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二中学九年级化学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教案(鲁教九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二中学九年级化学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教案(鲁教九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2-02-05 08:5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水和溶液
单元备课(上)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
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单元备课(下)
单元备课(上) 第二单元 水和溶液
单元教材地位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形式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本单元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如相对原子质量、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分离和提纯物质、原子结构研究的化学史。
教学目标 本单元将探究自然界的水和水的组成,如何科学地利用水,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真实存在,会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正确区分分子、原子和离子,还将探究溶液的组成和特征,相对分子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重点:水的净化;水的电解实验及结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溶液的组成、特征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难点: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水的电解实验得出的结论;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学法建议 1.重视实验探究活动。2.对概念的理解要全面、准确,例如溶液的概念3.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4.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电解水实验可以得出四个结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及它们的特征,水的净化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单元教学计划 节次 教学时数 主要知识点 探究活动
第1节 2 水分子的特征;水的三态变化和天然循环;过滤法和蒸发法净化水。 描述水分子的运动;认识水的天然循环;净化黄泥水。
第2节 2 原子的特征;水通电分解的实质;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氢气的可燃性;不同的微粒构成不同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 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第3节 2 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近代原子结构模型;电子的特征;原子的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 对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和讨论。
第4节 3 溶解的实质;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乳浊液和乳化作用;定量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和意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及其简单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乳浊液的制备和乳化剂的乳化作用;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测试 2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
学习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②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③了解自来水的生产过程。⑵过程与方法学会用过滤法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水的三态变化对生命体的重要意义,初步建立节水观念,感受化学对改善人们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关知识 ⑴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城市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的。⑵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使用外焰加热,不用时要用灯帽盖灭。⑶加热烧杯时要垫石棉网使烧杯受热均匀。
重点 水的净化
难点 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
方法、技巧与规律小结 ⑴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三点,利用这些性质可以解释自然界中发生的有关现象。⑵利用分子的理论可以解释物理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改变。⑶水的净化:学习和解答水的净化问题,首先要搞清水中的杂质类型,针对不同的杂质采取相应的净化措施,如吸附、过滤、蒸馏等。⑷过滤时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思维误区 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及对分子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因平时对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不规范,因而在回答水的净化这类问题时常常出现错误。
本节知识结构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
课 题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 课 型 新 授
第 1 课时 第 周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2.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相当一部分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但是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固、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易产生探究的冲动。教学的起点定位在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
重 点 分子的基本性质
难 点 分子基本性质的应用
关 键 点 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
教学媒体 多媒体、挂图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
板 书 设 计
水分子的运动一、水的三态变化1.分子的本身没有改变2.能量的变化(水分子获得时运动加快,间隔增大。)3.分子的基本性质:⑴分子很小,⑵相互间存在间隔,⑶总在不停地运动,⑷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二、水的天然循环1.意义: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2.植物对水的净化作用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水的三态变化1.分子的本身没有改变2.能量的变化(水分子获得时运动加快,间隔增大。)3.分子的基本性质 二、水的天然循环1.意义2.植物对水的净化作用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第一课时)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滴水大约有十六万亿亿个水分子。固? 液? 气1.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变化。2.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的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的间隔增大,由液态变成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变为液态。冰融化成水时,分子间隔较小。⑴分子很小,⑵相互间存在间隔,⑶总在不停地运动。另外:⑷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天然的污水处理厂了解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的污染;农业上化肥、农药的污染;城市生活污水的污染。危害:影响工农业、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平衡;危害人体健康等。小结:1.2. 阅读P28~P30了解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性质属于物理变化固:水分子有序排列,固定位置振动;液:水分子无序排列,在一定体积内自由运动;气:水分子自由运动,自由地向空间扩散。下列宏观现象中,吸收能量的有 ;放出能量的有 。溶解,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你能用分子知识解释上述变化吗?P30活动天地P30交流共享温度、压强对分子性质的影响: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运动加快;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变小。用分子知识解释:P30在线测试认识水的天然循环观察P31图片P32多识一点认识节水徽记寓意:人们像对待掌上明珠一样珍惜、爱护、节约每一滴水。怎样防止水污染?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工业三废达标排放;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生活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
爱护水资源科学家曾预言:“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文学家则感叹:“世界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两句话尽管说法不一,但给人的警示相同。尽管地球表面约71%的面积被水覆盖,但淡水资源占总水量的不到1%,随着水污染的日益严重,人类将会受到应有的惩罚。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珍爱生命,让我们从保护水资源做起。
课 题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 课 型 新 授
第 2 课时 第 周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了解自来水的生产过程。2.学会用过滤法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3.会区分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学情分析 小学及中学地理已学过有关水资源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重 点 水的净化及纯净物和混合物
难 点 水的净化方法的选择及过滤操作
关 键 点 理解并熟记过滤操作的要点
