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下期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测试题
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
4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12分
)
?
1.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
①物候________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得多。
②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________是________的。
A.观测?
?
灵验?
?
观察?
?
必需
B.观测?
?
灵敏?
?
观测?
?
必要
C.观察?
?
灵活?
?
观望?
?
必然
D.观察?
?
灵敏?
?
观察?
?
必然
2.
下列画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长达四个多小时的2018年春节晚会伴着新春的钟声和人们的祝福销声匿迹了。
B.寒冬腊月,屋外衰草连天,大兴西甜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在百年风雨回眸,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的源远流长。
D.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描绘花开的胜景,让人在艺术品中感受花香鸟语的氛围。?
3.
下列画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
)
A.萌发(méng)?
?
物候(hóu)?
?
记载(zǎi)?
?
风雪载途(zài)
B.簌簌(sù)?
?
农谚(yàn)?
??长久(cháng)?
?
草长莺飞(cháng)
C.刺槐(huái)?
??纬度(wěi)?
?
连翘(qiáo)?
??翘首期盼(qiáo)
D.孕育(yùn)?
?
适宜(yí)?
?
耕种(zhǒng)?
?
春种秋收(zhòng)?
4.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雁归来》标题中“归来”意味着曾经离去,在离去与归来中蕴涵着生物对气候、环境的反应。
B.《大雁归来》一文表达了作者对野生动物的喜爱之情,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
C.《大雁归来》一文做到了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
D.利奥波德是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和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也是一个有着国际威望的科学家和环保主义者,被称为“英国的先知”。
二、
名著阅读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4分
)
?
5.
(4分)
“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他要把他的儿子塑造成符合于他的理想的人物。这种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然而他成功了。”这段话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_______,他与儿子的来往书信被他的家人辑录为《_______________》,他在书信中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对儿子进行了指导。
三、
综合读写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7分
)
?
6.(7分)
中央电视台在《来之不易的绿水青山》中报道了南宁市那考河从“臭水沟”变身湿地公园的过程,多角度展示了那考河的生态变迁以及在环境治理上取得的可喜成果。“那考”在壮语里的意思是美丽绿色的水田,寓意环境优美。但在20多年前,那考河却被称为臭水沟。在央视的镜头下,艳阳照耀下的那考河湿地公园,6公里长的河道沿岸,呈现出一片色彩斑斓的花海。一江碧水蜿蜒流向远处,水底,小鱼畅游其中,不时在水草中穿行嬉戏。为此,学校开展了“环境保护,从身边小事做起”的主题班会,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生活中的很多小习惯,稍不注意就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如很多人总是把没有喝完的矿泉水直接扔掉,而不是选择带回家继续饮用。有的同学认为在如今物质丰富的时代不再需要节约“半瓶水”,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80字以内。
(2)【图片链接】下图是国家节水标志(圆形底色为绿色),请你说说其寓意。
(3)【续写对联】请你结合两则材料,根据上联,写出对应的下联。
上联:节能环保共建和谐环境
下联:________
四、
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计
4
小题
,共计47分
)
?
7.(4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节选自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1)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第一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B.第二段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C.如果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将会影响意思的准确表达。
D.第一段文字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抒情。
(2)选文的语言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朴实严谨,作者采用生动典雅的语言描述,其作用是(?
?
?
?
)
A.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文采。
B.逼真传神,生动形象,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C.准确、严密、平实,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D.生动、形象、准确,振奋人心。?
8.(15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为什么说月球是地球的“女儿”
①为什么地球边上有个月球?它是怎么来的?与地球有怎样的关系?
