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下期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测试题
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
3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9分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
)
A.惊骇(hài)
孤孀(shuānɡ)
渴慕(mù)
憎恶(wù)
B.掳去(lǔ)
惧惮(dàn)
惶急(huáng)
哀悼(dào)
C.粗拙(zhuó)
诘问(jí)
霹雳(pī)
震悚(sǒng)
D.絮说(xù)
烦琐(suǒ)
疮疤(bā)
咒骂(zhòu)?
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
)
A.大抵?
?
郑重?
?
竹竿?
?
深不可测
B.和蔼?
?
守寡?
?
粗拙?
?
切切察察
C.菩萨?
?
渴慕?
?
哀悼?
?
毫不相干
D.烦锁?
?
保姆?
?
磨难?
?
念念不忘?
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阿长与
<
山海经
>
》选自《呐喊》,是鲁迅写的一篇怀念保姆的文章。文章通过对阿长的一些琐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感情。
B.《台阶》围绕“台阶”组织材料,使造屋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对被人尊敬的热切渴望。
C.以善良体察善良,《老王》中,作者杨绛以自己一颗善良的心去体会老王这样一个普通、不被重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的人。
D.《木兰诗》中,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
名著阅读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4分
)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这时候,老者的干草似的灰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和那个破帽头与棉袄,都像发着点纯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大家看着他,仿佛唯恐他走了。祥子始终没言语,呆呆的立在那里。听到老车夫说肚子里空,他猛地跑出去,飞也似又跑回来,手里用块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说了声:“吃吧!”然后,坐在原位,低下头去,仿佛非常疲倦。
语段中的老者是谁?他当时处于怎样的困境?
三、
综合读写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6分
)
5.
以下是调查组同学从网上搜集到的三则材料,请你针对每则材料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减少中学生使用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材料一】有研究显示每天使用手机等会发光的电子产品超过1小时,就会阻碍人体生成褪黑素,生理周期受到影响,睡眠处于浅状态。人体生物钟长期被打乱,则会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疾病多发。
【材料二】有媒体报道了这样一条新闻:一家人聚餐,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聊聊天,但面前的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对此,有网友开玩笑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材料三】有些家长为了接送孩子方便或在孩子上下学的路上及时与孩子保持联系,于是让孩子带手机到学校。结果,有些孩子自控力差,在课堂上偷偷玩手机,影响了听讲,以致学习成绩下降。
①建议一:________
②建议二:________
③建议三:________
四、
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计
3
小题
,共计39分
)
?
6.(12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
(1)阿长买《山海经》顺利吗?结合选文说说你的理由。
(2)文中写叔祖的“疏懒”及别人不肯真实回答“我”的问题,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品味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4)“阿长”并非真名,而是继承了先前一位“身材生得很高大”女工的称呼。“阿长”的得名,让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社会底层的各色小人物,请再列举一个鲁迅作品中小人物,并简单说明其名字的由来。
?