教学媒体 挂图、过滤实验操作、影视资料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板 书 设 计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三、水的人工净化1.处理黄泥水的主要步骤:溶解、过滤、灭菌、蒸干 2.过滤操作的要求一贴:二低:三靠:3.混合物4.纯净物 5.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法⑴过滤⑵蒸发⑶蒸馏蒸馏所需仪器纯水矿泉水硬水软水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三、水的人工净化1.处理黄泥水的主要步骤: 2.过滤操作的要求3.混合物4.纯净物5.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法⑴过滤⑵蒸发⑶蒸馏蒸馏所需仪器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第二课时)复习:分子的性质及应用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3%,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占淡水总储量的13%,占全球总水量的0.3%溶解、过滤、灭菌、蒸干过滤器的制作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滤纸上沿要低于漏斗口。三靠:烧杯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要紧靠三层滤纸,漏斗的末端要紧靠烧杯内壁。过滤后的液体虽然澄清,但有微生物;滴入氯水消毒后,微生物死亡,蒸干后有固体残留,说明水中有可溶性物质;将蒸馏水蒸干后,没有留下任何残渣,说明蒸馏水是纯净物。由多种物质组成。如:黄泥水,空气,海水等。混合物中的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由一种物质组成。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世界上完全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过滤法: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离。蒸发:把溶解在液体中的固体分离出来。如:在蒸发皿中蒸发食盐水可得到食盐。蒸馏法:把液体和液体分离。(根据液体的沸点不同)。蒸馏烧瓶、单孔橡皮塞、温度计、冷凝管、尾接管、锥形瓶、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 了解净化黄泥水活动天地P32了解明矾的作用:净水剂理解、记忆思考:滤纸与漏斗之间为什么不留气泡?某同学过滤黄泥水时,过滤两次后还浑浊,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下列说法对吗?有人说:冰水是混合物;市场上卖的“娃哈哈纯净水”是纯净物。利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混合物与纯净物:同种分子构成纯净物;不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举例P34了解水的蒸馏P34 了解自来水的生产过程注意进水管和出水管的位置P35 在线测试1,2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纯水矿泉水硬水软水 把肥皂水加到两种液体里,产生大量泡沫的是软水,不产生泡沫的是硬水。总结: 1.2.3.4.5. P35 多识一点硬水与软水的鉴别P36长话短说
几种常见的净水方法:方 法所 除 杂 质沉降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过滤颗粒较小的不溶性杂质活性炭吸附不溶性固体杂质和一部分可溶性杂质氯气等杀菌药物消毒微生物加热煮沸一部分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蒸馏绝大部分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小知识:我国的水资源 地球水的储量很大,总储量约为1.36×1018m3,但跟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只占地球总水量的2.53%,人类所能利用的淡水仅约为总储量的0.3%,主要是河水、湖泊水和浅层地表水。目前,世界上有80个国家的15亿人口面临淡水不足,其中20个国家的3亿多人口生活在严重缺水状态中。我国淡水资源总量约为2.8×1012m3,居世界第6位。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88位,地域分布也不均匀,在西北和华北部分边远地区,居民的饮水都有困难。练习:1.为什么不同的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不等于几种液体的体积之和?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2.日常生活中为了使白糖尽快溶解在水中,你常用的方法有哪些?为什么?3.将泥水分离得到蒸馏水,通过哪些步骤和方法才能获得?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原因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5.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市售纯净水中有一些是蒸馏水,有关这类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纯天然饮品,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它含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 C.它清洁、纯净但长期饮用对健康无益 D.用催化剂可将水变成汽油6.若不小心将实验室中的酒精和水混在一起,应以哪种方法分离较为恰当( )A.沉淀 B.加明矾 C.蒸馏 D 过滤7.对于静置、吸附、过滤、蒸馏等净水的操作:⑴上述操作中,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⑵可以降低水的硬度的是 ;⑶综合运用上述四项操作净水效果更好,其先后顺序是 。
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
学习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①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物质,会区分简单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②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③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⑵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②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化合反应、分解反应。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相关知识 ⑴分子的基本性质。⑵水的三态变化实质上是由于分子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改变。⑶水的净化方法有:静置沉淀、过滤、吸附沉淀、蒸馏等。其中蒸馏能得到纯净的水。
重点 水电解的实验和结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电解水的结论;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方法、技巧与规律小结 ⑴电解水的装置无论怎样改变,其原理是一致的,要知道各部件和电解液的作用,判断时根据“正氧负氢,氢二氧一”为解题的突破口。⑵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常有以下三种说法,以水为例:①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②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③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⑶用对比法学习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两种化学基本反应类型①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字母表达式:A+B+…→C②分解反应是“一变多”,字母表达式:A→B+C+…
思维误区 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对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混淆不清,对电解水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判断不清;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中,误认为分子一定比原子大;性质与变化混为一谈。
本节知识结构 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
课 题 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 课 型 新 授
第 1 课时 第 周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3.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并对学过的典型的反应进行分类。4.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物质。5.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到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本节通过熟悉的水做知识的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重 点 水电解的实验和结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难 点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电解水的结论;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
关 键 点 引导学生从观察宏观现象到用微观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媒体 挂图、影视资料、水电解器、酒精灯、直流电源、氢气、气体燃烧用导管、木条、烧杯、火柴等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板 书 设 计
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一、水的分解1.电解水现象反应式2.分解反应3.分子4.原子5.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 二、水的合成1.氢气的燃烧(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2.化合反应3.氢能源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水的分解1.电解水现象反应式2.分解反应3.分子4.原子5.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 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第一课时)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现象:正极:产生的气体少,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多(两倍),能被点燃,是氢气。结论:水氢气+氧气H2OH2+O2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字母表达式:A→B+C+…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常见的液体、气体等物质是由分子构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分子原子相似点⑴质量和体积都很小,⑵分子之间有间隔,⑶分子在不停地运动。⑷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⑴质量和体积都很小,⑵原子之间有间隔,⑶原子在不停地运动。⑷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裂,成为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原子是构成分子的粒子,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常见的金属、固态非金属及稀有气体是由原子直接构成。保持氦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氦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P37活动天地观察现象现象结论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熟记文字及符号表达式、反应现象分析反应的特点一变多通式分析氢分子、氧分子的形成过程说明下列物质的构成微粒:水、氢气、氧气、铁、金、金刚石、氦气(化学反应的实质)区别分子和原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1.