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个人信息
设计者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自画像
学科 美术 学段 低段 年级 一年级
相关 领域 造型表现领域
教材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以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和其它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依据。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自己的五官及表情特点,表现具有自己特点的自画像。
2.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民美术出版社一年级下册第13课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与第14课《我的好伙伴》、第15课《雨中情》共同组成人物单元,以人物表现为主题。在本套教材中首次涉及人物题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找出人物头部的特点并进行大胆表现。对今后的人物题材学习内容起到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已经能够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但没有接触过人物题材创作,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重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观察人物头部特征,运用线条进行表现,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注意线条曲直、疏密的变化。
教学策略分析:
以多种游戏活动和教师的直观示范为主、辅以电教多媒体等手段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教学手段分析:,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独立探索发现自己头部的特点。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习人物的观察方法,能够找出人物头部有特点的地方,并能够表现出来。
2、初步体验运用线描方法绘出自画像,感受艺术作品中线的曲直与疏密的美感。
过程与方法:
采用观察对比的方法,发现人物头部特点,在探究中学习画出自画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找到人物特征的能力,发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美。
2、体验个人作品与集体作品的关系,促进学生对班集体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发现自己头部特征的能力,并用绘画表现出来。
教学难点:
大胆地表现自己头部的特征及表情。
教学框架
4.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分) 1、出示儿歌,师生齐读:
xiǎo xiǎo huà jiā yǒu xīn yì, Zhào zhe jìng zi huà zì jǐ。
小 小 画 家 有 新 意,照 着 镜 子 画 自 己。
huà chū biǎo qíng yǒu tè diǎn, dà jiā dōu lái bǐ yì bǐ。
画 出 表 情 有 特 点,大 家 都 来 比 一 比。
2、从这个歌中你知道这节课我们要做什么吗?对,今天我们一同来画一画自己,出示课题《自画像》。
设计意图:儿歌引出课题,自然进入新授环节。
3、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自画像吗?(为自己所绘的肖像画。)
讲授新课:(12分)
1、“同学们,老师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一张好玩的脸,你们仔细看,这个人的脸部会发生变化。”看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发现,哪些部位发生了改变?(1分钟)
引出脸型、五官(眼、鼻、口、耳)、发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初步感受人物脸形、五官、发型变化引发的不同改变,同时运用快速的观察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时注意先看整体,再看局部。
总结:现实生活中的人长相不同,就是因为具有不同的面部特征。
2、自主探究照镜子,突破重难点
(1)教师出示名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其面部的明显特征。如:成龙的鼻子、马三立的耳朵。(1分钟)
(2)对比分析两组同学的外貌特征。(1分钟)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如何观察,捕捉人物头部突出特征,就抓住了表现人物的特点。
(3)“你们找得真快,用了什么办法这么快就找到了他们的特点啊?先观察了……再观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时先整体再局部,掌握正确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4)运用从整体到局部的方式,观察自己的脸,找一找自己的面部特征。观察后简单说一说(分别从五官、脸型、发型分析)。(1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学生进行实践,快速抓住外貌特征的训练为后续的艺术实践环节做铺垫。
3、游戏找不同:
(1)出示一个人的四张脸部图片,每张脸上的表情略有不同,让同学们快速说说哪里不同,为什么?(1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细小的变化,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手法观察人物,理解表情变化对人物外貌的影响。
(2)你能总结出表情变化时哪些部位发生了改变吗?(眉毛、眼、口等)(1分钟)
4、欣赏画家的作品,看看这些作品都是运用什么样的手法进行表现的。(注意线条的曲直、疏密变化。)(2分钟)
设计意图:欣赏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了解线描画在表现作品时,要注意线条曲直、疏密的变化
6、教师示范自画像(2分钟)
教师示范,运用线描画的方法绘画自己的自画像,让学生们分析下画的像不像,为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进行线描画的方法示范,同时引发学生思考,画的像的原因是什么,进而点出画人物时要抓住人物的特点。(脸型、五官、发型、服装、表情)
7、欣赏学生作品,简单说说喜欢哪个作品。(1分钟)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思维,为学生进行创作提供更多的思路。
艺术实践:(23分钟)
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教师提出作品的要求。
要求:1、 抓住自己的脸型、发型、五官、表情特点。
2、 运用线描的方式进行创作。注意线条的曲直、疏密变化。
展示评价:(3分钟)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自己的作品有哪些特点,是否觉得满意。
2、将每个小组的作品汇集到一起组成班级相册,请学生说一说那幅作品特点突出、表情生动。
知识拓展:(1分钟)
1、运用色彩表现的自画像作品欣赏。
2、仔细观察自己的家人,抓住的五官特征以及表情特征,以线描的形式为家人画头像。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通过学生课堂评价手册的使用,对学生课堂的情感、合作意识、探究、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采取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评价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作品。
6.板书设计
自画像 脸型 五官 发型
表情
7.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教具的设计与应用,采取学生喜欢的变脸、找茬等游戏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掌握观察的方式方法,并通过探究方式找出人物头部的主要特征点:脸型、表情、五官、发型、服装。通过抓住这些特征点,来找出个人的特点,完成个人的绘画作品。
在作品完成手段上,本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线描的形式表现自画像,因此在作品欣赏、教师示范过程中,重点为学生分析绘画过程中线的处理方式,如:曲直、疏密等变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