7.(13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还不清的“账”
程存孝
①马蜂窝捅不得,但我就捅过,我和弟弟差点儿没被马蜂蜇死。
②我十三岁那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我和弟弟跑到前大沟瞅小鸟,发现不断有“土蜂”从墙上一个小窟窿眼儿里进进出出。我想,里边一定有很多蜂蜜,便撺掇弟弟一块儿捅了它,解解馋,弟弟说“行”。于是,我们跑回家从头到脚武装起来:我穿上夹袄夹裤,戴上手套,绑紧袖口、裤脚,用一张小筛面箩罩到脸上,再用一条毛围脖将脑袋、箩圈、脖子缠了个严严实实,将一块毛毯叠成两层,中间穿了一根绳子,披到身上,系紧;至于弟弟,只打算让他跟我做个伴儿,没打算让他上手。所以,没让他多穿戴什么。两个人“装束”停当,我扛了一把镢头,让他背了把破扫帚,便出发了。
③到了那里,担心弟弟被土蜂蜇,让他趴在远处,因为马蜂只往上看。我放心大胆地抡起镢头,照准那个窟窿眼儿就刨。一镢头下去,刨出一个箩头大的圆洞,洞顶吊着一个洗脸盆大小的蜂巢。这时,只见无数只黄蜂“嗡”地一下向我扑来。但我不害怕,心想,我防护得这么严实,怕它咋的?就继续抡起镢头刨。
④又刨了一镢头,突然感到浑身像挨千刀万剐!糟糕,土蜂们钻进我衣服里来蜇我了,也不知道它们是怎么钻进来的。我本能地扔下镢头就跑,但无数只毒蜂就像一团黄烟,将我团团围住,往死里蜇我。
⑤在这生死关头,只见毫无防护的弟弟挥舞着扫帚拼命扑打蜇我的蜂群。
⑥我立即高喊:“别管我,你快跑!”但他就是不听,只顾扑打我身上的毒蜂,以至于将很多毒蜂引到了他身上。一个九岁的孩子瞬间便成了一个活动的“马蜂窝”!
⑦我们跑出百米远之后,蜂群仍然穷追不舍,蜇得我都感觉不到疼了。我穿戴得太厚,也没用,实在跑不动了!索性将围脖、箩子、毯子扔掉,满地打滚儿。
⑧令我惊骇不已的是,弟弟还是只顾朝我身上拍打,打了前胸打后背,我却毫无办法帮他,只有打滚儿的份儿。
⑨事后,我不解地问他:“当时叫你跑,你为什么不跑?就不怕蜇死你?”他竟羞得满脸绯红道:“哥,你看你说的,谁让你是俺哥呢?”一直到现在,我想起他这句话都想掉泪。
⑩待我们丢盔卸甲、灰头土脸跑回家里时,弟弟脸色煞白,“咚”的一声栽倒在地。这可把全家吓蒙了。俺娘撩起弟弟的衣襟惊诧道:“是谁打你们了?打得红青黑烂、膀眉肿眼,没个人样了。”在俺娘的再三追问下,我只好嗫嚅着道出了实情。俺爹听后嚷道:“你个傻种,土蜂都是吃虫子的,哪来的蜜让你解馋?你弟弟要有個三长两短,看我怎么收拾你!”这时,我只觉得天旋地转,气也出不动了。奶奶一看大事不好,对俺爹嚷道:“还不快去割黄蒿搓,再晚人就没了。”
?只见俺爹顺手从墙上取下一张镰,跑到庄下割黄蒿。他很快就割了一小捆,把我俩的衣裤脱个精光,抱到炕上,拿黄蒿在我们身上不停地搓,搓了前边搓后边。由于身上肿得厉害,不一会儿,我俩都变成了明晃晃的“绿种人”,活像两个绿色的大塑料娃娃。
?为防止搓破皮化脓,俺娘将两大捆黄蒿先用铡草刀铡碎,再用碾子碾成绿糊糊,昼夜摊到我俩身上,不停地更换,往外吸毒。经过十来天的“绿色洗礼”,我俩算是都活过来了,不过,身上都蜕了一层绿皮。
?从此,我感到欠下弟弟一笔“账”,也欠下全家一笔“账”,永远也还不清。
(选自《散文选刊》)
(1)根据提示,填写空白处。
①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
②故事情节:“我”全副武装,带弟弟去捅马蜂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母铡草,救被马蜂蜇伤的“我”和弟弟→“我”因捅马蜂窝欠“账”。
(2)文章在朴实的叙述、描写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品味下面的细节,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他竟羞得满脸绯红道:“哥,你看你说的,谁让你是俺哥呢?”
(3)找出文中与第⑤段画线词语“毫无防护”相照应的语句,再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4)本文标题为“还不清的‘账’”,结合相关内容,说说“我”欠下了弟弟的什么“账”?为什么还不清?
?