水蒸发变成水蒸气2.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水的合成1.氢气的燃烧(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燃烧与点燃2.化合反应3.氢能源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现象: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雾,烧杯发烫。结论:氢气+氧气 水H2+O2 H2O安全提示:点燃可燃性与助燃性气体混合物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燃烧为一种反应,会持续一段时间;点燃是燃烧时需要的反应的条件,是一个动作。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称为化合反应。字母表示:A+B+…→C相同点:都是化学反应的一种基本类型;区别: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分解反应是一变多。氢气是一种大有发展前途的新型燃料,科学家认为21世纪将是氢能源的世纪。优点:无污染;发热量高;资源丰富。目前氢能源没有推广使用的原因:制取和储存遇到的难题:小结:1. 分子与原子2. 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P39活动天地观察现象现象结论熟记现象与反应式反应式的特点:多变一是分解反应吗?区别:燃烧与点燃比较: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讨论:氢能源的优点P40交流共享用分子变化的角度分析氢气和氧气化合成水的反应。上网查询练习
生活在线:有一种水叫“纳米水”国内很多石油销售公司和加油站都已经添加了“纳米水”。“纳米水”不是普通的水,它是纳米燃油添加剂的俗称。目前主要针对车用柴汽油和燃料油使用,可实现用物理方法解决燃油燃烧的化学问题。“纳米水”的工作原理是:把自由水经过纳米组装技术的处理后,组装成6纳米左右的水颗粒,然后加到连续的油箱中,形成热力学稳定的纳米燃油,让燃油在燃烧前通过进行水颗粒微爆的二次雾化作用,炸碎燃油雾滴,使之进一步雾化,实现更加充分和均匀的燃烧,达到提高燃油的燃烧效率和机械效率的目的,进而实现提高发动机动力性能、节省燃油和保护环境的功效。另外,纳米水颗粒的微爆破作用还能有效地清除发动机燃烧室内的积碳。
课 题 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 课 型 新 授
第 2 课时 第 周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两类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会区分简单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两种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通过变化体现出两类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性质要与变化相联系。
重 点 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难 点 性质与变化的关系
关 键 点 变化由性质决定;性质在变化中表现。
教学媒体 挂图、影视资料等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
板 书 设 计
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一、水的分解1.电解水现象反应式2.分解反应3.分子4.原子5.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二、水的合成1.氢气的燃烧(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2.化合反应3.氢能源 三、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2.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等性质与变化的关系变化的叙述性质的描述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第二课时)复习:1.分子与原子2.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回答:概念、区别和联系用分子的知识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纯净物与混合物
三、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2.物理性质性质与变化的关系变化的叙述性质的描述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活泼性、腐蚀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等。变化是一个运动的过程,性质是一个静止的属性。变化由性质决定,性质在变化中表现出来。变化的叙述模式为:某物质怎么样了性质一般的描述:某物质易、可、能(或不易、不可、不能)+变化如:蜡烛在燃烧是化学变化,而蜡烛能燃烧则是化学性质:酒精挥发是物理变化,酒精易挥发则是物理性质。小结:P411.2.3.4.5. 阅读P40 能否说物质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为什么?思考: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及联系在线测试P41长话短说P41挑战自我P41
1.小明通过学习知道,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但实验所得数据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为2:1,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A.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 B.实验数据与理论相差不大,可以认为实验成功C.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D.大胆提出猜想: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2.阅读下列短文,用序号回答:①水通常是无色、无味的液体;②水被加热可以变成水蒸气;③没有水,人和动植物就无法生存;④水是常用的灭火剂;⑤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解成氧气和氢气;⑥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⑦电石(CaC2)仓库着火,不能用水灭火,因为它可与水反应生成乙炔气体(具有可燃性)。⑴水的物理性质 ;⑵水的化学性质 ;⑶水的用途 。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学习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①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②知道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⑵过程与方法逐步认识到用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来衡量原子质量的大小会使衡量结果更接近常规的数据范围,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培养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相关知识 ⑴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⑵原子和分子的共同点及联系⑶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重点 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难点 原子的结构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方法、技巧与规律小结 ⑴从原子的结构分析得出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很多题的解法就以这两个公式为突破口。⑵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缺乏感性认识,可借助于电影、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以加强直观性,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力。⑶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是必记的知识,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
思维误区 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⑴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事实:对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粒子就是原子。⑵原子核都含有质子和中子。事实:氢原子核没有中子。
本节知识结构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课 题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课 型 新 授
第 1 课时 第 周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2.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说明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3.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有关分子的性质、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知识,这是引导学生从分子知识认识原子的有效方式,通过物质的分解反应可以从宏观上观察物质的生成,再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来分析,推断出分子是可分的,从而引出原子能否可分的问题。
重 点 原子的构成
难 点 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
关 键 点 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
教学媒体 多媒体素材、挂图、元素周期表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对比法
板 书 设 计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一、原子的结构二、原子中的电子1.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排布规律)2.原子结构示意图 3.原子的分类⑴金属原子⑵非金属原子⑶稀有气体原子4.离子书写分类5.元素周期表6.原子序数7.电子云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原子的结构在原子中: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英国科学家汤姆森。结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电子在原子核外一个“很大”的空间围绕一个带正电的很小的原子核运动。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差不多,都约为电子质量的1836倍。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简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通常情况下,氢原子没有中子。 阅读P43分析图P43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交流共享1.P44为什么绝大多数的α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而极少数被反弹回来?交流共享2.P44在金原子中,很小的原子核却能把轰击它的高速的α粒子反弹回来,这说明了什么?交流共享3.P451.分析原子是否显电性?2.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3.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含有质子和中子吗?