②多年以来,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同生说”认为,地球和月球各是由一块太阳星云形成的,是一对“姐妹”;“捕获说”认为,地球和月球各自形成后,地球把运行到它附近的月球捕获为自己的卫星,月球是地球的“干女儿”。但后来的研究证明,这些假说都缺乏科学依据。现在大多数科学家比较支持“大碰撞说”。这个假说认为,大约46亿年前,太阳星云中还残存着一些没有构成行星的大大小小的天体,在太阳系中各行其道。大约45亿年前,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撞上了地球,撞击产生的大量碎块绕着地球运行,最后慢慢聚集凝结,形成了月球。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月球始终围绕地球公转,不离不弃,就像是地球的“女儿”。
③但月球是不是真的就是地球的“女儿”呢?这还需要科学的确证。科学家提取了月球和地球的“基因”——岩石样品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做“亲子鉴定”,测定的结果证明月球就是地球的“女儿”。
④跟地球相比,月球很小,没有能力把空气“抓”在周围,所以它的表面是超高真空的环境,没有任何天气变化,没有液态水,也没有生命迹象。【甲】月球的结构很简单,从外到内由月壳、月幔和月核构成,就像蛋壳、蛋清和蛋黄。在诞生之初的10多亿年里,月球一直非常活跃。那时它很年轻,活力四射,内部的能量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月震和火山喷发频繁。后来,内部的能量渐渐耗尽,月球慢慢成为一个“僵死”的星体。
⑤催生月球的那场惊天动地的撞击,也使地球从直立自转变为倾斜自转,但这“终身残疾”促成了地球表面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月球的引力使地球产生了潮汐,对生物从海洋迁徙到陆地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月球还像一个巨大的“刹车片”,不断为地球自转减速。很早以前,地球的一天只有16小时,更早的时候只有6小时。正是由于月球的作用,地球自转周期才减缓到现在的一天24小时。月球还以它小小的身躯为地球抵挡难以计数的小天体撞击,它表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撞击坑,直径大于1千米的有3.3万个,直径大于10米的有1亿多个。
⑥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40多亿年来,月球和地球共同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地球一直在关爱和呵护自己的“女儿”,而月球也一直陪伴着地球“母亲”,增加它的活力,护卫它的安全。
(作者:欧阳自远。有删改)
【材料二】
关于月球诞生的“大碰撞说”认为,月球最初是由地球被忒伊亚星体撞击时产生的大量熔融物质凝结而成的一个大石球,科学家称之为岩浆海。【乙】后来,随着温度降低,球形的岩浆海逐渐冷凝结晶,分异出月幔、月壳和月核。在冷凝结晶的过程中,不同的矿物质结晶顺序不一样,比如,橄榄石和辉石最先结晶,而且比较重,就渐渐往下沉,在岩浆海中心的周围,形成了月幔;后结晶的斜长石比较轻,漂浮在岩浆海的上方,形成了月壳;而岩浆海中心渐渐被月幔包围,成为月核。月球表面冷却以后,又遭受过大规模的陨石撞击,斜长岩的月壳被撞出大量的撞击坑。后来,撞击坑被深部上涌的玄武岩岩浆填充,就成了我们看到的月海,而斜长岩质的月壳就成为高地。月海的玄武岩呈黑色,反光性差,而高地的斜长岩为浅色,反光性好,这就形成了我们晚上看到的明亮而又有暗斑的月亮。
(摘编自贾斌《月球岩石透露了多少秘密》)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材料一第⑤段在说明月球上撞击坑数量之多时,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B.材料一第⑥段总结了月球与地球相伴相护的关系,突出了地球对月球的作用。
C.月球的引力可减缓地球自转速度,在遥远的未来,地球的一天可能更长。
D.材料一的语言生动活泼,形象性强;材料二的语言更专业严谨,逻辑性强。
