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28 10:1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图为1952年和1957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示意图。其中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西藏的和平解放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2.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53年初,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一五计划期间,北京电子管厂建成投产
C.一五计划期间先后施工一万多个工业项目
D.一五计划的完成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1957年我国各级学校在校学生数,普通高等学校为44.1万人,中等专业学校为77.8万人,普通中学为628.1万人,小学为6428.3万人,比1952年分别增长130.9%、22.3%、152.2%、25.8%。1957年全国出版图书2.7万多种,报纸364种,杂志634种,分别比1952年增加101.4%、23%、79.1%。材料表明一五计划的实施(  )
A.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
B.提高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
C.促进了我国文化教育的发展
D.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4.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提出“人民来制定宪法”的思想:劳动人民参与立宪,把他们认为应该如何管理国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实践毛泽东这一思想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5.到1951年10月,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周年时,全国当时行政区划中的29个省(未包括台湾)、8个相当于省的行署区、124个市和2082个县中……通过民主选举的办法产生了省、市、县人民政府的主席、副主席,市长、副市长,县长、副县长,以及人民政府的委员。材料描述的史实为我国正式实行某一制度创造了条件,该制度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6.中国人的名字蕴含着很多学问,其中不仅能反映长辈对晚辈的寄托,也能体现一个时代的特征。下列名字与时代搭配不符的是(  )
A.开国大典——建国
B.抗美援朝——卫国
C.三大改造——跃进
D.“文化大革命”——红卫
7.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于是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以上内容反映的是(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 D.“大跃进”运动
8.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水泥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人的积极性不高,最高的产量还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但1956年后,还是原有的设备,产量却超过设计能力40%,工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这主要是因为(  )
A.公私合营 B.增加投资
C.改善环境 D.加强交流
9.观察下面两幅图,在中国农业政策调整进程中,变化最大的是(  )
      
四川金堂县贫农分到了土地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A.农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B.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
C.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调整政策的根本目的
10.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11.毛泽东在1956年的一次国务会议上说:“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这段话体现出三大改造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是 (  )
A.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B.使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C.使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
D.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观察下面某地水稻产量变化柱状图。导致1958年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大跃进”运动中“浮夸风”盛行
D.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13.“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规律。”邓小平这一番话总结的是(  )
A.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挨打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实行赎买政策的意义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D.“文化大革命”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
14.“火花”是火柴盒上的图案,不同时代的“火花”留下了不同时代的痕迹。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如图所示“火花”属于下列哪一时期的历史遗存(  )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他助人为乐的大爱行动,回答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这个根本问题,赋予自己22年的生命以无限的长度”。“他”是指(  )
A.邓稼先 B.王进喜 C.雷锋 D.焦裕禄
二、非选择题(16题10分,17题10分,18题10分,共3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印、美人均钢产量和发电量对照表
   国家 项目    中国(1952年) 印度(1950年) 美国(1950年)
钢产量(千克) 2.37 4 538.3
发电量(千瓦时) 2.76 10.9 2949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末,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变化图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当时的工业状况。(2分)对此,1953年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2)据材料二,指出我国1957—1962年人均粮食产量变化状况,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57年工业生产情况简表
      国家 项目       中国 英国 美国
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 18% 4.1% 2.8%
增产400万吨钢所用时间 5年 24年 15年
材料二 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5%实现了公私合营。
材料三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3分)分别概括其解决的主要问题。(3分)
(2)综上所述,谈谈我们应吸取的经验和教训。(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1953—1957年 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行,规定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956年4月 《论十大关系》讲话
1956年9月 中共八大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1956年底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958年5月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
(1)据材料,指出我国开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标志。(2分)
(2)据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4分)
(3)据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特点。(4分)
答案
一、1.C 点拨:依据图片信息“1952年和1957年”,再依据图片内容,可以看出钢、原油、煤这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增长幅度远远大于粮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这一时期实施的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关。其他选项从时间上可排除。
2.D
3.C  点拨: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当时各类学校的发展和图书、报纸、杂志等文化产业的发展,表明一五计划的实施促进了我国文化教育的发展,C符合题意。A说法不符合当时的情况,排除;B、D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4.D 5.B 6.C 7.B
8.A 点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到1956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采用赎买的方式,实行公私合营,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所以出现了材料中产量增长的情况。故选A。
9.B 点拨: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改革是将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所有制性质是个人私有制。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农业合作化是将农民土地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性质变为公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一直当家作主,排除A;土地改革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目的都是通过调整政策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排除C、D。
10.C 点拨:从“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图”可以看出,公有制经济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在工业总产值中占了100%,这说明我国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这是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故选C。
11.A  点拨:依据题干信息“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可知正确答案是A。
12.C 点拨:从图中可提取信息“1958年某地水稻产量高达每亩2700多市斤”,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当时“大跃进”运动中“浮夸风”盛行,产量与事实不符。
13.C
14.D 点拨:观察图片,由图中“最新指示”“斗私”“批修”等文字信息,可判断图中“火花”出现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15.C
二、16.(1)当时我国工业化水平很低,基础薄弱。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2)我国1957—1962年人均粮食产量下降。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或“左”的错误,以及三年自然灾害)。
(3)略。(答案不唯一,从经济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等方面作答即可)
17.(1)历史事件:“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主要问题:工业落后尤其是重工业落后;生产资料所有制仍以私有制为主;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经济仍处于落后状况。
(2)制定政策要实事求是,立足国情。
18.(1)三大改造的完成。
(2)召开会议;制定宪法;制定计划;发表讲话等。(答出两点即可)
(3)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成就与失误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