8.(14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手
王世虎
①看见这只手,他的心“咯噔”颤抖了一下。这只手轻轻一拉,慢慢打开了一个黑洞。
②尘封的记忆,就像发黄的电影胶片,徐徐拉开了序幕。
③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工地打工的他认识了一个叫“黑皮”的老乡,黑皮问他想不想发财,他点点头。黑皮带他去了一处偏僻的小区,说是公司的“培训基地”。听完第一堂课,他就什么都明白了。他内心很挣扎,但那一沓沓厚厚的人民币,把他的欲望搅得蠢蠢欲动……
④这只手缓缓伸进了黑洞,好像在寻找什么东西。
⑤第一次执行任务,他万分紧张,虽然身边站满了“同事”,他还是害怕不已,仿佛周围有一万只眼睛在盯着自己。黑皮递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他深呼了一口气,借着公交车的颠簸走上前……没想到一切那么顺利,他成功了。
⑥这只手忽然停了下来,似乎找到了想要的东西。
⑦在黑皮的带领下,公司的业务越做越大,他的腰包也越来越鼓。渐渐地,黑皮开始不满足于街头巷尾的小业务了,而把目光盯向了别墅区。最后一次行动,他们做了周密的计划,收获丰厚。可刚出小区,就被埋伏的警察一网打尽了——原来警察早就盯上了他们,人赃并获,无可狡辩。戴上手铐的那一刻,他猛然间觉得整个世界都塌了……
⑧这只手开始慢慢抽出,一个黑色的皮夹露了出来。
⑨三年后,他出来了。回到老家,父亲朝他叹气,弟弟妹妹看他的眼神有些怪异,那是他人生中最灰暗的一段时光。他简单地收拾了几件衣服又返回城里,从最初的搬运工、泥瓦匠,到去酒楼洗盘子、销售员,如今的他,有了家庭和孩子,才更真实地懂得遵纪守法的重要和脚踏实地的珍贵。
⑩这只手继续往外抽,皮夹的大半个身子都出来了……他的心也跟着提到了嗓子眼。
?“嗨,兄弟,真是你啊!”突然,他一把抓住这只手,寒暄道。
?这只手一惊,皮夹又滑落了回去,一双清澈而又充满惊恐的眼睛看向了他。“你不认识我了,我是你表哥啊!”话刚落,车到站了,他拉着这只手飞快地下了车。
?“大哥,我是第一次,真的!我发誓以后再也不会了……求你千万别报警!”他感觉这只手在颤抖。“好好做人,人生的路还长!”他用力握紧了这只手,然后松开了。
?望着这只手渐渐消失在人海中,他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
?曾经,他也有这么一只“手”。
(文章选自《意林》2020年第5期)
(1)下列对文章的内容、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他”为人物中心,运用语言、心理等描写方法,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B.文章情感真挚,构思新奇,文笔优美,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C.文章采用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记述,记叙了“他”误入歧途后又改过自新的事例。
D.文章叙写了两个偷窃者,一个曾经的罪人阻止正在犯罪的人,以对比来提示主旨。
(2)阅读小说,依据内容,完成填空。
段落
内容概括
表现心理活动的词
全文的线索
⑤
第一次偷窃成功
害怕
【F】_______________
⑦
【A】_______________
觉得塌了
【B】_______________
遭遇白眼
【C】_______________
?—?
【D】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
(3)根据括号内的提示,品味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看见这只手,他的心‘咯噔’颤抖了一下。”“他感觉这只手在颤抖。”(结合上下文,说说两处“颤抖”的不同含义。)
②“这只手一惊,皮夹又滑落了回去,一双清澈而又充满惊恐的眼睛看向了他。”(从人物描写角度,谈谈表达效果。)
(4)文章标题是《手》,但有人将标题改为了《在公交车上》,你更喜欢哪一个?结合全文内容,谈谈理由。
五、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12分
)
9.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钱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汤问》,有删节)
【注】①学讴:学唱歌。②弗:不。③郊衢:城外大道。④抚节:打着节拍。⑤遏:使……停止。⑥谢:道歉。
(1)解释文中画线的字。
①公亦以此自矜(????????)