(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①材料一的前三段是如何逐步得出“月球是地球的‘女儿’”这一结论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②在上面两个材料中,【甲】【乙】两处画横线句都写到了月球的结构,【甲】处略写,【乙】处详写,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
9.(14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太空中吃吃喝喝那些事儿
①“今天吃什么?”这是来自地球人类的每日一问。对遨游太空中的航天员来说,这也是个由来已久的问题。
②在上世纪60年代初,作为仅有的两个登上月球的国家——苏联和美国主要考虑的是在太空失重情况下,航天员能不能把水喝进去。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科研人员用水分含量高的膏糊状食物把水“锁”住。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出现了:航天员只能“挤”饭吃——把装在铝管中的肉糜、果酱类膏糊状食物,像挤牙膏一样挤进嘴里。
③不过,这种饮食方式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有了变化。
④美国双子星座号飞船和阿波罗号飞船采用氢氧燃料电池作为电源,发电时可以产生大量的水。于是,美国航天员多采用复水食品。所谓的复水,也就是重新吸回水分,干燥脱水的逆过程。这类食品的性状和风味更接近于地面的普通膳食——这就意味着航天员的饮食不再只是“挤牙膏”了,虽然果酱等食物还是需要“挤”着吃。再后来,随着食品冷藏设备和加热装置升级,航天员可以直接吃上新鲜的蔬菜水果,甚至热汤都不在话下。
⑤我国天宫二号航天员景海鹏曾揭秘在太空中一天的饮食:早餐有粳米粥、椰蓉面包等7种食品;中午有什锦炒饭、肉丝炒面等8种食品;晚上有绿豆炒面、牛肉米粉等8种食品;加餐也有5种食品。更让中国人眼热的一幕是:太空还能泡茶喝!所以说,现在航天员不用再担心怎么吃喝,反而还可以“挑食”了。不过,航天员饮食的安排也是需要下大功夫的,这其中有大学问。
⑥一般而言,特定的航天环境会使航天员的味觉变得有些迟钝,吸收消化能力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让他们适应这种环境下的饮食习惯,每顿食谱的制定“是一项工程产品”。
⑦由于载人航天器空间有限,航天食品首先要体积小、重量轻,航天员每人每天的食品重量约为1000g;从个人需求来讲,食品要满足航天员的所有需求。因此航天食品也就有了其特殊的“航天标准”。航天食品首先要保证“绝对的安全”,不能使航天员发生任何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第二要做到营养平衡,比如航天飞行会对航天员造成辐射、骨钙丢失、心血管系统功能失调等影响,食品就要提供充足的优质蛋白质和钙,以及适宜的钙磷比例和维生素D,并保证钾的供给等。
⑧以茶为例,在地面上泡茶,对茶并不挑剔,但要想在太空中泡茶,其中就很有讲究。茶叶品质必须十分优良,而且因为太空中不能有明火,水温只能达到60~70摄氏度左右,对茶的溶解度要求非常高。北京一家公司与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食品与营养研究室合作研究了“航天小微茶”——坊间称其为“太空茶”。据了解,航天员景海鹏在太空中泡饮的“太空茶”,就是由多位专家历时近3年、经过百余次的反复配方和实验研制而成。
⑨配方确定后,需要交给航天员试喝,看是否符合口感,如果无需再调整,就可以与其他食品进行组合,形成科学的饮食搭配。航天员的食谱以5天为一个周期进行循环,其间每天的饮食都不重复。
(1)航天员的食品经过了几大变化,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鲜蔬果及加热食品、定制(特制)食品等。
(2)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双子星座号飞船和阿波罗号飞船上的航天员可以用食物直接蘸果酱吃。
B.太空特殊的环境会给航天员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航天食品首先要做到营养均衡,为航天员提供各种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
C.“太空茶”配方确定后,可直接与其他食品进行组合,形成科学的饮食搭配。
D.航天员的食谱一个循环周期是5天,其间每天的饮食都不重复。?