二、原子中的电子1.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排布规律)2.原子结构示意图 ⑴在多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能量不同,能量高的离核远,能量低的离核近;⑵电子尽可能在离原子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⑶每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为电子层);⑷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电子(离原子核最近的为第一层,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图中小圆圈表示原子核,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表示原子核带正电,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 了解排布规律记忆1~18号(即H~Ar)元素的顺序、名称和符号分析P45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练习画出下列原子的结构示意图H、C、N、F、S、Cl、Na、Mg、Al、K、He、Ne、Ar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3.原子的分类4.离子书写分类阳离子阴离子5.元素周期表6.原子序数7.电子云 ⑴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不稳定,易失去电子,带正电荷。⑵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不稳定,易得到电子,带负电荷。⑶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氦是2个),稳定,既不易失去、也不易得到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是不变的,发生改变的是核外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在元素符号的右上方,标出带几个单位的什么电荷。如:Mg2+,Al3+ ,F-,O2-带正电荷的离子叫阳离子,如Na+,Mg2+,Al3+,H+等。带负电荷的离子叫阴离子,如:F-,O2-,Cl-,S2-等。决定原子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它们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是连续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原子的性质还有明显的规律性。共7个横行(即7个周期),18个纵行,每个纵行为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小结:1.原子的结构2.原子结构示意图3.离子的分类及符号表示4.熟记元素周期表中前18种元素的名称、顺序及符号。 并分析在结构上的特点。结论分析P46NaCl的形成过程分析: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观察离子符号的书写,交流共享: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原子、离子有何异同?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看出原子的性质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关系?观察附录 元素周期表记忆1~18号元素的名称、顺序及符号。思考:决定原子序数的是什么?多识一点P47能力提高: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下图所示,你能确定X的值吗?它可以表示哪些微粒,试一一写出。
化学元素之最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是氢;组成物质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硬度最大的金属是铬;密度最大的金属是锇;熔点最高的金属是钨;目前世界上年产量最高的金属是铁。
课 题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课 型 新 授
第 2 课时 第 周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2.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知道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但使用、书写、记忆都不方便,所以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重 点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难 点 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关 键 点 理解“相对”的含义
教学媒体 多媒体素材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板 书 设 计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一、原子的结构二、原子中的电子三、相对原子质量公式1 公式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填表: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氢10氧816镁1212铁2656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三、相对原子质量公式1公式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复习:1.原子的结构2.原子结构示意图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Kg1个铁原子的质量为9.288×10-26Kg书写、记忆、使用都不方便以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碳原子(碳12)的质量的1/12(约1.66×10-27Kg)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那么,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也是由原子核决定的。总结:1.2.3.4.5.请看下表,按要求回答问题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氢10氧816镁1212铁2656 个别回答、书写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真实质量。2.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g或Kg3.原子的实际质量越大,其相对原子质量越大。观察P48几种常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并与原子结构相比较。在线测试P481.,2.长话短说P48讨论:科学家发现相对原子质量为1、2、3的三种氢原子,你认为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异同。挑战自我P49 1,2,3⑴请把左图中的空白处填完整。⑵通过填表,分析数据,你从中得出什么规律(至少写两条)① ② ③
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学习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是溶液及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典型的溶液中的溶质、溶剂。②了解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③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⑵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从而感受溶液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相关知识 ⑴量筒的使用⑵托盘天平的使用