②未穷青之技(????????)
(2)下面选项断句正确的是(????????)
A.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B.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C.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D.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②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4)【甲】文中的陈康肃对待卖油翁态度前后有何变化?原因是什么?【乙】文中的薛谭前后言行发生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你从【甲】【乙】两文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
六、
写作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50分
)
?
10.
初中生往往充满奇思妙想,试以“我好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如“有个知心朋友”、“有个好老师”、“有自己的小天地”、“快快长大”、“再看一眼”或“美梦成真”、“当一名作家”、“飞上月球”等;
(2)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3)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
单选题
1.
【答案】
C
【解答】
C项,“拙”读“zhuō”,“诘”读“jié”。
故选C。
2.
【答案】
D
【解答】
D项,“烦锁”应写为“烦琐”。
故选D。
3.
【答案】
A
【解答】
A项,《阿长与
<
山海经
>
》是鲁迅创作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选自《朝花夕拾》。
二、
名著阅读
4.
【答案】
老马。天冷,拉不上座儿,饥寒交迫;儿子当兵去了,一去不回头,媳妇也跑了。
【解答】
根据选段中“老者的干草似的灰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和那个破帽头与棉袄”“老车夫说肚子里空”可知此处为《骆驼祥子》中老车夫老马饿昏的场景。结合名著内容,可知老车夫老马处境凄惨:天冷,拉不上座儿,饥寒交迫;儿子当兵去了,一去不回头,媳妇也跑了。
三、
综合读写
5.
【答案】
①严格控制手机使用时间。
②与亲朋相聚时尽量不玩手机。
③在校期间关闭手机。
【解答】
材料一是从手机使用时间角度论述的,故可建议严格控制手机使用时间;材料二是从家庭角度进行分析的,故可建议与亲朋相聚时尽量不玩手机;材料三是从学校角度进行分析的,故可建议在校期间关闭手机。
四、
现代文阅读
6.
【答案】
(1)不会太顺利。
理由:①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从“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及正月“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可知。
②况且阿长不识字,要打听和亲自买都有困难。从“有画儿的‘三哼经’”可知她由于不识字,连书名也不明。
(2)从侧面衬托阿长。因为后文阿长竟然买来“我”渴望已久的这套书,这同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的对比。
(3)“伟大的神力”指没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虽然夸张,确是作者以孩子口吻发出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4)示例:①被人从描红纸上“上大人孔乙己”中取绰号嘲弄的孔乙己。
②先后嫁过两任丈夫却始终被人以前夫之名相称的祥林嫂。
③因丈夫出生时重九斤而得名的九斤老太。
【解答】
(1)阅读文本可知,从“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可以看出,书店离“我”家很远,阿长去买书有一定困难。“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阿长把“山海经”错念成“三哼经”,阿长连书名也说不明白,由此也可以推测出她买书时的不易。综上可以看出阿长买《山海经》的过程并不顺利。
(2)叔祖的“疏懒”及别人不肯真实回答“我”的问题与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形成了对比,表现了阿长对“我”的关心,“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侧面衬托了阿长的人格,写出了她的“伟大”,表现了“我”对她的敬佩与感激之情。
(3)阅读文本可知,此处“伟大的神力”是指阿长为“我”买到了《山海经》。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很多路,打听很多地方,谁也不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作者把阿长买回《山海经》称为“具有神力”,突出了事件的难度之大,“神力”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与感激以及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4)本题为开放型题目,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选择自己熟悉的人物,介绍其名字的由来即可。
7.
