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28 10:2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
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2.“我相信大多数人会同意,这次会议是中国几十年以来发生的最重要的变革之一,或许称得上是最具勇气的一次变革,因为它彻底改变了中国从1978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到今天的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这次会议(  )
A.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B.进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
C.形成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D.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3.下面是某一历史人物传记的目录节选,其中第15章的标题应是(  )
A.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B.结束“文化大革命”
C.经济调整和农村改革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在当年发布的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材料是(  )
A.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肯定
B.对乡镇企业积极作用的评价
C.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阐述
D.对经济特区显著作用的认可
5.凭证、票据、宣传画等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出历史发展的轨迹,以下资料最能体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
    
A.生产技术的变迁 B.土地制度的变迁
C.经济建设的成就 D.公有制的建立
6.据1985年北京青年经济学会对429家国有工业企业的调查,1984年这些企业的平均自销率(即自销产量占全部销售产量的比率)为30.08%,而1985年1—6月自销率升到了43.8%。此变化说明(  )
A.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取得成效 B.工业企业的自主权日益扩大
C.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废止 D.对外开放程度逐步得到加强
7. 1980年12月11日,温州市鼓楼工商所向章华妹颁发了由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盖章的营业执照。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第一份个体营业执照。这表明(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国营企业改革起步
C.个体经济取得合法地位 D.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8.在推动中国市场转型的诸多“边缘革命”中,经济特区的开辟和发展,在推进中国向世界经济开放的过程中,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经济特区被视为学习资本主义以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性的实验室。材料强调了经济特区的设置(  )
A.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B.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C.有利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D.有利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某同学绘制了“对外开放进程”年代尺,在图中空白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B.成立环渤海经济区
C.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D.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10.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经历了被迫融入世界、主动融入世界、与世界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等三个阶段。其中“与世界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阶段始于(  )
A.五口通商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创办经济特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1.“三起三落/经受了风风雨雨的摔打/回顾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使你悟出了‘真理’也有真假/划时代地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拨开了迷雾/指明了方向/走上了正轨/使共和国的国力/得到了举世瞩目的壮大。”材料称赞的人物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习近平
12.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写道:“他(指邓小平)把市场经济称作‘一种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并要求做到两者的‘内部统一’。直到1992年,他才打破禁忌,公开宣称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材料中邓小平“打破禁忌”的论断(  )
A.促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促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推动建立4个经济特区 D.引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下图是某位同学整理归纳的知识要点笔记。据此可判断出他学习的主题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历代领导人的思想成果
1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指(  )
A.“一国两制”道路 B.中国特色改革开放道路
C.社会主义道路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5.观察下面漫画,中共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如果给这一漫画配上说明性的文字,最好选择(  )
“老虎”“苍蝇”一起打
A.改善生态环境 B.努力发展经济
C.党风廉政建设 D.反对铺张浪费
二、非选择题(16题8分,17题8分,18题14分,共3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内容记录了1978年至1982年间,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走过的历程。
农村 城市
1978.11 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私下实行分田到户 1978.10 国务院批准四川6家地方企业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
1978.1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文件明确规定不许“包干到户” 1978.1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应予以改革,改革内容之一即扩大自主权
1979.2 安徽省委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 1979.1 四川省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试点扩大到140家国营企业,云南、北京等地也开始试点
1979.9 中央文件认为因特殊需要可以包产到户,但一般不提倡 1979.7 国务院颁布《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文件,要求各地政府按照统一方法选择试点,稳步推进改革
1980.9 中央文件指出可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1980.9 国务院颁布文件决定自1981年起把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工作在国营工业企业中全面展开
1982.1 中央1号文件正式肯定了土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1.4 国务院工作会议提出工业企业要实行经济责任制,此后工业经济责任制在全国迅速推广
1982.9 中共十二大肯定了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 1981.10 中央颁布文件明确规定了实行经济责任制必须遵循的原则、形式以及加强监督的相关措施
1982年末 实行“双包”的生产队占全国93% 1982年底 全国约80%国营工业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
(1)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谁? (2分)
(2)对比农村、城市改革的探索历程,其共同方式有哪些?(4分)
(3)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对哪一领域的探索?(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决定》还规定了改革的各项基本方针,成为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材料二 经过党的十四大以后的初步实践,党内外多数同志对建立社会主义体制的总框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93 年 11 月 14 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公布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加快。主要表现在放宽了市场的调节作用,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在市场的有序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最终使我国市场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摘编自张士义《新中国:砥砺奋进的七十年》
(1)据材料一,指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突破点。(2分)
(2)据材料二,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有何变化。(2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转变的重要意义。(4分)
18.探究问题。
1971年 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1972年 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许多国家同中国建交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980年 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1984年 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随后,又进一步开放了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985年 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 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
1992年 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带入全球贸易体系中
2017年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2018年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目的以及实行对外开放的外交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外开放对我国产生的重大影响。(4分)
(3)表格中列举的1978年及之后的几件大事所诠释的主题是什么?(2分)
答案
一、1.C 2.A 3.C
4.A 点拨:根据材料中的“1982年”“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符,材料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B、C、D的内容,故排除。
5.B
6.B  点拨:据题干材料中的“1984年这些企业的平均自销率(即自销产量占全部销售产量的比率)为30.08%,而1985年1~6月自销率升到了43.8%”可知,自销率即企业自主销售率,自销率提升说明工业企业的自主权日益扩大,故B正确。国有工业企业没有改制,故排除A;C、D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
7.C
8.A  点拨:根据材料中“市场转型……中,经济特区的开辟和发展……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特区的开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市场转型,也就是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故A符合题意;B、C、D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9.A 10.D 11.C 12.D 13.B 14.D 15.C
二、16.(1)邓小平。
(2)试点先行;颁布专门文件;召开会议部署;组织推广等。(答出两点即可)
(3)经济领域。
17.(1)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2)由之前的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言之成理即可)
18.(1)目的:扩大对外贸易;吸引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外交背景: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国际地位的提高;中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出现各国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拥有良好的国际外交环境。(答出其中两点即可,不能完全照抄材料)
(2)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扩大了我国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