重点 溶液的组成、特征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方法、技巧与规律小结 ⑴本节采用对比、归纳法来学习,如影响溶质溶解因素是通过对比实验来得出,经分析、归纳得出影响溶质溶解的因素有三个方面。⑵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引导学生加强思维训练。⑶本节知识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在学习中注意观察思索,善于提出问题,通过实验研究解决问题。⑷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要加以整理分类,大致包括三种类型:①求溶质的质量分数;②计算溶质或溶剂的质量;③溶液的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思维误区 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溶液与浊液的区别;溶液的特征理解不准确;过滤操作的原理、溶液的配制;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本节知识结构 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课 题 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课 型 新 授
第 1 课时 第 周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溶液及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典型的溶液中的溶质、溶剂。2.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3.了解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学情分析 溶液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会列举出常见的种种液体,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本节前可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教材从食盐的溶解入手,使学生形成溶液的均一、稳定的感性认识,这对后面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重 点 溶液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难 点 溶液的组成、溶液与浊液的区别
关 键 点 从食盐的溶解入手,使学生形成溶液的均一、稳定的感性认识
教学媒体 实验、多媒体动画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
板 书 设 计
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一、溶解的过程1.溶液2.溶剂3.溶质读法 4.电离能量变化(扩散过程与水合过程)5.乳浊液6.乳化作用7.悬浊液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溶解的过程1.溶液2.溶剂3.溶质读法4.电离能量变化(扩散过程与水合过程)5.乳浊液6.乳化作用7.悬浊液 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第一课时)了解均一性、稳定性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等。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如:食盐等。(仅算溶解的那部分)溶液的名称:溶质名称+溶剂名称+溶液(溶剂若是水,可省略溶剂名称)物质溶解在水中(或受热熔化)时能够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个过程叫电离。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温度变化的原因):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不溶性的液体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汽油和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原理不同:油污能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而洗涤剂是将油脂乳化变成乳浊液而将油污除去的。悬浊液、乳浊液统称为浊液。相同点:浊液与溶液都是混合物区别:溶液:均一、稳定;浊液: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乳浊液会分层;悬浊液会出现沉淀。 活动天地P50 理解均一性、稳定性的含义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溶液里的溶质可以是多种,如:汽水。如:蔗糖水溶液,即蔗糖溶液。碘的酒精溶液,简称碘酒。思考:电离与通电有关吗?实验探究P51 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活动天地P52多识一点P52 洗发液是怎样去污的?判断正误: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也一定是液体。2.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3.洗发液、洗涤剂能够溶解油污。比较溶液与浊液异同:
教 学 过 程
知识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分散在水里的粒子分子或离子许多分子的集合体许多分子的集合体粒子直径一般不超过10-9m一般大于10-9m一般大于10-9m分散物质原来的状态固、液、气固 液宏观特征均一、稳定不均一、不稳定不均一、不稳定实例食盐水、碘酒泥浆油水混合物静置无变化沉淀分层概念略略略小结溶液:⑴概念:⑵特征:①具有均一性:即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②具有稳定性:即只要外界条件不改变,溶液的成分不会分离出来。⑶颜色:溶液不一定是无色,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⑷状态:溶液不一定是液态的。从定义看,清新的空气及合金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所以它们都是溶液。⑸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一种溶液里,溶质不一定是一种,如汽水;溶质的状态可以是固、液、气,如果是固、液溶于液体里,固、液是溶质,若液体溶于液体里,一般量多的是是溶剂,若有水,不论多少,水均作溶剂。⑹名称:溶质名称+溶剂名称+溶液⑺能量变化:⑻电离:并不是所有物质溶于水都电离。如:蔗糖、酒精等物质等物质溶于水不发生电离,只有电离,溶液才导电。 在线测试P53 1.. 2. 3.质量可以累加,但体积不能。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质的体积加溶剂的体积不一定等于溶液的体积
练习:1.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A.碘酒 B.浓盐酸 C.硫酸铜溶液 D.0.9%的生理盐水 E.80%的酒精溶液 F.1g甲和9g乙两种液体形成溶液2.夏日里想随时喝到冰爽的饮料,可以自制化学“冰箱”,即把一种化学试剂放入一定量的水中,就可以形成低温小环境。这种试剂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 )A.食盐 B.硝酸铵 C.蔗糖 D.熟石灰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液体 B.空气也是溶液 C.40 mL酒精和60 mL水混合后得到的溶液一定是100mL D.盐水是溶液,糖水也是溶液,两者混在一起,既有盐水又有糖水,就不是溶液了4.蒸馏水不能养鱼,是因为蒸馏水中不含有( )A.氧分子 B.氧原子 C.氧元素 D.水分子
课 题 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课 型 新 授
第 2 课时 第 周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对溶液的浓、稀有了粗浅的认识,要定量描述一定量溶液中溶质的多少,引入了溶质质量分数。
重 点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溶液的配制过程