【答案】
(1)①捅马蜂窝(或“马蜂窝”),②“我”让弟弟趴好,独自捅马蜂窝,弟弟拼命护“我”,变“马蜂窝”
(2)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描写了弟弟事后被“我”询问时的不好意思,突出了弟弟的纯真朴实的性格特点;表现了弟弟奋不顾身护“我”、爱“我”的感人形象,突出了深厚的手足情谊。
(3)第②段“所以,没让他多穿戴什么”与第⑤段“毫无防护”照应。
作用:第②段为第⑤段埋伏笔,两处互相照应,反复强调了弟弟是在“毫无防护”下扑打毒蜂,突出了弟弟注重兄弟情谊、舍命救“我”的感人形象,也表达了“我”对弟弟的强烈的愧疚与感激之情。
(4)“我”欠弟弟的“账”表面指的是十三岁那年,“我”带弟弟捅马蜂窝,弟弟拼命护“我”,差点被马蜂蜇死的事情;实际上指的是亲情,是一份血浓于水的深厚兄弟情。作者因自己当年鲁莽行为对弟弟造成的伤害表现出深深的愧疚,同时,对弟弟舍身救“我”性命的行为充满感激之情;这份愧疚与感激是无法用金钱称量的,是难以报答的,当然也就无法还了。
【解答】
(1)①线索是贯串于全文的事件,而在文章中“捅马蜂窝”这件事,贯串了全文,是本文的线索。
②结合“我们跑回家从头到脚武装起来:我穿上夹袄夹裤,戴上手套,绑紧袖口、裤脚,用一张小筛面箩罩到脸上,再用一条毛围脖将脑袋、箩圈、脖子缠了个严严实实,将一块毛毯叠成两层,中间穿了一根绳子,披到身上,系紧;至于弟弟,只打算让他跟我做个伴儿,没打算让他上手。所以,没让他多穿戴什么”分析可知,“我”全副武装,带弟弟去捅马蜂窝;结合“到了那里,担心弟弟被土蜂蜇,让他趴在远处”分析可知,“我”让弟弟趴好,独自捅马蜂窝;结合“只见毫无防护的弟弟挥舞着扫帚拼命扑打蜇我的蜂群”“只顾扑打我身上的毒蜂,以至于将很多毒蜂引到了他身上。一个九岁的孩子瞬间便成了一个活动的‘马蜂窝’”分析可知,弟弟拼命护“我”,变“马蜂窝”;结合“拿黄蒿在我们身上不停地搓,搓了前边搓后边”“为防止搓破皮化脓,俺娘将两大捆黄蒿先用铡草刀铡碎,再用碾子碾成绿糊糊,昼夜摊到我俩身上,不停地更换,往外吸毒”分析可知,父母铡草,救被马蜂蜇伤的“我”和弟弟;结合文章最后“从此,我感到欠下弟弟一笔‘账’,也欠下全家一笔‘账’,永远也还不清”分析可知,“我”因捅马蜂窝欠“账”。
(2)“羞得满脸绯红”运用了神态描写,“哥,你看你说的,谁让你是俺哥呢?”运用了语言描写,这两种描写方法的综合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弟弟被“我”询问时的害羞,表现出了弟弟的纯真朴实,突出了弟弟在危险面前不顾自己安危,挺身而出,护“我”,爱“我”的兄弟情谊。
(3)作答本题,要通读全文,结合文章第②段写“我”和弟弟“从头到脚武装起来”等内容分析,可知“至于弟弟,只打算让他跟我做个伴儿,没打算让他上手。所以,没让他多穿戴什么”中的“所以,没让他多穿戴什么”一句,与第⑤段“毫无防护”相照应。
正是第②段中说弟弟身上并没有穿戴什么,才为第⑤段写弟弟在“我”被蛰时尽管自己毫无防护却依旧冲上去扑打蜂群等内容作了铺垫,更加突出了弟弟重视兄弟情谊,舍命救“我”,也更能表达“我”对弟弟的感激与愧疚。
(4)本文标题蕴含着多层含义。从表面上看,“我”欠弟弟的“账”指的是“我”带弟弟捅马蜂窝时,弟弟为了保护“我”,自己差点被马蜂蜇死的事情。但实际上,“我”欠弟弟的“账”指的是“我”和弟弟之间深深的兄弟情谊,“我”因自己当年鲁莽行为对弟弟造成的伤害表现出深深的愧疚,“我”对弟弟舍身保护“我”的行为充满感激之情,这份“账”之所以还不清是因为这不是一份简简单单可以用金钱衡量的账目,故这份“账”是“我”无法报答和偿还的。
8.