10.(14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疫苗:阻遏病毒感染的终极武器
①每次疫情发生,人们首先总会想到疫苗。作为消灭疫病的终极武器,疫苗有最低的成本,更有先发制敌的优势,无疑成了公众的希望。
②人类第一次对抗传染病的疫苗是怎样诞生的呢?据专家介绍,人类第一个对抗传染病的疫苗是用于防治天花的“人痘”,而且是我国首创。天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烈性传染病,至少在人类社会肆虐了3000年的时间,致死率高达30%。在18世纪末,每年大约有40万欧洲人被天花病毒夺走生命。天花传入我国的时间大约是汉代,古人称之为“痘疮”。晋代的葛洪记载了天花的一次暴发:“比岁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创,皆载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在与天花的长期斗争中,人们发现了一些规律:感染了天花的人,不一定都会死,一旦活下来,就不会再感染天花。在“以毒攻毒”的观念引导下,在宋代,人们就把沾有疤浆的患者衣物给健康儿童穿戴,或将天花愈合后的局部痂皮研磨成细粉,让健康儿童吸入鼻孔,后来称之为“人痘”。种过“人痘”,天花感染率显著下降。这也是人类有史可考的最早的免疫疗法。
③那么疫苗是靠什么开展工作的呢?专家认为,“狼来了”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当细菌或病毒等侵入人体时,它们会攻击细胞并试图无限繁殖。这种入侵被称为感染,而感染是导致疾病的原因。当然,人体也不会对敌人的侵扰坐视不理,我们的免疫系统会调动多种武器来对抗感染。人体第一次接触到细菌或病毒时,也许需要几天的时间来制造和使用所有需要的杀敌工具,也就是我们说的通过抗体来克服感染。感染后,免疫系统会记住如何保护身体免受这种疾病的侵害,如果身体再次遇到同样的敌人,免疫系统会迅速起作用。
④如何在不让自己感染的情况下,又能让免疫系统记住那些可能会登门拜访的细菌和病毒?于是科学家设计出可以模拟细菌或病毒特征,但又去除了其致病性“硬核”的疫苗。将其注射到人体中,让人体免疫系统误以为大敌当前,展开战备动员,并且牢牢记住这种细菌或病毒的面目,下次如果真正的敌人来袭,免疫系统就可以立即被激活,并全力投入战斗。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疫苗对免疫系统喊了一声“狼来了”,免疫系统开始筹备弹药,下次狼真的来了,免疫系统就可以马上给予充分回击。
⑤是不是所有的病毒都可以设计出疫苗呢?理论上来说,所有的外界微生物入侵导致的疾病,无论是病毒还是细菌,都可以设计疫苗来抵御,但事实上有些感染很难设计疫苗。比如艾滋病,其病毒有极其特殊的逃避免疫系统机制,很难设计疫苗;有些病毒变异速度很快,广泛传播,也没有必要专门研发疫苗和大量免疫接种。
(选文有改动)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消灭疫病的终极武器,疫苗有最低的成本,更有先发制敌的优势。
B.天花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烈性传染病,可能在人类社会肆虐了3000年的时间,致死率高达30%。
C.人体第一次接触到细菌或病毒时,也许需要几天的时间来制造和使用所有需要的杀敌工具。
D.艾滋病病毒有极其特殊的逃避免疫系统机制,很难设计疫苗。
(2)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痘”为我国首创,也是人类第一个对抗传染病的疫苗。
B.“狼来了”是疫苗激活免疫系统的一种形象的说法。
C.疫苗设计针对细菌或病毒,模拟其特征,但又去除了其致病“硬核”。
D.对于能逃避免疫系统的病毒和变异速度很快的病毒,人类完全不能设计疫苗。
(3)第②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说明其作用。
五、
写作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50分
)
?
11.
在辽阔的神州大地上,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听到过或看到过许多值得大声叫好的人和事、景和物。那么,请说说你最想喝彩的是什么。
当然,如果你对“喝彩”有自己的认识,也请畅所欲言,发表看法。
要求:①以“喝彩”为题写一篇文章。
②思想内容积极向上。
③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学校的真实名称和师生的真实姓名。
⑤请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参考答案
一、
单选题
1.
