳:山之南水之北。⑧阴:山之北水之南。⑨一寸而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⑩不难:不惜。?过:过错。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字。
①遂得道(
)
②乃掘地(
)
14.管仲、隰朋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怎样一一解决的?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16.这则故事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17.管仲、隰朋的经验与卖油翁的技能有什么相通之处?
四、现代文阅读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
)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
)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18.前3段使用的描写手法有               
   ,其中着笔最多的是   描写,作者这样描写的作用是              
 

19.填上文中空缺的两处词语,并体会其含义。
20.选段画线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1.作者的善良是如何表现的?
22.“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
23.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
阅读《父亲的信》,完成后面的练习。
①父亲来信了,内容非常简单:“慧: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达,你妈非常担心。每次归队后都应先写信。父。”
②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
③到远离家乡的辽北当兵,有了写家书的必要。但现在老了点,当军官了,潜意识中总认为与做农民的父亲无话可说,而所谓家书其实只是例行公事地报报平安而已。父亲却认真得很,不但对我每次报平安的信仔细答复,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父亲的信很短,从没有超过一页纸,有时常常是三五句话,无非是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等等。
④父亲的信又是随意和马虎的,有时写信的纸好像是随手捡来的,正面还有无关的字迹,后面才载有殷殷的嘱托。而且家里好像也没有一支真正能用的笔了,父亲能找到什么样的就用什么样的,所以给我的信中常常有各色笔迹。我曾提醒父亲不要用红笔写信,但父亲“顽固”依旧。战友读到家书的时候,往往都是激动异常,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而我读父亲的信却没有这种感觉。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我总能平静地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然后收起来,留意一下这是父亲的第几封信。
⑤探家的时候,我开玩笑般对母亲提起父亲的信,想让母亲告诉父亲,如果没事就不必经常写信了。在我看来,父亲那些没有多少意义的信是不值那几角邮资的。而母亲的回答却出乎我的预料:“你爸写这些都成习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一样。”像把我丢了一样?我一时怔在那里,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在心中升起。
⑥偶然翻着父亲专用的那个抽屉,意外地发现一沓信封,每个信封都贴好了邮票,而且都写上了我的名字。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此时此刻,我不由泪流满面:我已是高空中的风筝,或许永远没有回归的那一天;而父亲却在用信拉起一根长长的线,以便知道他的孩子在何处飞翔啊!
⑦到部队后,我也买了许多信封,写上了父亲的名字。我知道我也会经常给父亲写信的,告诉他我在部队一切都好。
24.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说“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为什么?
25.读第三、四段,请你从原文中找出最典型的四个词,概括作者笔下父亲写信的特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
26.第四段中作者说读父亲信的感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原文)。第四段作者认为父亲的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第六段中“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这个句子用什么比喻什么?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28.谈谈对第六段中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29.作品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组织材料,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结合着进行记叙,写由对父亲写信的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填空题
30.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伛(
)翳(

