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北京) 一年级下册美术 第6课 动物与我们同行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美版(北京) 一年级下册美术 第6课 动物与我们同行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1-03-28 23:5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动物与我们同行》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动物与我们同行》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学科
美术
学段:
第一学段(1-2年级)
年级
一年级(下)
相关
领域
欣赏?评述
教材
书名:
义务教育美术教科书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

6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本课属于第一学段(1-2年级)“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内容,教学中依据《2011版美术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通过观摩、讨论的方式,对动物题材的美术作品进行观看、识别和解读,感受其内容、造型、色彩、材质等形式特征,并能用简短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理论依据:
以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作为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设计有利于培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动物与我们同行》为一年级下册“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教学内容,也是“动物系列”单元的
“起始课”,本课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勤劳的小蚂蚁》、《昆虫一家》中初步掌握观察、表现动物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学生对动物题材美术作品的认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为本册“动物系列”单元的《北京动物园》、《撕纸真有趣》、《让动物站起来》、《鸟是人类的朋友》教学内容做好铺垫,在第一学段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1优势:已经初步掌握了观察、表现动物基本特征的方法,喜爱大自然中的动物。
2劣势:只会“看”而不会观察,体现在观察物体时目的性不强,观察条理性差,只会从局部肤浅地看,阻碍了学生整体思维能力和美术综合素养的提升。
教学方式:
开放体验、自主探究、观看小视频、小组交流、教师示范等方式创设开放性的体验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进行欣赏评述活动。
教学手段:
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技术准备:
PPT教学课件、小视频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知识与技能:
知识:
(1)初步了解“从整体到局部”的美术欣赏方法
,知道可以从多角度欣赏、评述动物题材的美术作品。
(2)知道绘画、雕塑两种或以上的美术表现形式,知道利用中国画、综合材料、绘本等表现方法可以创作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2、技能:
能够利用“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欣赏动物题材的美术作品,能够用简短的话语从内容、色彩、造型、材料多种角度大胆表达感受。
过程与方法:
开放呈现。欣赏活动往往是在开放的、愉悦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的,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愿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情感的升华,将知识与学生的心灵对接。
多元互动。通过设计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环节,使思维相互之间产生碰撞,让学生思路更开扩、思维更活跃。
多感官参与。在教学过程中综合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体验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评述美术作品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评述动物题材的美术作品,获得对美术作品的全面认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学习运用“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欣赏美术作品,能用简单的语言从内容、色彩、造型等方面描述作品,说出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教学难点:
能用简单的语言从内容、色彩、造型等方面描述作品,说出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
情景体验洞窟壁画
)
(
感受欣赏评述方法
)
(
游戏拼摆
感受动态
)
(
视听导入感受同行
)
(
示范评述激发兴趣
)
(
评述展示
德育渗透
)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视听导入
感受同行
1创设动物与我们同行的游戏情境,导入新课
提问:看了这个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
小结:有动物的陪伴,我们感觉很温暖。
2今天学习欣赏评述课——动物与我们同行(板书课题
回答:可爱、温馨。
明确本课学习内容。
通过视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人与动物同行的温馨画面。
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
视听媒材
1分钟
情景体验洞窟壁画
时光轴——旧石器时代壁画《拉斯科洞窟壁画》;远古时代原始人
1初步感受拉斯科洞窟壁画中动物的特点。
提问:随着老师手电筒的光束看看它们是哪些动物?
小结:这是原始人在山洞岩壁上画的动物,你们一下子就看出来了,说明你们很会抓特点进行观察。
2展示两幅作品进行对比观察,引导学生感受拉斯科洞窟壁画的画面效果。
3组织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壁画中记录的动物与人的关系
提问:原始人为什么在山洞里画这么多、这么大的动物?
小结:原始社会以大为美,他们喜欢强壮的动物,原始人就用在洞窟墙壁上用壁画的形式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回答:鹿、马、牛的特征。
学生感受:简洁、生动。
学生看视频。
学生回答:记录,观察
为什么记录观察?因为他们喜欢。
迁入旧知识观察动物特点,
感受原始壁画文化。
了解简洁、生动的表现手法。
了解壁画这种表现形式。通过欣赏图片视频,进一步感受洞窟壁画文化。
视听媒材
3分钟
感受欣赏评述方法
时光轴——中国画《照夜白图》;唐代皇帝
1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唐代中国画《照夜白图》的特点
(1)提问:皇帝为它起名叫“照夜白”,形容这匹马怎么样?
小结:这匹马真是又白又亮,美极了!
(2)皇帝特意让画家韩幹为这匹马画了一幅中国画《照夜白图》,这幅画面内容是什么呢?
(板书:内容