难 点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关 键 点 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媒体 演示实验、挂图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板 书 设 计
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一、溶解的过程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1.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的比值2.公式3.质量与体积的换算4.稀释问题5.浓缩问题6.两种溶液混合问题 三、溶液的配制1.计算2.称量和量取3.溶解4.装瓶所需仪器:⑴用固体配溶液: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⑵用液体配溶液:量筒、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1.溶质的质量分数2.公式3.质量与体积的换算4.稀释问题 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第二课时)复习:浓、稀溶液仅能粗略表示一定量溶液里溶质的多少。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的比值。例题:注意解题的格式变形公式:1.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2.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3.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4.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g溶剂/g溶液/g溶质的质量分数①1010%②5090③5100④8020%加水稀释:溶质不变;溶剂、溶液都增加。(即: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的值变小)规律:若使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原来的一半,可加入与原溶液相等的溶剂。 活动天地P53在线测试P54 注意:①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的溶质质量和溶液的质量;②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③表达式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单位必须统一;④表达式中溶质的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溶解的不能计算在内;⑤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指溶质在溶解度的范围内,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有意义。填表练习:1.向100g10%的食盐溶液中,加入100g水,则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5.浓缩问题6.两种溶液混合问题三、溶液的配制1.计算2.称量和量取3.溶解4.装瓶所需仪器: ①蒸发可使溶液变浓,在无溶质析出的条件下,蒸发前后溶质不变,溶剂、溶液都减小。(即:分子不变,分母变小,分数的值变大)规律:若使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原来的二倍,可蒸发掉原溶液质量的一半。②加入溶质也可使溶液变浓,加溶质前后,溶剂不变,溶质、溶液都增加。(即:分子、分母都增大一个相同的正数,真分数的值也增大)规律:若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加入的溶质的质量一定比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要多。同种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同的两种溶液混合,混合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溶剂、溶液全部来自两部分,质量分数介于两个质量分数之间,而且靠近原溶液质量多的。步骤:即求溶质的质量、溶剂的体积即用托盘天平称取所需固体的质量;用量筒量取所需溶剂的体积。将固体和溶剂放入烧杯中进行溶解,并用玻璃棒轻轻搅拌。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应标明药品的名称和质量分数),放入试剂柜中。所需仪器:⑴用固体配溶液: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⑵用液体配溶液:量筒、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小结:1.2.3.4. 2.若使100g10%的食盐溶液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可蒸发掉 g水,或加入 g食盐。3.将100g10%的食盐溶液与200g7%的食盐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活动天地P55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练习长话短说P55开拓思维:现有一份80g10%的蔗糖溶液,若要使质量分数变为15%,你有哪些方法?试通过计算说明。1.2.3.
教 学 过 程
知识点 教 师 活 动 学生
一、有关概念的练习二、计算的格式及练习设求列式求解答题三、溶液的配制 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第三课时 练习课)1.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纯净物 C.溶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D.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从溶液的定义看,下列可以看成溶液的是( )A.清新的空气 B.尘土飞扬的空气 C.黄河水 D.大雾弥漫的空气3.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下列质量比不正确的是( )A.溶质:溶剂=1:4 B.溶质:溶液=1:5 C.溶剂:溶液=4:5 D.溶剂:溶质=5:4 4.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人们广泛使用过氧乙酸消毒液,在室内进行消毒。现要配制10Kg4%的过氧乙酸消毒液,请计算需用含过氧乙酸40%的市售原液的质量是多少?所需稀释用水的质量是多少?解:设需用含过氧乙酸40%的市售原液的质量为x。由于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10Kg×4%=40%×xx=1Kg需水的质量:10Kg-1Kg=9 Kg答:(略)5.某反应需要60g10%的NaOH溶液,现提供50g20%的NaOH溶液、40g5%的NaOH溶液以及足够的NaOH固体和水,请选用以上提供的药品设计两种配制方案(只说明各种药品的用量),填入下表。配制方案举例6 g NaOH固体和54 g水方案一方案二葡萄糖注射液5%规格:250mL内含葡萄糖12.5 g生产批号:0203203 2有效期:至2007年8月 6.右图是病人输液时用的一瓶葡萄糖注射液标签,请根据标签给出的数据计算该溶液中含水 ,溶液的密度约为 g/cm3。7.用浓盐酸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A.计算、称量、溶解 B.称量、加水、溶解C.溶解、计算、量取 D.计算、量取、溶解8.某同学为配制50g11%的氯化钠溶液,选用了下列仪器:天平(带砝码)、烧杯、玻璃棒、量筒,进行下列操作:⑴计算:经计算可知,氯化钠的质量是5.5g,水的质量是44.5g⑵称取:在天平的左盘放5g砝码,将游码调到0.5g处,在右盘加入食盐至天平平衡,将称好的药品倒入烧杯里。⑶量取:用量筒量取44.5mL的水,把水倒入烧杯里。⑷溶解: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溶解。⑸装瓶:将配好的溶液装入细口瓶中保存,并贴上标签。请回答下列问题:⑴该实验中,除了用到上述列出的仪器外,还需要哪些仪器?⑵现有50mL、100 mL两种规格的量筒,应选用哪一种量筒?并说明理由。⑶上述实验操作中,有几处错误?并加以改正。 未知数后无单位,但未知数前要标明质量实际数值要注意单位,而且用字母表示答案有无数种情况
单元备课(下)
单元总结
一、知识网络归纳
二、专题综合讲解