【答案】
B
【解答】
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观察: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观望:指置身事外静观事态发展。物候是需要观察并测量的,因此选“观测”。
灵验:预言能够应验。灵敏:能够显示微小差别。灵活: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善于变通。句中应该是含有“显示微小差别”的意思,故选用“灵敏”。
必需:一定要有;不可少。是动词。必要:不可缺少;非这样不行。是形容词。必然:必定这样。根据语境“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不可缺少的,故选用“必要”;从词性上看,“是”是谓语动词,后面可以接形容词,不可直接接动词。
故选B。
2.
【答案】
A
【解答】
A项,“销声匿迹”指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一般用来形容人。例句说的是春节晚会,显然是不当的。
故选A。
3.
【答案】
C
【解答】
A项,“物候”中“候”应读“hòu”;
B项,“草长莺飞”中“长”应读“zhǎng”;
D项,“耕种”中“种”应读“zhòng”。
故选C。
4.
【答案】
D
【解答】
对文学常识及文章内容的考查。D项,利奥波德是美国人而非英国人。故答案为D。
二、
名著阅读
5.
【答案】
傅雷,傅雷家书,做人,生活(艺术)
【解答】
由“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然而他成功了”可以判断出语段中的“他”指的是傅雷。这段话是施蛰存对傅雷的评价。在傅雷去世后,他的家人将他与儿子的来往书信辑录为《傅雷家书》。这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对如何教育孩子,傅雷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是第一位的。因此,这些家书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的问题。对居住海外的长子傅聪,傅雷只能通过书信对其生活和艺术追求进行悉心指导。据此填写作答即可。
三、
综合读写
6.
【答案】
(1)示例:我认为仍需要节约“半瓶水”。扔掉半瓶水是一种浪费的行为,半瓶水看起来不多,可假如每个人都扔掉这半瓶水就会积少成多,造成严重浪费。
(2)示例:中国节水标志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自己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滴水;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3)勤俭节约开创美好明天
【解答】
示例:我认为仍需要节约“半瓶水”。扔掉半瓶水是一种浪费的行为,半瓶水看起来不多,可假如每个人都扔掉这半瓶水就会积少成多,造成严重浪费。
示例:中国节水标志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自己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滴水;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示例:勤俭节约开创美好明天
四、
现代文阅读
7.
【答案】
(1)D
(2)A
【解答】
(1)D项,第一段文字描绘了四季的不同景象,所以属于描写的表达方式。
(2)运用生动典雅的语言进行说明的作用在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添文章的文学色彩。A项的说法最准确。故选A。
8.
【答案】
(1)B
(2)①第①段连用了三个问句,提出了月球起源、月球与地球关系的问题,引起下文。第②段先提出“同生说”和“捕获说”缺乏科学依据,然后由“大碰撞说”对月球形成的解释,得出月球“像是地球的女儿”的结论。第③段用岩石样品检测结果,确证了“月球就是地球的‘女儿’”这一结论。
②材料一重点说明的是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不必详细说明月球的结构,所以【甲】处略写。材料二的主要内容是揭示月球岩石的秘密,月球结构的组成及形成过程与月球岩石有密切关系,所以【乙】处详写。
【解答】
(1)B项,“突出了地球对月球的作用”表述有误,根据材料一“地球一直在关爱和呵护自己的‘女儿’,而月球也一直陪伴着地球‘母亲’,增加它的活力,护卫它的安全”可知,应该是突出了地球和月球的相互作用。
(2)①仔细阅读材料一前三段可知,第①段通过三个问句提出月球起源、月球与地球关系的问题;根据第②段“多年以来,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但后来的研究证明,这些假说都缺乏科学依据。现在大多数科学家比较支持‘大碰撞说’”可知,第②段先指出“同生说”和“捕获说”缺乏科学依据,然后由“大碰撞说”对月球形成的解释,得出月球“像是地球的‘女儿’”的结论;根据第③段“科学家提取了月球和地球的‘基因’——岩石样品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做‘亲子鉴定’,测定的结果证明月球就是地球的“女儿”可知,第③段用岩石样品检测结果,确证了“月球就是地球的‘女儿’”这一结论。
②根据材料一题目“为什么说月球是地球的‘女儿’”和第⑥段“地球一直在关爱和呵护自己的‘女儿’,而月球也一直陪伴着地球‘母亲’,增加它的活力,护卫它的安全”等内容可知,材料一重点说明的是月球与地球的关系,因此没有必要详细说明月球的结构,所以【甲】处略写;根据材料二“关于月球诞生的‘大碰撞说’认为,月球最初是由地球被忒伊亚星体撞击时产生的大量熔融物质凝结而成的一个大石球,科学家称之为岩浆海”“后来,撞击坑被深部上涌的玄武岩岩浆填充,就成了我们看到的月海,而斜长岩质的月壳就成为高地”可知,材料二主要内容是揭示月球岩石的秘密,月球结构的组成及形成过程与月球岩石有密切关系,所以【乙】处详写月球的结构。
9.
