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设计
课题
7.2.2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学科
生物
年级
八
学习
目标
1、知识与技能: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录像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重点
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难点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检测
1、什么是性状?
2、请描述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3、目前,转基因的应用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每位同学所具有的特征也是由基因控制的,这些基因从哪里来的?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那么,你认为基因通过什么途径由亲代传给子代?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一话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复习旧知,准备新知。
倾听,思考。
检测上节课的重点问题,温故而知新。
引出主题,吸引学生思考。
讲授新课
明确目标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染色体、DNA和基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掌握本目知识点。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以下问题: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每种生物繁殖出的新个体都和父母双方非常相似。
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后代
基因是怎样传递的?
基因通过什么传递?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有没有变异?
父母传给孩子的基因是一样的多吗?
教师总结:我们知道,大多数生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出示材料,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分析如下问题:
科学家们通过显微镜观察精子和卵细胞的融合过程发现,精子只含有细胞核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内与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完成受精过程。
细胞核中有什么物质这么神奇呢?
认真观察教材中的染色体和DNA的关系示意图,简略概括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染色体有哪些特点?
教师总结:在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是单个存在的,其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由
DNA和蛋白质组成;一条染色体就含有一个DNA分子
(染色体数目=DNA分子数目。
(4)请归纳DNA的特点。
教师总结:
DNA分子上含有许多的基因;
DNA分子成对存在。
(5)DNA与基因有什么关系?
(6)如果用一根长绳来代表DNA分子,在长绳上用红、橙、黄、绿、蓝等颜色涂在不同的区段上这些不同颜色的区段表示什么?
怎样才能把长绳处理成短棒状的染色体的样子?
教师总结:
每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
DNA与染色
体的数目相同,每条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
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DNA分子也是成对存在,基因在染色体上也是成对存在的。
人类有23对(46条)染色体。染色体一般呈现X形。
同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是一定的。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其中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是单个存在的,其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出示男性和女性染色体图,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整理过的男性和女性染色体图
教师总结:
目标导学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掌握本目的知识。
2.出示染色体成倍增加示意图,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分析以下问题:
为什么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不会成倍增加?
资料分析:
1883年,比利时的胚胎学家比耐登对体细胞里只有2对染色体的马蛔虫进行研究时发现,马蛔虫的精子和卵细胞都只有2条染色体(由每一对里的一条组成),而受精卵则又恢复到2对染色体。那么,是不是所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都是这样的呢?
1890年德国细胞学家鲍维里,1891年德国动物学家亨金,通过对多种生物的观察研究,证实了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拓展延伸:
为什么无性生殖的后代,个体之间十分相象?这与染色体和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状况有关吗?
教师总结:无性生殖过程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新个体由母体直接产生的,只具备母体的遗传特性,能稳定地保持母体的特性,故十分相像。与染色体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状况有关。
学生齐读并理解学习目标。
学生朗读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本目的知识,初步勾画知识点。
学生讨论,概括教材回答,如:控制性状的基因都是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后代的。
学生阅读,讨论后回答如:细胞核中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
学生举手总结,如:不同的生物其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是一定的.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于细胞核内……
学生归纳,如:DNA存在于细胞核中,具有双螺旋结构……
学生读教材,分析如:不同颜色的区段表示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不断把长绳螺旋缩短变粗,就能把长绳处理成短棒状的染色体样子
学生读图,尝试总结:体细胞的细胞核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每种生物都有稳定不变的染色体数目。
学生读图,结合教材分析,如: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学生思考并尝试分析,如:与染色体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状况有关……
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
设计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使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本目主要内容,便于下面的教学与学。
通过科学家的观察发现,引出细胞核中遗传的物质,从而分析染色体和DNA关系,增强知识的科学性。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染色体和DNA的特点,使学生在参与中加深理解,把握重难点。
通过图示总结染色体和DNA、基因三者关系示意图,使三者关系鲜明呈现,易于学生理解和把握。
通过图示,使深奥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拓展延伸部分,拓宽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复习巩固
1.下列各组中,染色体数目相同的是(??????)
A、精子和受精卵
B、卵细胞和体细胞???
C、体细胞和受精卵
D、体细胞和精子
2.水稻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则水稻的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
)
A、24条
B、12条C、6条
D、12对
3.下列对DNA叙述正确的是
(
)
A.DNA就是染色体,染色体就是DNA
B.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存在于细胞核内
C.DNA分子是直线形的,分子很大
D.DNA分子的结构比较复杂,但里面没有遗传信息
4.基因是通过亲子间的“小桥”传递的,小桥指的是(
)
A.精子
B.卵细胞C.精子或卵细胞
D.受精卵
5.染色体上有与遗传有关的结构单位,它是(???)
A.?DNA?B.?蛋白质C.?基因?D.?性状
以组为单位,分析思考问题,并在全班交流汇报,共同完成检测练习。
通过复习巩固环节,检测本节课的教学与内的内容,检查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知道了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特点,我们学会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
学生谈收获和体会。
总结升华。
板
书
知识导图的方式,呈现本节课的知识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