【答案】
(1)C
(2)【A】别墅偷窃入狱,【B】⑨,【C】灰暗(或:真实地懂得),【D】阻止偷窃,【E】如释重负,【F】手
(3)①第一处:看到“这只手”伸向别人的皮夹,想起自己不堪回首的往事,担心“这只手”重蹈“他”的覆辙,所以“他”的心“咯噔”颤抖了一下。第二处:怕“他”报警时心虚、害怕以至于后悔的样子,故而“颤抖”。
②运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既写出了“这只手”涉世不深,还葆有一颗纯真的心,又形象写出“这只手”在扒窃时害怕被发现的心虚惊慌的样子。
(4)示例一:我更喜欢《手》,因为“手”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作者借这只手回忆了“他”不堪的过往,并且制止“这只手”正在失足的行为,同时暗示了文章主旨:误入歧途将悔恨终身,改过自新脚踏实地、向善向美助人归正才是正途。以“手”为标题,还更容易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示例二:我更喜欢《在公交车上》这个标题。因为这个标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回忆“他”不堪的过往,并且制止“这只手”正在失足的行为都发生在公交车上,同时也暗示了文章主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解答】
(1)C项,“文章采用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记述”理解错误,文章并没有按先后顺序,中间有插叙。
(2)解答本题需要全面掌握小说的内容,并用精炼的语言进行概括。根据第⑦段中“把目光盯向了别墅区”“可刚出小区,就被埋伏的警察一网打尽了”等语句,可以概括【A】处为:别墅偷窃入狱。根据“遭遇白眼”的提示可以确定语段位置,【B】处应填“⑨”;结合第⑨段中“回到老家,父亲朝他叹气,弟弟妹妹看他的眼神有些怪异,那是他人生中最灰暗的一段时光”可知,【C】处应该填“灰暗”。根据?段中“他一把抓住这只手”及第?段中“他用力握紧了这只手,然后松开了”,【D】处可以概括为:阻止偷窃。根据第?段中“他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的提示,【E】处应该填“如释重负”。小说写了“这只手”正在行窃的过程,借“这只手”回忆了“他”不堪的过往,而现在的“他”出手制止了“这只手”正在失足的行为。由此可知,“手”是全文的线索,【F】处应该填“手”。
(3)①文章开头“看见这只手,他的心‘咯噔’颤抖了一下”中的“颤抖”,是因为“他”看到了一只手正在剽窃,正像曾经的自己,让“他”为这个行窃者担忧,怕“这只手”会像自己一样走上犯罪道路。而“他感觉这只手在颤抖”中的“颤抖”则是表现了正在行窃的“这只手”被人发现后,担心“他”会报警的害怕及后悔。
②“一双清澈而又充满惊恐的眼睛”是对“这只手”的神态描写,写出了“这只手”并不老道,是个新手,同时,也表现出了“这只手”被发现时的惶恐与不安。
(4)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能有理有据地分析,语言表述简洁流畅即可。喜欢《手》可以从“手”是全文线索,暗示主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角度来分析;喜欢《在公交车上》可以从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点明他的过往,暗示主旨等角度来分析。
五、
文言文阅读
9.
