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折线统计图
三、教案设计思路:
综合上述,本课学习的单式折线统计图是学生在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后对统计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即不仅能反映数量的多少,更能清晰地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根据折线统计图的这个特点,要求学生不仅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回答简单问题,还要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特点进行简单分析,并合理推测变化趋势。故从以下几点进行设计:
首先,“二期课改”的理念要求学生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而我认为对学生来说,“有价值”的最好体现就是让他们感到数学是“有用的”,这就需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学习了数学,可以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了解生活。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尽量采用学生了解的、感兴趣的题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以增加学生对统计知识学习的亲近感。
其次,学生是在学习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在条形统计图学习时,学生已经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对条形统计图上横轴、纵轴、及纵轴上一格表示多少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经验,而折线统计图的学习正是在上述这些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基于这样的情况,本课的学习起点就是从激活原有的条形统计图知识入手,再过渡到认识折线统计图,并探究折线统计图的数据变化特点。
最后,设计了选择题、判断题和奥运会金牌获奖情况的分析。通过一系列的联系进行知识点的巩固。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分析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并回答问题。
3、适时渗透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正确分析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教学难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它们之间各有什么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教师出示:情景图
师: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小胖是个有心的孩子,他们组成了一个气象小组收集了2000年上海市月平均气温情况。
提问:从表格中你们可以了解哪些信息?
2.师:用什么方法可以清晰地表示出气温变化的情况呢?
(出示条形统计图)
3、复习条形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师:除了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统计图表示,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出示折线统计图)
2、比较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并揭示课题。
3.提问:根据这个折线统计图,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一)认识折线统计图结构(出示问题1和问题2)
1.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2.纵轴上的1小格表示多少℃?(请说说理由。)
(二)学会看折线统计图(出示问题2和问题3)
1.2000年3月上海市的平均气温是多少℃?
2.2000年( )月上海市的平均气温最高,是( )℃。
3、请同桌互相提问
(三)自学折线升降的含义
(1)整体感知折线统计图的上升和下降区域。
(2)自学p49:并回答看懂什么?质疑a是什么?陡字的理解。
(3)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 )月和( )月之间。
平均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 )月和( )月之间。
总结:通过前面学习的知识,我们已经知道可通过折线统计图中折线的升降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而之前学习的条形统计图只能看出数量的多少。
三、巩固运用
1、选择题:
陈东0-10岁身高情况统计图中,0-1岁( )
(1)、 大幅下降 (2)、不变 (3)、大幅上升 (4)、小幅上升
2、判断题:
1、11到12月游客人数不变。( )
2、7月到8月游客人数大幅下降。( )
3、师:同学们知道2008年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北京)
课件出示“中国代表团历届奥运会金牌获奖情况统计图”。
24届
25届
26届
27届
28届516162832
金牌获奖情况 奥运会届数
24届 5
25届 16
26届 16
27届 28
28届 32
观察交流:
(1)奥运会几年一届?
(2)哪一届奖牌数最多,哪一届奖牌数最少?
(3)哪一届到哪一届进步最大?
(4)观察后发现这五届奥运会的奖牌数量有什么变化,根据现在的情况,你能预测一下未来的发展吗?
4、生活中的好多信息都可以绘制成折线统计图来进行分析。
提问: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学生回忆在生活中见到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析图、病人的心电图等,根据学生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机动题:
根据某一张折线统计图提问。
四、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