2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照夜白图》细节的特点
提问:画家怎么画出了这匹白马的颜色特点?
(板书:颜色)
(4)提问:照夜白在干什么,它在想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小结:韩幹只用墨线就表现出一匹即将挣脱缰绳,跑出画面的骏马造型。你觉得这匹马画的怎么样?(板书:造型)
有很多人为这幅画盖了印,表达他们的喜欢之情。你想对画家韩幹说些什么?
我想说:我佩服您精湛的表现力,让我意犹未尽,浮想联翩
预设学生的回答:白色,能把很夜照亮
学生了解表现巧妙之一:画家韩幹,在色彩处理上,用墨线在白绢上用勾勒轮廓的方式表现出了白马的颜色特点。
表现巧妙之二:巧妙利用马桩的深色调衬托出白马
学生:马在叫,腿在动,想跑。
预设学生的回答:画活了,像真的一样
引导学生从动物题材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造型、色彩特点欣赏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白马的颜色和造型。
学习先整体在再局部的欣赏方法。带领学生先从颜色上分析这幅名画。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视听媒材
5分钟
游戏拼摆
感受动态
时光轴——汉代雕塑《铜奔马》;将士
1声音导入画面,引导学生了解雕塑的特点
(1)教师边转动雕塑,边提问:这匹马和刚才看到的绘画作品中的马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一样?
总结:绘画作品只能从一个角度观看,这个作品是多角度都可以观看,所这种艺术形式叫做雕塑。
2创设考古小分队的活动情境,整体欣赏评述《铜奔马》的动态造型特点。
(1)提出活动要求:参考原图,将这些碎片恢复成一匹马。
(2)你觉得这匹雕塑马哪里表现的生动?
教师补充:腿部动态生动,由于他跑得快,尾巴都翘起来了,头部嘴张开,好像在叫着。这么生动地一匹马是一位将军谁设计的,他喜欢健壮的战马,所以就设计出这样生动的造型。
(5)提问:设计师为了让这匹马跑得更快,还特意在马腿下面增添了一个神秘的动物,你们猜猜是什么?
教师:战马踏在飞鸟之上,就会跑得更快?
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复制品青铜器的重量,体会飞马造型动态的轻盈。
小结:把飞奔的马与飞鸟绝妙地结合在一起,你觉得这个设计师怎么样呀!
总结:我们今天欣赏的这两幅作品都是国家的珍宝作品。不仅年代久远,而且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我们在欣赏的时候,不仅要整体观察,还要关注细节,才能体会到丰富的感受。
预设学生回答:一个立体,一个平面。
考古小分队活动——恢复原作。
是快跑。因为马腿之间的距离大。
学生观察后回答
回答:飞鸟。
跑得更快
太有想象力
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欣赏方式分析《铜奔马》。了解雕塑这种艺术形式。
感受骏马奔跑的造型,帮助学生理解造型生动的含义,有效引发审美感受。
引导学生从整体到细节的观察。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
感受经典艺术作品的造型美,引发艺术感受
视听媒材
7分钟
示范评述
激发兴趣
1
提出艺术实践要求:认真欣赏作品,请从两个角度评述作品。
2创设“自选评价超市”游戏环节组织学生了解自选“评价”超市的货架上有一些评述内容。
3教师示范评述步骤:我选择了内容、造型、材料这三种评价内容来向大家介绍《鸵鸟的一家》。首先,从整体观察,这是一件雕塑作品,表现了鸵鸟妈妈和小鸵鸟快乐的在一起玩。再具体观察它的造型:鸵鸟妈妈的脖子微微向前倾斜,嘴巴张开,好像呼唤着她的孩子注意安全。从材料上看,作品是用瓦楞纸、牛皮纸、铁丝等废旧材料组合制作而成的。我感受最深刻的是,用牛皮纸撕成碎条表现鸵鸟毛蓉蓉的尾羽效果。
4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实践
针对组内的作品,每个同学选择两种评述内容,对作品进行评述。在小组说一说。
学生了解艺术实践要求。
学生读
学生听介绍
学生进行欣赏评述实践
介绍艺术实践要求。
利用自选“评价”超市的情景,使学生有兴趣进行作品评价。
关注教师示范的引导性和启发性
5分钟
评述展示
德育渗透
时光轴——现代中国画《小猴和妈妈》;韩美林
时光轴——现代绘本《我的超级大笨猫》;吉乐?巴士来
1、展示欣赏评述艺术实践结果
教师分别引导学生对剪纸、民间工艺品、中国画、绘本等作品进行评述。
(1)组织学生展示欣赏评述《猴子妈妈和小猴子》的艺术实践结果
提问:你能给作品起一个什么题目?你们觉得妈妈和小猴子在说些什么?谁来为他们配音!
2组织学生展示欣赏评述《我的超级大笨猫》
(1)我们先看一看他的表情和动作,他是惊慌害怕的表情吗?
(2)这是法国绘本画家吉乐.巴士莱画的儿童图画书,叫《我的超级大笨猫》
听到这,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3)什么动物喜欢坐在筐里呢?
猫是很多人家中的宠物!人们愿意给它买好吃的,生病了会带它去看医生。这个画家也想让大象成为人们心中的宠物,让大家都喜欢。这是为什么?
画家知道:大象成年后有可能会发生被捕杀、被拔去象牙的事情。所以画家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在表达一种愿望,是什么愿望呢?
绘本故事不但插图精美,内容可爱有趣,而且还有教育意义。
2回顾本课学习的内容,思考其意义
从古至今的人们都在用不同的美术形式方式表现着动物,这是因为什么呢?
人们都像珍宝一样爱惜它们。那么让我们永远与动物同行,用我们的双手为动物营造更美好的家园!
预设学生的回答《猴子妈妈和小猴子》,是一幅绘画作品,作品表现了小猴子掉在妈妈的背上快乐的荡秋千。画家用三块墨色就概括出猴子的造型特点,十分有趣。学生继续补充。
学生介绍
不是
学会说感受

保护大象的愿望
学生结合学习回答自己的想法。
巩固先整体在局部的观察方法。
绘本带给人的幽默、快乐和教育意义。
引发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15分钟
4分钟
板书设计
动物与我们同行
造型、内容、颜色
(
时光轴
)
设计特色
关注学生需求——课前学情分析,利用分析结果进行教学设计,体现关注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需求;设计游戏情境,体现关注学生喜欢学习、高效学习的需求;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关注学生拓展学习途径、拓展学习空间的需求。
拓展学习空间——挖掘用耳听、用嘴说、用心想、动手练的综合学习的环节,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问题得到探究,情感得到提升。学生在不断实践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
整体思维能力和美术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重点从“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等形式特征,组织学生以欣赏、评述的方式,识别和解读图像的内涵和意义,逐步培养学生美术识别图像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