取缔(

骷髅(
)滞(
)笨
愧怍(

31.给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chuāng(
)疤
震悚(

jié(
)问空前(

惧dàn(

惊骇(

孤shuāng(

粗拙(

zhòu骂(
)掳走(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C项有误,“豪”应为“毫”。
2.【答案】C
3.【答案】B
【解析】B
之:动词:到,去。A、C、D之:指量好的尺码。
4.【答案】C
5.【答案】C
【解析】A项“晌”应读shǎng;B项“涎”应读xián;D项“模”应读mú。
6.【答案】①世贸组织最不发达国家小组委员会最近通过了一项经济合作发展规划。②这一规划是在多哈宣言有关条款的基础上制定的。③其目的是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加快发展对外贸易。④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对该规划的通过表示欢迎。
【解析】长句子变成短句子,关键点在于分出主语,根据语意逐层化简。
7.【答案】(1)作品:[示例]《野草》
推荐语:一部深刻优美的散文诗集。
(2)
C
【解析】(1)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从中
选择一部熟悉的,推荐理由可以从作品语言风格、人物塑造或是精彩故事情节等,写出推荐的理由即可。(2)小篆的特点是字形工整瘦长,对称均衡,飘逸秀美,这幅书法作品字体不是小篆。故C不恰当。
8.【答案】①曾经②同“耳”,相当于“罢了”。
③遵照,按照
④都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尔”是一个通假字,必须先点明通哪一个字再解释,这样答案才完整。
9.【答案】①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
②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解析】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乃”“以”“覆”“但”“钉”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10.【答案】熟能生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和理解分析能力。卖油翁用油杓舀油的技艺娴熟,只因为练习的次数多。卖油翁看到陈尧咨善于射箭也并没有称赞他,只因为陈尧咨练习射箭的次数多。所以本文告诉我们熟能生巧的道理。
11.【答案】放下爱不释手,手不释卷等。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的意思是“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释”的意思是“放下”。“爱不释手”的意思是:喜欢得舍不得放手。“释”的意思也是“放下”。
12.【答案】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来正面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反衬人物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通晓全文大意,了解刻画人物有哪些方法。两篇文章写到了人物说的话,做的事,是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另外匠师的不成功和喻皓方法的有效,陈尧咨的骄傲和卖油翁的不在意又形成了对比。据此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乙: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13.【答案】①找到
②于是,就
【解析】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先读懂全文,再思考所学过的这几个字有哪些含义,根据句意推断。
14.【答案】他们迷路,管仲放马并跟着它,找到了回家的路;途中缺水,隰朋在蚂蚁巢附近找到水源。
【解析】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
15.【答案】今天的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也不愿向聪明的人学习,难道不是错误的吗?
【解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不亦……乎”“不也……吗”。
16.【答案】只有善于积累、总结经验,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析】疏通文字,了解故事的内容,找到描写“老马”的语句,从描写的角度来分析本文明确的“总结经验”的道理。
17.【答案】他们都是在反复实践总结中获得知识或者技能,这说明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
【解析】疏通文字,了解两文的内容,无论是老马还是卖油翁都具有的技能就是多实践,多练习。
18.【答案】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突出老王极差的健康状态,暗示他不久于人世。
19.【答案】镶嵌:本文指一物嵌入另一物里,突出老王瘦弱无力,行动不灵活,僵直的状态。强笑:qiǎnɡ 勉强做出笑容。含义:对他给“我”送鸡蛋、香油,表示感激;“我”看到形容枯槁的老王害怕、同情
20.【答案】老王在重病的情况下仍然拿鸡蛋来给我,报答我对他的关照,令我非常的感动,而这份情谊是无法用鸡蛋的数目来衡量的。
21.【答案】接了鸡蛋、香油后给老王钱,担心他摔倒,对没请他坐下喝茶感到抱歉。心上不安。
22.【答案】因为他病得皮包骨头、浑身无力,滞笨地转身,直着脚走路。我想像着他都要散架了。
23.【答案】老王死的前一天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我”给他钱,表现了老王和作者的善良。
24.【答案】因为读了父亲的信,知道老人在为自己担心,认识到自己对老人缺乏理解和关心,深深感到对不起老人。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仔细揣摩文中语言,发现答案就隐含在第三段中。
25.【答案】认真
主动
随意
马虎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文中关键性的词语,即可得到正解。
26.【答案】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我总能平静地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值那几角钱的邮资的。
【解析】此题的答案就在原文中就在问题出现的上下文中。仔细阅读课文。
27.【答案】用“一条长长的线”比喻“一字排开”的信封。生动形象地写出信封数量很多,对后文的抒情起到垫衬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比喻的理解与运用。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
鲜明的印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28.【答案】要点:①采用了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满含深情地描写了自己看了信封后,对朴实而真挚的父爱彻悟了。②抒发了对老人的感念之情。
【解析】此题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方法方面进行理解和分析。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得出了对老人的思念之情。
29.【答案】父亲的信不理解理解自己决不辜负老人的亲情,也要多写平安家信。
【解析】此题相对比较简单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仔细揣摩文中语言,得出结论,
不管怎么忙,也要抽时间给父亲写信。
30.【答案】yǔ



lóu
zhì
zuò
【解析】字词注音积累
31.【答案】疮
sǒng

kōng

hài

zhuō


【解析】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拼音和字词即可。如有疑问可查阅资料和字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