1.分子和原子
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基本粒子,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分子 原子
概念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
构成 由原子构成 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
根本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
相同处 ①都很小;②都在不断运动;③微粒之间都有间隔;④同种微粒性质相同,不同种微粒性质不同;⑤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联系 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可结合成分子
2.水的净化及节约用水
地球上淡水资源并不充足,一些国家和地区淡水资源紧缺,因此要节约用水,同时对水净化,水的净化方法一般有吸附、过滤、杀菌、蒸馏等方法,不同的净化方法除去水中的杂质不同,综合运用几种净水方法,净化效果会更好。
3.溶液的配制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⑴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质量分数。注意:“量”指质量,如果已知或所求的是其他量,如体积等,必须换算成质量。
⑵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计算时注意:①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②质量、密度、体积之间的换算
⑶溶液的稀释和浓缩的计算,注意抓住在稀释和浓缩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在变化前后的关系。
⑷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操作步骤:①计算;②称量和量取;③溶解;④装瓶。
第二单元 检测题(满分60分)
一、选择(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1分共10分)
1.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而原子不是 C.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不能 D.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分,而原子却不能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都能转变成离子 B.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C.阴离子都带负电 D.原子核都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
3.我国已启动“嫦娥工程”探月计划,拟于2007年前发射绕月飞行的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人类探月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勘察、获取地球上蕴藏量很小而月球上却极为丰富的核聚变燃料——“He-3”,解决能源危机。已知“C-13”是指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7个中子的碳原子,则“He-3”所指的氦原子核内( ) A.含有3个质子,没有中子 B.含有2个质子,1个中子 C.含有1个质子,2个中子 D含有3个中子,没有质子
4.近代著名化学家道尔顿在著作中说:一切物质都是由数量巨大且极微小的粒子(原子)构成的,这些粒子间通过引力互相结合,我们不能创造原子,不能分裂原子,我们能实现的变化,无非是把原先结合在一起的原子分开,或原先分开的原子结合起来。有人对其观点做了如下修改,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一切物质”应改为“有的物质”;②“变化”只指“化学变化”而不是其它任何变化;③不能“创造”或“分裂”原子应指明不能用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的方法“创造”或“分裂”原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5.十九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子的概念,认为:①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②分子由原子构成;③原子不能独立存在;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⑤分子的质量等于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之和;⑥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根据那所学的知识,你认为上述观点存在明显不足的是( ) A.①③ B.①②⑤ C.④⑤⑥ D.③⑤
6.淀粉溶液遇碘变蓝色。实验表明,无论是固体碘还是碘蒸气,均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这一现象说明( )A.同种分子质量相等 B.同种分子体积相等 C.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D.同种分子运动速度相同
7.据报道,在我国东海领域常发生赤潮。赤潮是海洋中一种红色的浮游生物在特定条件下过度繁殖的生物现象。这种现象对海洋的危害越来越大。为减少赤潮的发生,善待我们的家园,就需要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你认为造成赤潮的主要原因是( )①农田中化肥、农药的超量使用 ②工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③使用含磷洗衣粉 ④过度进行海水养殖 ⑤海洋中的潮汐现象 ⑥海岸绿化
A.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
8.居里夫人1898年从几吨铀盐废料中提炼出0.3g镭。镭具有放射性,镭原子会分裂,变成一个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的氡原子和一个具有2个中子、2个电子的氦原子,并放出放射能。试推断镭原子的核电荷数与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 ) A.88,138 B.86,140 C.88,226 D.84,168
9.某粒子结构示意图为下图所示,该粒子( )
A.一定是稀有气体原子 B.一定是阳离子 C.一定是阴离子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0.4岁的小英耳朵有点痛,需要服用扑热息痛糖浆或滴剂(糖浆与滴剂作用相同),而家里只有扑热息痛滴剂。对于一个4岁的儿童来说,服用糖浆的安全用量为 6mL(见下表)。则服用( )毫升的滴剂等于服用了6mL的糖浆。 A.0.3 mL B.0.6 mL C.0.9 mL D.1.2 mL
名称:扑热息痛滴剂
每0.5mL滴剂含扑热息痛250mg
安全用量:1~6岁 0.3mL 7~12岁 0.6 mL13~24岁 0.9 mL
每天最多不超过用量的3倍
名称:扑热息痛糖浆
每5mL糖浆含扑热息痛125mg
安全用量:2~4岁 6mL 5~6岁 8 mL7~8岁 10 mL
每天最多不超过用量的3倍
二、填空(每空1分,共40分)
1.在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粒子中:
⑴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是 ;⑵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有 ;⑶显示电中性的粒子有 ;⑷带正电的粒子有 ;⑸带负电的粒子有 ;⑹质量最小的粒子是 ;⑺参加化学反应时,一定发生变化的粒子有 ;⑻在同一原子里数目相等的是 ;⑼质量与氢原子质量近似相等的是 ;⑽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粒子主要是 。