【答案】
(1)糊状食物,复水食物
(2)举例子、列数字。通过列举航天员景海鹏在太空中一天的饮食情况以及列出具体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航天员一天中饮食的多样性,再也不用担心怎么吃喝的问题。
(3)D
【解答】
(1)根据“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科研人员用水分含量高的膏糊状食物把水‘锁’住”可得出,第一种是糊状食物。根据“于是,美国航天员多采用复水食品”可得出,第二种是复水食物。
(2)画线句列举了航天员景海鹏在太空中一天的饮食情况,属于举例子的说明方法;“7种”“8种”“5种”等数字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运用这两种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我国航天员在太空中饮食种类的丰富。
(3)A项,“可以用食物直接蘸果酱吃”错误,原文为“虽然果酱等食物还是需要‘挤’着吃”。
B项,“首先要做到营养均衡”错误,原文为“航天食品首先要保证‘绝对的安全’……第二要做到营养平衡”。
C项,“可直接与其他食品进行组合”错误,原文为“配方确定后,需要交给航天员试喝,看是否符合口感,如果无需再调整,就可以与其他食品进行组合”。
故选D。
10.
【答案】
(1)B
(2)D
(3)示例一:举例子,举宋代治疗“天花”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人痘”疫苗诞生的过程。
示例二:引用,引用晋代葛洪记载的一次天花暴发的语句,真实具体地说明了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具有权威性。
示例三:列数字,列举“3000年”“30%”“40万”等数据,准确地说明了天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烈性传染病。
【解答】
(1)B项,“可能在人类社会肆虐了……”理解错误,原文第②段的表述是“天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烈性传染病,至少在人类社会肆虐了3000年的时间,致死率高达30%”,由此可见天花已经肆虐了3000年的时间,而不是“可能”。
(2)D项,“人类完全不能设计疫苗”理解错误,原文第⑤段的表述是“但事实上有些感染很难设计疫苗。比如艾滋病,其病毒有极其特殊的逃避免疫系统机制,很难设计疫苗;有些病毒变异速度很快,广泛传播,也没有必要专门研发疫苗和大量免疫接种”。
(3)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作假设、摹状貌、作诠释、列图表等。第②段,“在‘以毒攻毒’的观念引导下,在宋代,人们就把沾有疤浆的患者衣物给健康儿童穿戴,或将天花愈合后的局部痂皮研磨成细粉,让健康儿童吸入鼻孔,后来称之为‘人痘’”,举了宋代种痘治疗天花的例子,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真实、具体地说明了“人痘”疫苗诞生的过程;“晋代的葛洪记载了天花的一次暴发:‘比岁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创,皆载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引用了晋代葛洪记载的一次天花暴发的语句,采用了作引用的说明方法,真实具体地说明了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至少在人类社会肆虐了3000年的时间,致死率高达30%。在18世纪末,每年大约有40万欧洲人被天花病毒夺走生命”中,依据“3000年”“30%”“40万”等数据可知,这里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天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烈性传染病,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综合以上分析,整理回答即可。
五、
写作
11.
【答案】
略。
第3页
共16页
◎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
第2页
共16页