【答案】
(1)①夸耀,②结构助词,的
(2)D
(3)①陈康肃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②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了。
(4)陈尧咨由生气到不得不为卖油翁高超的酌油技巧所折服。因为他从卖油翁的表演中明白了“无他,但手熟尔”(熟能生巧)的道理
。秦青高超的演奏技巧让薛谭明白了学习技艺是永远没有穷尽的,要精益求精。
启示:做人要谦虚不能骄傲自满,要知道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只有踏踏实实,勤学苦练,精益求精,才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解答】
(1)①句意: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矜:夸耀。
②句意:还没有彻底掌握秦青的歌唱技艺。之:结构助词,的。
(2)句子前省略了主语“秦青”,“悲歌”为名词作动词,意为“高唱悲歌”,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C两项;“林木”作“振”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D。
(3)①忿然:气愤的样子。安:怎么。轻:轻视。
②乃:于是,就。谢:道歉。
(4)【甲】文中陈尧咨连着发出两句问话“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显得盛气凌人,并流露出对卖油翁轻视的态度;卖油翁“无他,但手熟尔”的回答更是激怒了陈尧咨;文章最后“笑而遣之”,一个“笑”字,就表示出陈尧咨从卖油翁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并心悦诚服。【乙】文中薛谭自以为已经学尽秦青技艺,在听到秦青的演奏后才使他明白学习技艺是永远无法穷尽的。由此可以看出,【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不能骄傲自满,要脚踏实地,多多练习,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六、
写作
10.
【答案】
【例文】
??????????????????????????????????????????????????????????????我好想变成天使
???????我心中一直埋藏着一个纯洁的愿望--变成天使.天使的英文名为Anger,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上,天使一向是以圣洁的人性魅力及幸运之神的姿态出现在人们心中.我以为天使是爱的象征,他的使命是为全世界带来和平,带来幸福.?
???????我们的星球,从未有一天平静,战争的阴云、死亡的威胁如今依然存在.自从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成为以色列总理后,中东地区和平进程一再受阻,巴以之间流血冲突不断.无辜的平民成了战争的牺牲品.美国总统布什上台后违背诺言,全然不顾世界各国及美国国内反对的呼声,执意要部署NMD.这一举动必然招至世界范围的新一轮军备竞赛.还有,1998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进行了长达74天灭绝人性的轰炸…众多事实,不胜枚举.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世界人,我实在不愿看到冲突、流血、死亡,不愿看到我们的世界如此动荡.我急切地希望变成天使,头顶光环的天使,我要去造访沙龙,以上帝的名义与他谈判,让他清楚地了解自己在做什么.让他彻底觉醒自己已经残害了多少无辜生命,让他忏悔终身.我要去美国白宫与小布什会谈,让他从冷战思维中解脱,使他拥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使世界第一大强国为世界人民造福,使我们的世界更加稳定,更加繁荣…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了征服旅程.如今全世界已被征服,人类文明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我们可以下深海潜水,上太空遨游,在世界每一个角落无不伸满了人类征服的触角.但是,我们的地球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看着地球母亲奄奄一息地呼救,看着动植物伙伴一天天地灭绝,我的心在流血.难道人类文明的发展一定要以环境的恶化和其他生物的灭绝为代价吗?如果继续下去,绿色将不复存在,大地会被沙漠侵占,各种与人类相生相伴的动植物朋友也将永远逝去.到那时人类只能自食苦果,走向终极毁灭.我急切地希望变成天使,用真情用人性去唤醒人类的先知先觉;用母爱及温暖给即将逝去的动植物生存的力量,使它们顽强地活下去;用上帝的威严严惩那些残害生灵、破坏环境的杀手;用我的全部力量挽救人类,使大地永远郁郁葱葱,使天空永远纯净蔚蓝…
???????我急切地希望自己变成天使,用天使的舞蹈、天使的歌声使更多的人与我并肩,使大家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给人类带来幸福的天使…
???????在朦胧中,我觉得两肩上慢慢长出一对雪白的翅膀,身上穿上了同样雪白的长衣,头顶着金色闪闪的光环,向天空飞去…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