2.碳原子的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氧原子核外有8个电子,则在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共有 个原子核,有 个质子。已知钾原子质量约等于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3.25倍,则钾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3.2001年中国消协对部分装修后的室内环境状况抽样测试后发现近半数存在苯污染。国际卫生组织已把苯定为强烈致癌物质。苯是一种没有颜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苯的沸点是80.1℃,熔点是5.5℃。苯的化学式为C6H6 ;在一定的条件下,苯分别能跟氢气、溴、浓硝酸、浓硫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苯还能在空气里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苯的物理性质有: ;
⑵苯的化学性质有: ;
4.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科学地节约用水。现有一件刚用洗涤剂洗过的衣服,“拧干”后湿衣服上残留的溶液为100g,其中含洗涤剂的质量分数为1%,则:
⑴该湿衣服上残留的洗涤剂的质量为 g。
⑵现欲用5800g清水对这件湿衣服进行漂洗,有以下两种漂洗方法:方法一:用5800 g清水一次性漂洗,“拧干”后残留的洗涤剂的质量为(用分数表示) g。(假设每次“拧干”后湿衣服上残留的溶液为100g);方法二:将清水分成等质量的两份,分两次漂洗,“拧干”后残留的洗涤剂的质量为(用分数表示) g。
⑶由以上计算分析,两种漂洗的方法,哪一种效果好? 。
5.在农业生产中,常常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来选种。
⑴为什么用16%的食盐溶液而不用水 。
⑵实验室要配制80g这种食盐溶液,需要食盐 g,水 g。
⑶实验室有以下仪器:①药匙 ②集气瓶 ③烧杯 ④试管 ⑤玻璃棒 ⑥量筒 ⑦胶头滴管 ⑧铁架台 ⑨酒精灯 ⑩托盘天平,配制此溶液所需的仪器有(填编号) 。
⑷在配制溶液的过程中,有以下操作:①加水溶解食盐固体 ②称量食盐固体 ③搅拌加速溶解 ④计算 ⑤用量筒量取水,其中正确的操作顺序(填编号)是 。
⑸若配制的食盐溶液的质量分数经检验小于16%,试分析造成误差的可能原因。(至少写三条)
、 、
、 。
6.为了探究明矾的净水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
㈠提出问题:明矾在水溶液中能全部离解成自由移动的钾离子、铝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明矾的净水原理是什么?是什么在起作用?
㈡猜想与假设: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与铝离子有关,即明矾净水是铝离子的作用。
㈢探究实验:设计实验、实验过程、分析与论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①在蒸馏水中加少量的明矾,搅拌 明矾 ;
②在浑浊的天然水中加少量的明矾,搅拌静置 有 生成,天然水变 ;
③在浑浊的天然水中加少量的硫酸铝,搅拌静置 有 生成,天然水变 ;
④在浑浊的天然水中加少量的硫酸钾,搅拌静置 天然水 ;
⑤在浑浊的天然水中加少量的氯化铝,静置沉淀 有 生成,天然水变 ;
㈣结论:由以上实验可知:明矾的净水作用与 有关。
7.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电解水实验,测定两极溢出气体的体积,记录如下:
请填写下列空白:
⑴阳极产生的气体是 (填名称);
⑵电解开始阶段两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不符合理论比值的原因 ;
电解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阴极生成气体体积(mL) 8 16 25 34 44 54 64 74
阳极生成气体体积(mL) 2 4 7 11 16 21 26 31
⑶自第 分钟起,每分钟内阴极与阳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理论比值。
三、简答与计算(1、3题每题4分,第2题2分共10分)
1.水蒸发和水电解有何不同(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2.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3.电解水时,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以增强水的导电性。现用25g8%的硫酸进行电解水的实验,过一段时间后,测得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则被电解的水的质量是多少克?
水的三态变化:固 液气
水的构成粒子:分子
基本性质:(体积和质量都很小,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
应用:解释物质的变化、混合物与纯净物
水的天然循环
除去不溶性杂质
除去可溶性杂质

净化
净水方法:沉淀、吸附、过滤、蒸馏等
沉淀
过滤:(仪器、操作)
吸附
生活中煮沸
实验室蒸馏:(仪器、装置、操作)

组成:氢、氧两种元素
水氢气+氧气
氢气+氧气 水
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氢气有可燃性,水通电能分解)
电解水的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②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③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④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原子不显电性: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的性质
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
构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原子很小,但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高速运动
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核电荷数
中子:(不带电)
(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离子
定义:带电荷的原子
分类:阳离子、阴离子
表示方法
原子
(不显电性)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
原子
(不显电性)
原子核(带正电)
核外电子
质子:(1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1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
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溶液水
组成:溶质和溶剂
形成过程伴随热量的变化(溶液的温度升高、降低或不变)
概念: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称量和量取、溶解、装瓶保存)
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温度、颗粒大小、搅拌)
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溶液的稀释
溶液的浓缩
溶液的配制
概念
计算公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

水分子的运动
水的组成
水的构成→水分子
构成→原子
基本性质:质量、体积小;不停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
定义
结构
水的三态变化
水的天然循环
质子
中子
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是物理变化
原子核
核外电子
水的人工净化→沉淀、吸附、过滤、蒸馏、除菌
电解水
氢气燃烧
电解水实验:产生气体检验方法
结论:证明水的组成、化学变化的实质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水氢气+氧气(分解反应)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溶液
(常伴随能量变化)
组成:溶质和溶剂
性质:均一、稳定
溶液组成的表示→溶质质量分数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