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方程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间的关系。会列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3.有机结合地方教育资源、我国在方程史上的贡献等内容渗透健康生活方式,爱家乡、爱祖国的数学文化等积极情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方程的过程,理解方程的本质。
教学难点:
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激发学习欲望
感知等号的不同含义
创设情境,体验感知
谈话:同学们,初次见面,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伙伴,你们瞧!你了解天平吗?它的作用是什么?谁知道。(它是用来称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的)
强调:这里天平称物现象体现的是两边物体重量的关系。
下面我们就利用天平来做一组实验。
1、用数学语言对现象进行描述
(1)(课件出示)300克的砝码放入天平的右边,左边放了一个120克的苹果和一个180克的香蕉。
师:观察天平,你看到了什么?(左边是120克的苹果和一个180克的香蕉,右边是300克的砝码)把这个现象记录下来(板书:120+180=300)
(2)这会儿老师把这个苹果换一个,但它多重我不知道,用什么表示?(字母、文字、符号、图形……)
大家想象天平可能会出现的状态。(向左倾斜、向右倾斜、平衡)
分别说说各种状态用什么式子表示(板书180+x>300 180+x<300 180+x=300 180+□=300)
刚刚我们借助天平观察天平平衡与否的状态列出了这么多关系式,这会儿天平没了,你找得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小结:孩子们,天平没了,不要紧,体重的等量关系就成为了我们心中的天平!
三、分类研究,抽象归纳
1、等式与不等式
谈话:同学们,一会儿工夫,我们用天平称不同的物品,出现了这么多关系式。你能将它们分分类吗?
小组讨论,说说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生上台汇报
师:(指板书,分成一类的不等式)这几道式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都是用大于号或是小于号连接的)
师:也就是说描述的是一种不相等的关系。数学有数学的语言,数学上这些式子叫不等式,关于不等式的知识今天我们暂时不研究。
师:(指板书,分成一类的等式)这几道式子又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是用等号连接的)
师:那这些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叫什么?(等式)
2、等式与方程
谈话:看看这些等式,你们还有新的思考吗?(如学生说不出,师可追问:这几道等式还能继续分类吗?
生上台分一分
师追问:他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师:这一类等式,与原来我们见到的等式不一样。说一说这几道等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都含有未知的量)
师:没错!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方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方程。(相机课件出示)
追问:那这些是等式吗?
强调:也就是说方程的前提得是一个等式,在此基础上还得含有未知数。(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四、逐步抽象,体验建模
1、回顾旧知
谈话:其实方程早就出现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了,你们看(回忆低年级时学习的知识)。不管未知数穿了件怎样的外套,只要它表示的是一个未知的量都叫未知数。一般情况下未知数用26个字母当中比较靠后的X、Y、Z表示。
2、辨析对话,深入理解
刚才我们通过自主思考、小组活动基本了解了方程的含义。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为什么?
师:看来今天我们认识的方程和等式是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的,是怎样的联系呢?
老师明白你们的意思了。这儿有一幅图,这是英国著名数学家韦恩所画,所以叫韦恩图。它就清晰地呈现了等式和方程两者之间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3、
情境1,同一问题,我们列出了不同的方程。那么倒过来,不同的问题有没有可能列出相同的方程呢?
情境2、3、4
小结:数学问题可以上至天,下至地,但只要它们具有相同的等量关系,也就是心中的天平,我们就可以列出同样的方程,这就是方程最大的魅力所在!
六、全课总结
马上下课了,老师特别想听听你们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